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鸣山更幽-读宋琦的花鸟近作(美术评论)

(2006-11-17 20:58:51)

时值初春,有机会观看宋琦先生的花鸟近作。徜徉留连于作品之间,仿佛漫步在春天的树林之中,那刚刚萌芽的绿地,那吐露嫩芽的枝干,那穿梭于林间的飞鸟,那充满春天般活力的气息,让人感到了一种美的享受。是的,欣赏着如此童话般的诗情,遒动奔放的笔触线条,充满活力的整体风段和呼之欲出的画面,耳边犹如回荡起南朝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如要看大图片请到相册中找)

 鸟鸣山更幽-读宋琦的花鸟近作(美术评论)鸟鸣山更幽-读宋琦的花鸟近作(美术评论)

现为大连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的宋琦副教授早年喜爱绘画,师从鲁迅美术学院温崇圣教授,专攻花鸟。在中国画的分类中,花鸟画最能画出意境,但也最不容易突破陈规,这实际上也是摆在现代画家面前的一大课题。宋琦先生认为画出新意、意趣,固然来自题材自身,但更重要的是来自画家的生活积累和处理生活和艺术联系的能力与方式,即“造化”和“心源”的关系。意趣已成为规范和认可花鸟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源于这个理念,宋琦先生仍从传统的观点着手,为求新颖和别致从而达到理想之效应。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宋琦的近作,青藤树下一对小鸟正面对着一只螳螂,它们互相对峙试探着,画面上小鸟全神贯注的神态及鸣叫的声音依稀可闻,而那只威武的螳螂正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挥臂向前…..。画面之中作者舍弃了以往惯用的手法,将花鸟草虫共溶于一画之中,并配有紫藤花朵更显得精彩至极。一幅好的作品关键是要有新意,新意在哪里,新意就在画面的构图意识上。尽管笔墨形态的结构是传统的,但画面的气息是清新的,这就是创作者的本意。简言之花鸟画的创新,很大程度取决于构图立意和章法布局的突破。宋琦先生对此用心不懈,一方面源自对传统看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出于对生活的细心揣摩。作品《相语活秋云》充分反映了他的创作理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画面上一株老榕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只长尾山雀正在认真梳洗着自己的羽毛,另一只则在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这对情侣正在喃喃相语,互诉着爱情的喜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画面的上方留出了空白,从而使整个画显得更加清馨明快。(如要看大图片请到相册中看)

鸟鸣山更幽-读宋琦的花鸟近作(美术评论)鸟鸣山更幽-读宋琦的花鸟近作(美术评论)

追求自然和谐的统一,着眼于笔墨色并用,用无声的笔墨语言,来表达花鸟画赋予的精彩画图,是宋琦先生遵循的基本技法。我曾读过他创作的《风竹》、《雪中情》等绘画作品。《雪中情》描绘的是银装素裹雪后的景色,这是一幅颇有墨韵线趣的佳作。雪后大地一片洁白,那苍松的树干早已压上了厚厚的积雪,伸出的枝叶也被白雪覆盖着密不透风,整个画面雪感十分强烈。然而在画面左侧,白雪皑皑的松枝上跃然出两只小鸟为整个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一只小鸟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远方,而另一只小鸟则正在轻声细语地诉说着……。这种构图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从而抛开那种传统的创作令人亲身感到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中国画的水墨画博大精深,写意花鸟画的历史久远,决定了它风貌的多样,格体的深厚,尤其是近代大家辈出,把其中审美取向不同的风格推向了极至。清丽明快的任伯年;雄浑老辣的吴昌硕;醇厚鲜活的齐白石;霸悍奇崛的潘天寿……,毫无疑问,这都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也是对后人们超越出新的巨大障碍。面对传统,宋琦采取的是“先学习,后跳出“的原则,前期品从大量临摹入手,师法前人打好功底,然后再注重精神内涵的捕捉,放弃“形似”,追求“神似”,因而其创作的作品画面气氛浓郁,境界清新典雅,富于视觉冲击力。

传统是精神而博大的,但在其中徜徉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对于我们生活的 益,则多了一份深意和美感。宋琦先生所着意的工作即在于此。“蝉躁林愈静,鸟鸣幽更深”,希望宋琦先生在这花鸟的情趣中,创作出更精美的画作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