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析(雍也篇第六)
(2024-04-10 07:50:58)分类: 《论语》解析 |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解读: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解读: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它还能算觚吗?它还能算觚吗?”
6· 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解读:
宰我问:“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孔子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盲目地跳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辱,但绝不可能被愚弄。”
辨析: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解读:
孔子说:“一个人广泛学习各类文献,又用道德律法来约束自己,就不会偏离正道而误入歧途了。”
辨析:
“亦可以弗畔矣夫”通常被解读为“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这种解读将孔子当成了墨守成规的人,这样解读的人以为孔子希望用一套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去规范后人的言行,这实在是对孔子天大的误解!
“离经叛道”与“偏离正道”初看起来似乎没多大区别,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大得不能再大。“离经叛道”意味着先得有一个绝对无容置疑的理论体系摆在面前,后人只能亦步亦趋地照本宣科,绝不能越雷池一步;而“偏离正道”则是指顺应自然不走极端,这时候没有一套必须遵循的固定不变的规范,而是靠你跟随自己良知的引导前行。对前者来说,只要认准了一种理论,墨守前人的规范就能至达理想的彼岸;对后者而言,无论哪种理论一旦走了极端都会变得凶相毕露祸患无穷(儒家理论也不例外),原因就是它违背了自然——走极端就是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会走极端!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解读: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如果我真做了不正当的事,让天谴责我吧!让天谴责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