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解析(学而篇)

(2024-02-26 08:27:19)
分类: 《论语》解析

 

                《论语》解析

 

 


题记:

在人类的思想文库中,没有一种思想是不可以怀疑的,因为没有人怀疑的思想会蜕变成僵死的教条,而任何教条都会将人引入歧途。因为继承与发扬前人思想唯一的办法就是怀疑与论辩。


在人类的思想文库中,没有一种思想是应当遭批判的。一种思想既然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批判者总是简单地站在其反面去否定它,企图将其从世间抹去。


人类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怀疑本身,人类唯一应当批判的就是批判本身,因为无论我们批判的思想是什么都会使自己走上极端,而极端思想才是人类唯一应当批判的。


 

 

 

学而篇第一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

孔子说:学到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又在生活中去践行与检验,喜悦不是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吗?志趣高远的人远道而来,共同探索宇宙与人生快乐不是会从天而降吗?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中,有人不理解甚至产生误会,大家不怨恨也不恼怒,依然唇枪舌剑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平和的心态和高雅的情趣不是会蔚然成风吗?

 

辨析:

     解读此篇我们一定要超越常识与常理,从一位寻道解惑的哲人角度来进行解读,否则便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孔子这段话说出了一位哲人所能经历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面对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并非死记死背机械重复,因为他知道那样做既乏味又累人,毫无快乐可言。在获得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后,他会立刻在自己生活中去践行与检验,这样一来既能将前人的经验与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又能针对前人经验与知识中的不足或疏漏展开质疑,并由此将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于是,喜悦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第二重境界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对前人的经验与知识产生质疑急需与人探索,于是远方的朋友满足了孔子心中的渴望。不过孔子渴望的朋友并非全是意见相合之人,他明白意见相合之人只有当一个人极度缺乏自信时才能为他带来快乐,对孜孜不倦地寻道解惑的人来说,他需要的恰恰是思想的碰撞,而思想的碰撞只有在不同观点间才能实现。于是在与他人的论辩中孔子获得了巨大的快乐,这种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非共同点的快乐是哲人的快乐、思想者的快乐。当快乐如天上的彩虹般从天而降时,孔子情不自禁地再次发出“不亦乐乎”的惊叹。


第三重境界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唇枪舌剑的思想碰撞中,有人不理解甚至产生误会,而大家不怨恨也不恼怒,依然兴趣盎然地继续着一场场思想的竞技。久而久之,他们之间会慢慢形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祥和局面,平和的心态和高雅的情趣也会在每个人身上悄然形成。这时候快乐会升华成幸福定格在永恒。


孔子正是因为能时时感受到这三重快乐,所以才会在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时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乐而忘忧”的感慨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常人难以体验的巨大快乐才发出来的。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读: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不会对年长者、学识渊博者以及地位高者产生抵触对抗情绪,更不会动不动高举‘造反有理’的大旗,使用暴力去解决人世间的纷争。想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首先要明白人性之根本是什么,根本确立了做人的原则才能相继产生孝悌是践行仁的第一道门槛舍弃孝悌想至达仁是万万不可能的。

 

辨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通常被解读为“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就是仁的根本”,这种解读将孝悌当成了仁的根本,与孔子一贯思想不符。程子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


仁本为人性之根本,孝悌只践行仁的最初的环节,把孝悌当成人性之根本会本末倒置将现象当成本体,尤其当有人简单片面理解前人的话并做出错误引申的时候,“父要子亡子,子不得不亡”这种极端思想便会大行其道。


“仁者爱人”说明仁爱本为一体,在人类所有情感中,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与生俱来的,其他的情爱则需靠人类后天获取。当一个人感受到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而萌生感恩之心时,他才能走出自爱的樊笼体验到他爱的美妙温馨,继而萌发对他人的浓浓爱意。西方人假设了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然后通过爱上帝去获取感恩心。我们崇尚自然哲学思想的先民直接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感恩,这再自然不过了,我们先民通过孝道对人进行教化与西方基督教通过信仰上帝对人的教化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孝是人类践行仁的起点,人类所有的美德均由孝而始,每一个人唯有通过孝才能从自爱自私迈向他爱无私,从这个角度来说孝是仁的根本并没有错,因为孝对仁的确太重要了,但此根本是始末之根本而非本末之根本。“孝是仁的根本”说的是始末之根本,“仁是孝的根本”说的则是本末之根本,简言之:“仁是孝之本,孝是仁之始。”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读:

孔子说:“花言巧语谄颜媚笑之徒内心的仁德一定十分稀缺!” 

 

辨析:

因为仁德质朴无华,无需修饰也美丽动人,那些需要靠花言巧语谄颜媚笑来掩饰之人的内心,一定离仁德相距甚远。何况语言这东西十分奇妙,有时候即便一个人说的全是真话,也能编织出一个巨大的谎言来。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读: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复询问自己为别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竭尽全力了?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是不是做到诚实信?自己学到的经验与知识是不是身体力行了?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读:

    孔子说:“治理有一千兵车的国家,要认真严谨恪守信用,勤俭节约、民如子调用民力为国家效力要选择农闲时,以免耽误生产。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解读:

孔子说:“少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尊重他人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诚实可信还要关心他人博爱众生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仁德的光辉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去学习经典文献,实现自己不朽的人生理想 

 

辨析: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将“立德”当成“立功立言”的基础。因为人性之根本是仁,根基牢固了枝叶才能繁茂。一个人只有在立德以后才可能立真功、立真言,否则即便他身前功勋卓著、著作等身、名噪一时,他立下的也只能是一些伪功与伪言,到头来那一切终将被时间的流水冲刷得无影无踪。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读:

子夏说:对待妻子,能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无怨无悔;服侍国家,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交朋友,能坦诚相待恪守信用。这样的即便没有进过学堂,我认为他已经自学成才了。” 

 

辨析:

事君,能致其身”通常被解读为“服侍君主,能豁出生命”。这种解读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在以皇权为核心的古代社会,皇帝和朝廷代表的正是国家,所以“事君”与“事国”乃同一个意思。之所以有人做出以上解读,是因为错误理解“忠君”所致(详细分析请见下一段)。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说明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修身,其次才是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可惜今天的教育者们忘了这一点,这才使我们的学子们被应试教育折磨得痛不欲生,而素质教育却像天边的彩虹一般可望而不可即。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读

孔子说:要想成为品格高尚的君子,以下几点缺一不可:人要自重,自重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自己才会有尊严;要学习各类知识以避免孤陋寡闻,要了解各种理论以及彼此对立的观点以避免顽固偏执;为国为民办事要尽心竭力,为人处世要恪守信用;不要与品德低下的人交朋友;有错即改不要讳疾忌医” 

 

辨析:

学则不固”通常被解读为“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这样解读只揭示了学习的一种功效,其实学习更重要的功效还在于使自己避免走极端,孔子更看重的还是这一点。


主忠信”的“忠”通常与“君”联系在一起统称为“忠君”,解读为“对君王无条件服从”,这是一种极大误解。在先秦语义中,“忠”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尽心竭力”的意思,赋予“忠”除此以外的含义那是后来才引申出来的,例如“忠于君王”“忠于国家”“忠于党”等等。在以皇权为核心的古代社会,皇帝和朝廷代表的是国家,但在孔子眼中的,民为国之本,所以“忠”在这里的只能是“为国为民办事尽心竭力”的意思。我将“主忠信”解读为“为国为民办事要尽心竭力,为人处世要恪守信用”,是想更贴近孔子此话的原意。


“无友不如己者”通常被解读为“不与才智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显然与孔子原意不合。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道德,并非指学识。身为教育家的孔子十分清楚:与品德低下之人过从甚密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所以他才会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解读:

曾子说:慎重对待逝去的人并隆重纪念他们,不断追思缅怀先人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长此以往民风民俗就会变得纯朴醇厚起来” 

 

辨析:

俗话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背叛当然是指对真善美的背叛,因此先人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才需要后人时时铭记,如果后人记忆中满是阴险小人的尔虞我诈、满是暴君奸雄的残酷杀戮,那么民风民俗又怎么会变得纯朴醇厚起来呢?


1·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读: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打听到的呢?还是国君和大臣们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回答“老师具有和、善谨、俭朴、谦让五种美德,所以国君和大臣们都乐于向他问政、向他请教。老师获取信任与信息的方法,或许有些与众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解读:

孔子说;父亲健在的留意观察他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则要留意观察这个儿子一言一行;如果能将父亲的优良品德弘扬光大,才算是尽到了孝。” 

 

辨析:

    对于孝道我们总爱强调对父亲权威的服从,这是对孔子孝道的最大误解!孔子倡导的所有道德规范统统离不开仁这个最高准则,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便明确无误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解读:

有子说:“礼的凡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为宗旨,只有这种中庸之道才能构建出皆大欢喜的和谐局面。古代圣明君主治国成功的奥妙正在这里,所以大事小事都依此道而行。今天的人照搬过去的礼法却发现事与愿违,这是因为他们忘记了礼和孝一样都是道和仁的运用,而和谐是礼运用后产生的结果,如果舍弃根本原则为和谐而和谐,则会将礼变成和稀泥搞折中的粗俗用具而背离中庸之道,那样一来真正的和谐局面自然无法形成。

 

辨析:

礼之用,和为贵”说明礼是道和仁的体现与运用。道乃自然之道,仁乃人间之道,自然者不偏不倚、和谐自在,礼正是那种状态的体现。如果本末倒置把礼当成道和仁的根本,那就会为了制造和谐而墨守成规,将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知识当成绝对标准,结果会舍弃对道和仁的追求,一味地“知和而和”(为和谐而和谐),结果便把中庸之道变成了毫无原则的折中主义。礼一旦自己成为自己的标准,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走极端,皆大欢喜的和谐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解读:

    有子说:“符合的誓言,才能实行;以礼待人时要饱含恭敬这样才能免于受辱;最可依靠的是源自于父母的仁爱,要把它当成自己一生的信仰。” 

 

辨析: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因为这段话有些含混,后来人通常将其解读为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这种解释将一种崇高的追求降低为一种世俗的生存手段,实在与孔子的原意相距甚远。我以为孔子在这里探索的应该是人生之大道,而不仅仅是具体行事的方略。


中华民族没有自己至高无上的神、没有宗教情结,所以我们不需要通过爱上帝而去爱其他人,但这并不能说我们就没有信仰。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中华民族信仰的是天、是自然,我们通过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而去爱其他人,我们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最高准则。因此“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应当被解读为一种信仰,也就是要把上天赋予人类的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当成自己一生的信仰,因为这种崇高而伟大的爱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一丝一毫人为雕琢的痕迹,只要我们认真体验与接受,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爱的感受与能力,然后再将这种爱回馈给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以及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样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读:

孔子说:“一个人但求生活简朴,不奢望过分的享乐;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夸夸其谈自我炫耀;发现有不符合道义的言行便及时改正。种人算得上是好学之人” 

 

辨析:

    孔子在这里再一次强调修身为学习的第一要旨,现代教育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源头便出自孔子。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解读:

子贡“贫穷不谄媚逢迎,富贵时骄奢淫逸这样做人怎么样?

孔子说:好是好,但不如贫穷时能津津乐道,富贵时能彬彬有礼

贡又问“《诗》上说人身修养加工玉器,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在我可以讨论《诗》了。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解读: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辨析:

因为自我修养是个人的事,并非为了让别人知道。自我修养还需要有一个参照标准,这个标准必须到外界去寻找,也就是从他人那里去获得。而不了解他人你就没有标准来衡量自己,也就不知道是非对错的界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