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解析(雍也篇第六)

(2024-04-21 08:03:39)
分类: 《论语》解析

                      《论语》解析(雍也篇第六)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解读:

孔子说:“中庸作为人生的道德原则该是最高的那一种吧?可惜人们背离它已经很久了。

 

辨析: 

俗话说“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如果再添上偏激的情绪和情感,人的智商与情商便会大打折扣。这个道理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明白了,老子在洞察到“物极必反”的奥秘后,便倡导“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孔子在看到“过犹不及”的结果时,也极力推崇适可而止的“中庸之道”。古老的西方人对此亦有同感,亚里斯多德说过“中道是最好的”。为什么东西方哲人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庸之道呢?那是因为他们都崇尚理性与思想的缘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有思想”,思想是人类理性的核心,中庸则是呵护人类思想的摇篮!


老子不偏不倚的“守中原则”是一种思想方法,孔子的“中庸思想”则是“守中原则”在道德生活中的活学活用。君子“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凡事适可而止、内外协调、阴阳平衡、不走极端,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人生态度呀!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读:

子贡如果有人能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地扶危济困广施恩惠,他算仁人吗?

孔子回答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即便尧舜也还没做到呢。宅心仁厚的人那种自己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的人。凡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践行仁的最好方法。

 

辨析:

人的群居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彼此交流相互帮助,要做到这一步我们就得先了解别人的需求。可是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人的需求呢?这就离不开“推己及人”了,因为人性普遍相同,人的欲望与需求也大同小异,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生存也帮助别人生存、自己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便成了践行“仁”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道德原则。但这一原则还缺乏根基,还需要最高的道德准则给予支撑,那个道德准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准则的辨析附后)。


此外从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这段话,清晰表达了孔子对“圣人”的看法,连他那么崇敬的尧舜都称不上“圣人”,可见孔子口中的圣人只是他幻想出来一个完人而已,正如他说的“生而知之者”和“上智”(“唯上智下愚不移”)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