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成长记
(2022-04-01 19:04:20)分类: 改革 |
企业新型学徒成长记
江苏省苏州市200多家企业开展“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培训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1日
在江苏苏州,截至2021年底,组织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帮助1万多人提升职业技能,更好地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为创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15年7月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江苏等12个省(区、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2021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提出面向企业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新入职员工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转岗员工都有机会接受转岗转业就业储备性技能培训,达到‘转岗即能顶岗’。”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新型学徒制渐成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平台。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记者近日赴苏州探访。
补齐短板
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满足人岗匹配和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需要,适应产业变革、技术变革、组织变革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不少新入职、转岗的员工欠缺基础理论、传统“师带徒”的教学方式效果有限。很多时候只能教大家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帮他们‘知其然’,但很难讲清‘所以然’,无法提升他们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能力。
而在高端的智能化工厂,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师带徒”。按照企业制定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公司计划培养员工转岗做智能化车间工程师。相比技术员,这一岗位对技能要求更高:不仅要熟练使用机器,还能在非标准化环境下维修、调试甚至改造设备。想向“老师傅”求教,但胜任这一岗位的基本技能,很难单独靠哪一位“老师傅”就能教好,“要学习全新的电气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要补习不断迭代的编程软件操作。”
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成长需要自身知识储备的升级迭代,同时随着企业内部协同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对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5年9月,作为12个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省份之一,江苏省人社厅、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泰州5市先行先试,每市各选择1家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2019年8月,《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省推开。
面向企业技能岗位员工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既是满足人岗匹配和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产业变革、技术变革、组织变革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以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量身定制 聚焦生产一线需求,按照“一班一方案”“一企一方案”设置课程
为期一年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数字电路课程、特定绘图软件使用、机器调试的相关算法编程等,是他们学习的主要课程。
新型学徒制是在传统的企业“师带徒”这一模式基础上,引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协同开展培训。为设置好课程,做了不少前期调研:下车间了解工人们的学习诉求,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交流,摸底转岗工人的能力短板;与承担学徒培训任务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协商沟通,光联席会议就开了好几轮。
调研后发现,员工参加工作前在学校里学的是通用绘图软件,但企业普遍使用的则是其他特定软件,这给他们开展工作带来困难;日常工作中调试维修电气柜,需要弥补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储备空白;机器调试的算法编程,相关知识应用已经迭代,需要跟进教学。
“数字电路课程、机器调试的相关算法编程,在一般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安排的课时较少,但在这次培训中都达到了30个课时。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需要以用为本,聚焦生产一线实际需求确定培训内容。
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设置的课程与在校生差别较大。比如在模具制作组装课程中,在校生要学习冲压和注塑专业理论、设计、工艺、制造等方面的十几门课程,我们给员工开展培训时,则更贴合生产实际,侧重注塑专业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他方面只作简要介绍。”
在基础理论教学上,参照中级模具工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专门设计产品成型工艺、模具图纸识读、模具装配与调试等课程,基本涵盖了企业一线员工在模具制造与产品生产中所需的理论知识。
为企业开展培训前,开展过几个月的校外实践,对公司的设备比较熟悉。借助这个优势,他结合车间智能建模设备的特点,制作了专门的教学课件,让接受培训的员工更规范、安全地操控设备。设备运行原理、规范操控提示等都有详细介绍,我们照着课件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是政府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举措。我们坚持企业培训主体地位,按照‘一班一方案’‘一企一方案’为企业量身定制课程。培训开展前还有事前把关,企业将申报培训方案、学徒名册等备案材料报送至市人社局。我们组织专家集中审核备案材料,符合条件的批准培训计划,建立目录清单管理。
校企联动 工学交替、双师培养,“车间+教室”互动教学,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培训过程中,学员由学校和企业“双导师”联合培养。
周末安排理论课。从基本的电路知识到元器件的组装,再到电气柜的常规检修,循序渐进讲解了30个课时。“传统的‘师带徒’效果受限,全脱产培训又影响企业生产。为兼顾员工培训与企业发展需求,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坚持‘工学交替’,实行‘双导师’制。”朱正介绍,在校理论课一般安排在周末,实践课则由企业选派技术骨干作为企业导师,教授内容紧贴企业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
“坚持校企联动,在明确企业与院校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的前提下,我们推行‘车间+教室’互动教学,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朱正说,“我们还鼓励有条件的院校、企业开设线上教学平台。线上教学采用视频录播、直播互动等多种方式,方便学员反复学习,同时鼓励学校教师送教入企。”
严考实督 开展“实践+理论”结业考核,加强培训质量评估监管,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
实践考核,贵在考到实处。“每次实践课后都要附上企业导师评价,写明优点和不足,并作为结业考试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我们灵活运用过程化考核等方式,将学徒技能评价融入企业日常生产过程。”
考实践操作,也考理论知识。“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理论考试结合企业预期培训目标出题,试卷向市人社部门备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中心副教授郑爱权介绍,“考题设计突出个性化,即便同一工种的培训,因企业需求、预期培训目标不同,理论考试的内容也有差异。”
紧扣生产需求,苏州着力推动企业全面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同时加强培训质量评估监管。翻开杨森的培训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学员学历、培训工种、学校班次等基本信息,另外还存有结业考核等环节的全程录像。“从备案申报开始,我们指导企业建立培训台账,实施学员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结业考核等全程录像备查,对培训院校、培训过程、培训结果全程监管,严格考核验收。”朱正说。
如何激发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的积极性?一年的培训周期里,培训课时算工时,薪水不减。因为培训期间表现突出,他还获得了公司奖励。刘剑波作为企业导师也获得了带徒津贴。朱正介绍,按照企业新型学徒制相关激励政策规定,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政府则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企业按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推行新型学徒制,不仅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且可以有效缓解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不少职工原先只能维护同类型的机器,参加新型学徒制培训后,可以维护多台不同类型的机器设备。模具的制作、组装也更加规范化,生产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模具报废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日常维修的频率也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