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第一章)
(2023-10-31 16:33:56)分类: 《道德经》解析 |
《道德经》解析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道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道并非恒常的道;道可以命名,但名字却并非道本身。
没有名字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有了名字以后,宇宙万物才能一一分辨。
所以我们要从道的无形无相中,去观察领悟它的无穷奥妙;要从道的有形有相中,去分辨考察宇宙万物的边界。
无和有,名称不同却同出一源,这种同一极其玄奥。玄奥又玄奥啊,它是人类洞悉宇宙秘密的不二法门。
辨析:
“道可道,非常道”有人解读为“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这样解读的人将“常”理解成“平常”而不是“恒常”,殊不知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将“道”从道路、道理上升至哲学高度,在老子之前只有《易经》,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也。平常人说的道与《易经》和老子说的道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老子根本无需去理会,如果老子在这里真想区别于常人说的道,完全可以用“庸道”来避嫌,因为古文的“庸”才是平庸、平常的意思,而“常”同时还有长久、永恒的意思。最具说服力的是最初版《道德经》原本用的就是“恒道”,在汉代编书的人为了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把“恒”改为“常”的。不过即使改成了“常”,同样不妨碍当“恒久”解释。
在本体论问题上,无论中外都有人将“无”当成道之本体,将“有”当成道之体现,他们错误认为老子主张宇宙万物从无中而生,这实在是对老子自然哲学思想极大的误解。不过我国宋代的周敦颐准确把握了《易经》和老子思想,他说“无极而太极。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又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从而避免了陷入“无中生有”的尴尬。德国哲学家康德笔下的人类无法认识与表述的“物自体”,与老子的“道之本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康德说的人类可以认识与表述的现象则与“道之体现”有些接近。
同为德国人的黑格尔却将“无”当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他在《逻辑学》中用抽象文字叙述了宇宙万物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无”自我否定走向自己反面成为“一”,“一”再次自我否定成为“二”,“二”以同样方式成为“三”,继而演变出天下万物。黑格尔错误解读了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两段话,结果将自己十分推崇的老子思想引入歧途。
这一章用现代语境可以如此表述:
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并非真正的道。道是万物的本原、本质,是理念、逻各斯,是存在之真谛,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永恒真理。道是人类直观客观世界时看到的奇异灵光,人类只能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索与感悟它,只能无限接近它而无法最终拥有它。因此 “得道”与“有道”只是人类的一种幻觉,所谓“得道之人”与“有道之人”更是无稽之谈!
万物可以用概念来命名,但概念永远只是概念,不能取代万物本身。人类用语言表述客观世界如同画家临摹山水,无论画家的画技如何高超,无论画作临摹得如何逼真,摹本永远也无法取代客观对象本身。概念原是人类自身的创造,有人将概念组成的主观世界误以为直观中的客观世界,开始对概念痴迷起来,久而久之便沦为概念的奴隶。
万物在人类的直观中混沌、模糊、无可名状,而混沌难辨的本体却是认识世界的肇始;万物本体通过人类赋予的概念得以澄明,清晰可分的概念于是构成了万物在人类思维中的存在。
唯有直观混沌难辨的道体(无),人类才能发现万物之奥秘。面对已有的概念(有),我们则要认清其界限,切不可误将摹本当成原型。
直观的存在与思维的存在,二者同出一源,这种同一神秘莫测而又奇妙无比。神奇的理性思辨,是人类探寻客观世界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