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新解
(2019-11-24 03:08:46)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篇》1·13)
解读:
辨析: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朱熹解读为“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因为这段话有些含混,后来人通常将其解读为“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这种解释将一种崇高的追求降低为一种世俗的生存手段,实在与孔子的原意相距甚远。我以为孔子在这里探索的应该是人生之大道,而不仅仅是具体行事的方略。
中华民族没有自己至高无上的神、没有宗教情结,所以我们不需要通过爱上帝而去爱其他人,但这并不能说我们就没有信仰。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中华民族信仰的是天、是自然,我们通过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而去爱其他人,我们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最高准则。因此“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应当被解读为一种信仰,也就是要把上天赋予人类的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当成自己一生的信仰,因为这种崇高而伟大的爱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一丝一毫人为雕琢的痕迹,只要我们认真体验与接受,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爱的感受与能力,然后再将这种爱回馈给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以及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样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