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三章)
(2024-01-16 05:49:50)分类: 《道德经》解析 |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读:
顺其自然,不生事端,安于淡泊。小能变大、少能变多,慈爱能使仇恨化为乌有。
堡垒最容易从薄弱处攻破,干大事需要从小处抓起。天下事无不是由易至难、由小至大。圣人不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所以能成就伟大事业。
轻易的许诺不可信,看起来容易的事结果反倒会很难。圣人能做到小心谨慎未雨绸缪,所以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辨析:
人们在解读“抱怨以德”时常常与孔子说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相联系,并断言孔子与老子针分相对,由此更加深了儒道间的裂缝,这其实是一种误会。老子是从哲学层面探讨“德”与“怨”的关系,孔子是在伦理层面上展开,他们说的并非同一回事,因此根本不存在相互抵触一说。
从哲学层面来看“以德报怨”并没有错,但在伦理上坚持“以德报怨”就错了。老子在哲学层面对“德与怨”进行理论探索,运用的是阴阳平衡自然辩证法,其目的是探寻消除仇恨(怨)的根本方法,很显然用歧视与杀戮只会使仇恨更加变本加厉,除了慈爱人类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根除仇恨。老子正是在这一层面主张“以德报怨”的。
孔子在伦理层面探索具体的道德实践方法,衡量的标准是公平与正义。如果人人都用毫无节制的宽容对待他人的伤害,客观上就会助长害人者的气焰,起到助纣为虐的效果。因为“以德报怨”非但不能使作恶者幡然醒悟反而会使他越陷越深,任何一个作恶者都会本能地为自己的伤害行为寻找借口,如果被伤害者打完左脸再让对方打右脸,便无形中默认了对方伤害行为的合理性,无异于为不义之举贴上一张合法的标签,从而使作恶者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此外,“抱怨以德”有人疑为原文错简,应将其移至《道德经》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之后,但如果“抱怨以德”是从哲学层面展开思考的话,那它放在“大小多少”后面更能彼此呼应。但如果变成“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虽然与孔子的思想不再冲突了,但解释起来依然很难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