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张浚布防江汉防线、秦岭防线的战略要冲金州(安康)

(2022-03-26 22:21:42)
标签:

转载

张浚布防江汉防线、秦岭防线的战略要冲金州(安康)

       ——以八字军首领王彦为金、均、房州安抚使(金、均、房州镇抚使)知金州

 

一、张浚受命主导江汉防线秦岭防线抗金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初,金兵拔离速部千里奔袭扬州,宋高宗一路撤退到达杭州。二月,金兵陷扬州。三月,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时礼部侍郎兼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任同节制平江、秀州军马驻防平江。张浚接到改元敕书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四月,张浚平定苗刘之乱,迎宋高宗复位。十六日,因张浚平定“苗、刘兵变”立功,张浚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时年三十三,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张浚之年少者。十八日,宋高宗与张浚登杭州中和堂,并作《中和堂诗》赐张浚,以勾践与文种、范蠡相喻。五月初三日,赴建康(今江苏南京)前线途径常州的宋高宗欲相浚,“浚以晚进,不敢当”,张浚推辞。张浚认为中兴应当自关陕开始,考虑金人也许会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所以请行为川、陕。“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窥蜀,则东南不可保。请身任陕蜀之事。”张浚被任为知枢密院事兼川陕宣抚处置使,以川、陕、京西和湖、南北路隶之,听便宜黜陟,“于兵民财无所不总”,负“半天下之责”,用兵陕西以牵制金军南下,受命负责南宋抗金三大防线“江淮防线、江汉防线(襄阳)、秦岭防线”中的两大防线。初八日,宋高宗到达建康。六月,到达建康的杜充被任为右相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七月二十四日,宋高宗降诏宣谕川陕官吏军民,称:“今遣知枢密院事张浚往谕密旨,黜陟之典得以便宜施行,卿等其念祖宗积累之勤,勉人臣忠义之节,以身徇国,无贻名教之羞,同德一心,共建隆兴之业,当有茂赏以答殊勋。”知枢密院事、御营副使、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告别宋高宗从行在建康(今南京)出发赴川陕,张浚已举王彦(1089-1139)为前军统制。

二、张浚沿路布防武昌、襄阳、金州并置司汉中

建炎三年(1129)闰八月二十九日,至武昌后再沿汉水而上的张浚抵达襄阳府,在此停留了二十天,招官军、义兵分屯襄、郢、唐、邓州。召集帅守和监司官员,下令储蓄钱粮,以备宋高宗将来巡幸。张浚在襄阳进行人士布局,任命屯于襄阳的河东经制司属官、宣义郎王择仁为御营使司参议官,任命朝奉郎、沿江措置副使程千秋为秘阁修撰、京西制置使,同时授予程千秋便宜行事的特权,执掌所属各州郡内官员的生杀大权,任命宣教郎李允文为直秘阁、京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据王之望《记西事》曰:“张浚用程千秋久之,又疑其跋扈,乃以郭永为检察军马。李允文为京西宪使,左右掣其肘二人,倾险轻躁,欲得其处,更谋挠之,使不得有所为,既又夺其便宜,诸将以故解体,遂至于败,千秋之庸谬,固足以败襄阳,然观浚所以用之政,使能者亦未能有功也。”】。九月,张浚调兵潭州,知潭州辛炳懦怯不能,丙辰(十一日),张浚承制罢辛炳,起复直龙图阁向子諲(1085-1152)代之。九月,金陕西诸路都统娄宿再攻长安。二十九日,京兆府路经略使郭琰弃城逃走。十月二十三日,张浚到达兴元府(今汉中),并设川陕宣抚处置司于兴元府。

三、张浚离开金州不久杜充的手下乱军占襄阳

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张浚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宣布节制永兴、环庆、熙河、秦凤、泾原五路军马。同月,前杜充的手下桑仲从唐州进犯襄阳,京西制置使程千秋败退,桑仲占据襄阳叛宋。桑仲原为种师道部下小校,为溃卒所推,拥兵十万,遂陷襄阳。

建炎四年(1130)正月,张浚命处置使司都统制、威武大将军曲端率军救援在陕州围城中的李彦仙时,曲端却拒不出兵。二月,张浚得知金军早已渡江南下,立即将处置使司事务交由刘子羽负责,自己率步骑数万人自秦州东进救援,以指挥“江汉防线”。当三月间到达房州(湖北房县)时,得知金军主帅宗弼已自临安退兵北归,张浚遂率军重回西北。当年秋初,张浚得知金左监军完颜昌(挞懒)仍在淮东,而前此渡江南犯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也滞留在江北,张浚推测金军企图深秋时将再次渡江,因而考虑出兵进攻金军,以分金军并力南下势。七月,金派位望隆重的皇子、左副元帅完颜宗辅前往陕西任主帅,并命江淮战场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以精兵二万先往洛阳”,准备“以八月往陕西”,与张浚争夺陕西。宋高宗“以敌萃兵淮上,命(张)浚出兵,分道由同州(今陕西大荔)、鄜(今富县)延(今延安)以捣其虚”,企图以之消除金军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八月,张浚移檄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维(即宗辅),问兴师犯宋之罪。同时,派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攻取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环庆经略使赵哲也收复鄜延诸郡。九月,张浚议与金军决战。王彦因不同意见,改任利路钤辖官,又改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

四、张浚战富平同期知金王彦战胜桑仲乱军

建炎四年(1130)九月,桑仲乘势西进,均、房失守,直掲金州白土关(在平利县)。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王彦遣统领官门立为先锋,趋平利拒敌,战不利而死。将士失色,欲避其锋而弃金州。王彦叱日:“枢相张公,方有事关、陕,若(桑)仲越金(州)而至梁、洋,则腹背受敌,大事去矣,敢敢言避者斩。”王彦亲自带兵趋长沙坪(在旬阳县)阻水据山设伏,以待桑仲主力。二十日,王彦与桑仲在平利县交战,打败桑仲。二十四日,富平的会战也正式开始。经过一番殊死较量,金军赢得富平会战的胜利,但金军自身伤亡也很惨重,无力追击宋军。十月庚午朔,张浚斩同州观察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赵哲于邠州。十一月初五,张浚巡视关、陕。十八日,张浚任命王彦为金、均、房州镇抚使。桑仲至黄水,见官兵少,于是蚁附而上,欲一击成功。王彦伏兵从山谷中杀出,与桑仲兵激战死斗,王彦攻破桑仲,王彦乘胜追击直至白碛(在湖北房县东),房州平定,桑仲退回襄阳。

五、王彦打败刘豫再次收复金州保住蜀地平安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三月,襄阳镇抚使桑仲攻占均、房二州后,又率号称30万之众西进,欲借道金州进入蜀地。王彦先后平定李忠、桑仲等部入蜀反贼,李忠逃奔刘豫,桑仲被部将霍明杀死。同月,张浚以富平之败上疏待罪,诏免。金军又迫福津、同谷等地,直逼威胁兴州(陕西略阳)。无奈之余,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又退至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 ,张浚移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任张深为四川制置使,王庶为利夔制置使兼知兴元。王庶汇聚溃军、义军2万人。吴玠亦收兵保和尚原。四月,金兵被迫从兴元府经斜谷撤往凤翔。刘子羽、吴玠率军掩杀,在金牛镇大败金兵。五月,吴玠大败来犯的金军完颜宗弼(兀术)所部。同月,王彦打败刘豫的部将周贵,收复金州。张浚报请授王彦保康军承宣使,兼宣抚司参议,王彦不受。十月,完颜宗弼(兀术)亲率诸道兵进攻和尚原,吴玠军与之激战三日,大败金兵,俘获甲兵以万计,宗弼身中流矢,仅以身免。十一月,张浚把陕西前线划分为四个防区,分别由吴玠、王彦(驻金州)、刘琦、关师古管辖,扩大主将的权力以便于抗敌。同月,宋高宗诏移跸临安(杭州)。

六、金兵以疑兵攻陷金州吴玠急守饶凤关

绍兴二年(1132)正月丙午(初三),流亡的宋高宗从越州回到了临安。壬子(初九),金兵为了迷惑金州守兵,声称要攻取汉阴,守将王彦果然中计,分兵据守汉阴周围要塞,金兵因此乘隙攻陷金州【金将完颜撒离喝“尽发五路叛卒,自商州侵入”,派遣降将李彦琪移师秦州,威胁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系入川要道),牵制吴玠;又命游骑出熙河路,以牵制关师古部;自率主力抄小道涉险东来,进袭金州,金州失守】。癸丑(初十),张浚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是月,知兴元府刘子羽闻金州失陷,估计金兵要攻击饶凤关,急派统制官田晟率兵扼守饶凤关,以阻金军来路,并向吴玠紧急求援。此时的吴玠已经兼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接到消息后,吴玠当即率2000精骑自河池(今甘肃徽县)日夜兼程300里赶在金兵之前到达饶凤关。辛酉(十八日),宋高宗遣内侍任源抚问张浚。是年春,张浚在利州路(时四川地区行政区划上分为利州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号为四大川路)前线的川陕防务调整为:刘锜驻巴西(治今四川绵阳)、关师古驻西和(治今甘肃西和)、吴玠驻河池(治今甘肃徽县)、王庶驻兴元(治今陕西南郑)、王彦驻金州(治今陕西安康)。闰四月,张浚命利、夔制置使王庶与知成都府王似两易其职。五月,张浚以参赞军事刘子羽知兴元府,黜王庶,复以王似知成都府。九月,宋高宗任命王似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十二月,宋高宗又加任命卢法原为宣抚处置副使,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院事,吴玠兼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节制兴(陕西略阳)、文(甘肃文县)、龙(四川平武)三州军马。

七、金兵复攻金州、兴元,王彦退守再复金州

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辛亥,金军再次分三路向陕西宋军大举进攻。撒离喝率金、齐联军30万,避开吴璘、吴玠防区,连克商州、上津、白河,直指洵阳(今旬阳)。

绍兴三年(1133)正月,撒离喝自商州直捣上津(山阳县)后派兵疾驰袭洵阳,洵阳守将统制郭进战死,城陷,遂乘胜取金州。王彦无力固守金州,尽焚城中仓储,率部退守石泉县。同月,吴玠命其弟吴璘固守和尚原,派遣熙河总管关师古收复熙河诸州,自率主力驻军河池。同月庚辰,张浚论奏王似不可为副,因引罪求罢,不报。二月,金军乘胜进逼汉中。时刘子羽调知兴元府,听说金州沦陷,即命田晟守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急召吴玠入援。吴玠得讯后,即刻点兵自河池出发,连夜奔袭三百里。五日,在金兵之前吴玠至饶凤关。而完颜杲终于下定决心进攻饶凤关。辛卯,吴玠遇金人于饶风关,王彦自西乡来会,金人分兵攻关,统制郭仲败走。丁酉,饶风关破,吴玠趣西县,王彦奔达州,四川大震。张浚被罢职之命,以诸军方溃,因秘不行,复具奏审。饶风关失守后,吴阶回防仙人关,王彦退守达州,刘子羽驻扎潭毒山。十三日(己亥),金帅撒离曷入兴元府,经略使刘子羽焚其城走三泉县,吴玠退屯仙人关。时在阆州的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内弥漫起惊恐情绪,甚至有人提出移司潼川府(治今四川三台),以避兵锋。刘子羽给知枢密院事张浚写信,说有自己坐镇三泉,金军肯定不会逾越三泉南侵,请张浚不要移司潼川府,以免动摇军心,张浚听从了刘子羽的意见。张浚复以王庶为参谋官,往巴州(治今四川绵阳)措置。时金兵深入至金牛镇,疑有伏,由褒斜谷引兵还兴元,吴玠、刘子羽追击其后,杀获甚众。四月,金军因远离后方,饷运不济,被迫从兴元府经斜谷撤往凤翔。刘子羽、吴玢率军掩杀,在金牛镇大败金兵。同月己酉,张浚奏王庶、王似、卢法原威望素轻,乞命刘子羽、吴玠并为判官,不报(未回复)。五月,王彦乘势收复金州。金兵节节败退,放弃均州、房州。同月己卯,周随亨、李愿宣押王似、卢法原至阆州,张浚始解使事。时已论金牛之功,以吴玠为利州路、阶成凤州制置使,刘子羽为宝文阁直学士,王彦为保大军承宣使,僚属将帅第赏有差。刘锜任为川陕宣抚处置司统制应在此前后。辛巳,罢宣抚司便宜黜陟。六月庚寅,赏吴玠、关师古将士。庚辰,诏张浚及刘子羽、王庶、刘锡等自川陕前线赴行在临安(今杭州)。壬辰,张浚至绵州,复奏王似不可任。七月丁丑,遣中使逆趣张浚于道。九月,苏湖地震,宋高宗担心有人谋反。辛炳应诏陈言,论大臣无畏心之心,何事不可为。辛炳被宋高宗利用。同月,辛炳劾罢丞相吕颐浩。十一月,完颜宗弼率兵攻和尚原。吴玠鉴于饷馈不继,又为防止金兵深入腹地,于是命吴璘放弃和尚原,退守仙人关。

    八、王彦守金州直至绍兴五年四月赴任荆南府

绍兴四年(1134)二月辛巳朔,张浚调离川陕至潭州。辛丑(十一日),金人犯仙人关。壬寅(十四日),统制官郭震为金人攻破其寨,宋军屡败,吴玠便斩郭震以示众。同日,秦州观察使、熙河兰廓路马步军总管关师古攻伪齐,遭遇大败,关师古单骑投降伪齐,洮、岷之地遂失。南宋丢失洮州、岷州,只剩阶、成二州【负责洮、岷至阶、成州防线的关师古,袭掩骨谷城抢夺粮草,忽遇强敌,乃退守大潭,无奈之下关师古叛宋单骑降金,自此失洮、岷二州之地】。金人改岷州称祐州。同月,与张浚有旧怨的侍御史辛炳攻击张浚“误国犯分”,罗列张浚十大罪行:富平之战诛杀赵哲、杀曲端于狱中、压制王万年至叛国、任用赵开横征暴敛、朝廷命官至川陕不许上任并擅自实行赦宥、在不属管辖地湖南用特权、以枢密院权力命人私修宅府、用四川财物借口支助解潜等军费、令荆南府等地制造数百万支箭杆、回临安行程故意缓急失常。二十五日,辛炳获悉张浚已近临安,急速请求觐见宋高宗,面奏张浚在一、二年间自曹官升为侍从并提出经营川陕之策逃离东南自保。说张浚丧师失地、诿过擅杀、鱼肉百姓、欺罔朝廷、慢侮君命、骚扰州县之罪。二十六日,张浚历经约八个月“艰难跋涉”,踏进临安城门【丙午,张浚入见宋高宗】。三月辛亥朔,吴玠率杨政、吴璘、田晟、王喜诸将与兀术战于仙人关,大败之。兀术遁去。十三日,辛炳试御史中丞。丙子(十四日)以王似为资政殿学士、川陕宣抚使,卢法原为端明殿学士,与吴玠并充副使,关师古为熙河兰廓路安抚制置使【关师古除熙河兰廓路安抚制置使、马步军总管依前统制熙秦两路军马专一招抚熙秦】。乙丑(十五日),宋高宗罢免张浚知枢密院事职,以资政殿大学士、右通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任便居住【张浚以资政殿大学士罢】。辛炳、范同将历次弹劾奏章副本交给张浚,张浚因惧怕此前迁延不行只得再次上章引咎请罢。辛炳、范同等谏官继续在宋高宗面前攻击张浚。辛炳上章论列,请求宋高宗不该保留张浚资政殿大学士之职,斥张浚凭借侥幸得以专制一方后志盈气满,狂悖无礼、轻脆暴恣、飞扬跋扈,建议远贬。十六日,赵构下诏命张浚免谢辞。十七日,张浚落资政殿大学士职奉祠。十八日,已任御史中丞的辛炳复言浚之不臣,不窜之岭表不足以塞公议。二十一日,诏张浚福州居住。二十八日,张浚即日如福州,从者皆去,肩舆才两人。同月,吴阶死守仙人关,川陕宣抚司都统制吴玠抗击金兵于仙人关(今陕西略阳西北),刘锜奉令驰援,与吴玠会师,击溃兀术所率10万金兵联军。

绍兴五年(1135)四月,王彦改知荆南府,并任归、峡、荆门(今湖北荆门)、公安军安抚使荆南一带因战乱,土地荒芜,王彦措置屯田。

 

 

 

徐柔柔旅行记古代名将张浚,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统率大军支撑南宋半壁江山

 

 

十二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位三十开外的四川人,于北宋覆亡、金兵再度南侵、南宋小朝廷泛海避难之际,挺身而出,统率大军,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宋高宗视他为“一飞冲天”的“羽翼”;宋孝宗更把他当作“不容摇夺”的“长城”;时论认为他“大类汉诸葛亮”。他,就是南宋爱国名臣、名将—张浚。

张浚,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唐代名相张九龄弟张九皋之后。其父张咸,刚正清廉,光明峻洁,举进士、贤良两科,可惜死得太早。张浚仅四岁便成了孤儿,好在贤母善教,终使他成为祖国多难之秋的栋梁。他生历北宋哲宗、微宗、钦宗和南宋高宗、孝宗等五朝,于徽宗朝中进士第,而大有作为于高、孝两朝。

张浚逐永州,秦桧踞相位,主和投降派把持了朝廷。两次“绍兴和议”,以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偏居一隅、向敌称儿辈的苟安。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张浚冒死连连上书五十次,坚决反对。秦桧大怒,将他再远逐到连州。在“绍兴和议”后的岁月中,人们一直怀念着张浚,“天下士无贤不肖,莫不倾心慕之;武夫健将,言浚者必咨嗟太息;至儿童妇女,亦知有张都督”。另一面呢,金朝却害怕张浚,每次派使臣来“必问浚安在,惟恐其复用”。而秦桧“惧浚为正论以害己…,反谓浚为‘国贼’,必欲杀之”。正当秦桧罗织“罪名”,施“株连法”诬浚“谋反”,行将害死张浚的前夕,作恶多端的秦桧自己先死了!

1156年,张浚念天下事近二十年为秦桧所坏,边备荡驰,又闻金朝完颜亮篡立,必将发动新的南侵战争,便不顾母丧归葬的家事,上书请整军备战。秦桧虽死,党羽万俟高、沈该、汤思退等见奏章,“笑浚为狂”,让高宗收回调判洪州的成命,且不准他回川葬母,“诏复居永州”。五年之后,张浚的预见又证实了—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率四十万大军四路南侵,势如破竹,兵临长江北岸。大势所逼,众望所归,去国投荒近二十年的张浚终被起用了。

65岁的张浚日夜兼程赴前线,“至岳阳,买舟冒风雪而行”。“时长江无一舟敢行北岸者,浚乘小舟径进”,前往搞师。宋军将士突然看见张浚,都惊离万分,“以为从天而下”。张浚坐镇建康,节制沿江各路军马。金兵攻来后,虞允文督师阻敌获胜。金兵十万围海州,张浚发军往救,大破金兵。张浚当年拔耀的吴磷也击溃来犯之敌,收复七州。南宋又取得了一次抗战大胜。完颜亮也被部将杀死,金军溃败。

1162年,孝宗即位,改元“隆兴”。1163年孝宗任张浚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等众军马,举行“隆兴北伐”。尽管此时张浚麾下只有李显忠、邵宏渊二将,他指挥这两路人马,取灵壁,败金将萧琦;围虹县,俘金将徒穆、周仁;还乘胜克宿州,大破金军,“中原震动”。孝宗喜出望外,写信给张浚贺功,称“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然而,此番北伐,一是并未得到整个朝廷支持,投降派的势力很大;二是抗金老帅相继死去,兵将素质不高,再加李、邵二将不合,关键时刻邵宏渊居然让身为统制官的儿子和几个军官带兵撤逃,导致了“符离大败”。

北伐受挫折,张浚仍巡视江淮,招收山东、淮北义军一万多,扩充建康、镇江两军,又招收淮南、江西等地抗金壮士一万多,组成“万弩营”,以守泗州。凡要害阵地,修筑城堡;可凭水为险处,都深深积水;江淮增置战舰,各军充实武器、辎重。他还让俘来的萧琦写信约其旧部为内应。这一番干练的整军备战,使陈兵淮北、讹诈宋朝的金兵,慌忙撤师北归。但是朝中投降求和派步步加紧对张浚的攻击,秦桧党羽汤思退做上了宰相。1164年,张浚第二次罢相,外贬作“醴泉观使”。

风烛残年的张浚西行于贬逐之途。途中听说朝延决定议和,他仍连连上疏,论奸佞卖国,反对弃地求和,且表示:“上如欲复用浚,浚当即日就道,不敢以老病为辞。”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浚西行至余干,病危临终前,他嘱其子:“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志士饮恨而亡,爱国浩气长存。巍巍南岳含泪接纳了这位爱国名将的遗体。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