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解析(第二章)

(2023-11-01 07:58:57)
分类: 《道德经》解析

《道德经》解析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解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存在。此外有和无彼此催生,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为参照,高和下相依相待,音响和声调如影随形,前与后相伴相随。

所以圣人处事,听凭万物自然地生长繁衍绝不节外生枝横生事端,也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对方身上。圣人听凭万物自由生长成就其自身,绝不将万物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其能,功成业就也不自居其功。正因为如此,他的功绩反而永不磨灭。

 

辨析:

“有无相生”有些解读者将其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相联系,于是认定“有无”为道之特性,认为“有”从“无”之本体中演变而来,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老子绝非宇宙由无而生的鼓吹者,他既然在此段中将“有无相生”与“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相提并论,清楚说明他是在论述有无间的辩证关系,这种表述是认识论的表述而非本体论的表述。

“有无相生”是说“有和无”与“阴和阳”一样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我们根本不能由此推出“有生于无”的结论。在老子眼中“有无”、“善恶”均与道的本性无关,老子哲学从一开始便超越了本体论跨入认识论领域,这是中华自然哲学不同于某些西方哲学的地方,也是中华自然哲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一章的后段用现代语境可以如此表述:

既然万物依其本性自然生长,身为万物之首的人类也不例外。所以,明道之人(指圣人)决不会固执己见横生事端,更不会徒生改造人类与世界的妄念,而是会顺应民心民意、顺应万物的自然本性,与万民、万物和谐相处,任其自然生存、发展、圆满。明道之人深知万物与万民的圆满功在自然,所以绝不会贪天功为己有,唯其如此他的英名才得以永世长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