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岁月

分类: 人生感悟 |

说起来,父亲已经去世十五年了,但在梦中还时常梦见到他,他似乎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根本没有“另类”的感觉,直到梦醒以后,才会意识到他已在另一个世界了。不知他在那个世界里是否还是那样热情待人;那样不知疲倦地工作;那样无条件地听从党的召唤……
父亲是在婴儿时被抛弃在火车站的,后来有一位在外跨塘的小店主路过,见此婴孩,抱回家抚养的,长到八岁时,就到药店去做学徒,因此他仅仅读了初小。他有一绝活,就是用纸包东西,他不但包得快,而且包得有梭有角的,所以那时家里有什么东西要包,比如糖果啊、瓜子啊,都是由父亲包下来的。
刚解放,他就考取了一个干部进修班,开始踏上“革命”岗位。1952年他分配在太湖第四区工作队,参加剿匪、保障水上安全、发展渔业生产。他经常与渔民生活在一起,因而一辈子与太湖结下了缘。
1952年太湖区域建立了震泽县,父亲一度担任县团委工作。1956年他又从县委宣传部调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震泽报》社,于是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那时县委在东山镇。父亲一方面组织青年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邀请原太湖游击队司令薛永辉讲座等,同时又积极投入开垦荒山、植树造林等活动中。
1957年整风反右,机关干部下放农村,父亲到了太湖公社湖中大队,做起了新渔民,他向老渔民学习织补鱼网、摇船,还在陆巷办起了水产中学,担任教师。后来,他一度调入吴县锡剧团任编剧。面对剧团偏重于传统剧目的演出,如《珍珠塔》、《双珠凤》等,他致力于现代戏的创作,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编反映渔民生活的戏,但不久他就离开了剧团,愿望没有能实现,不过他一直与我说,反映渔民生活的戏,特别是江南渔民生活的戏,除了电影《渔光曲》后,似乎就没有什么新作了。直到七十年代,常州有个剧团想编水乡渔民生活的戏,他热情地陪同他们到当时下放的渭塘渔业大队采访、体验生活,好象他们能达成他的愿望似的。
1959年,他调入太湖公社冲山大队任副大队长,不久又调入太湖渔民子弟小学任校长。当时为了解决渔民子弟的读书问题,办起了寄宿制小学,他经常巡查宿舍,帮助幼小的学生穿衣服、盖棉被。
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已是吴县水产局干部的父亲到太湖公社开会,我随父亲一起去了那里,我看到父亲几乎和每个遇到他的人打招呼,还不时停下与当地的渔民聊天,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父亲和这些渔民朋友可以说交往了一辈子。
1969年,毛主席发出“广大干部下放农村”的指示,父亲立即行动,未经家里商量,就把苏州的户口迁到了渭塘渔业大队,而且把我的户口也一起迁出城,成为了真正的农村户口。同时把家俱什么的也搬下了楼,他决定把全家迁出城市。以后,我也就跟着父亲到渭塘渔业大队生活了一阵子。
我真正亲眼看到父亲的忙碌,是在渭塘的日子里。有天深夜,我朦朦胧胧醒来,只见父亲和那些下放干部们还在开会,议论着渔村的发展规划,那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动员渔民到陆上定居,原来的渔家大多是一户一船,漂泊在湖上,自从建立了渔村后,就需要安置他们在陆上生活,相应的村里办起了学校、幼儿园、小商店,还要建立宣传队,晚上也有流动电影放映队放映露天电影。
当然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推广河蚌育珠,发展珍珠产业,后来渭塘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珍珠产地,并建设了珍珠城,这是和当时父亲这一辈人的培育、推广分不开的。那时候我非常喜欢看渔家姑娘给河蚌做手术的情景,我当时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感到很神奇,因为做过手术后的河蚌,在水中养育了一段时间后,打开后竟然会出现颗颗亮晶晶的珍珠,发展到后来,还培育出了“象形珍珠”,蚌内还会有图案。
七十年代后期,父亲就留在了吴县水产局工作,他走遍全县渔业大队、水产养殖场等。八十年代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担任了吴县水产局长,其实他自从踏上工作岗位,就事事处处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经常下乡,也顾不了家庭,母亲因此一直埋怨着他。我后来也随母亲一起生活,一个月也见不了父亲几次面。
我最开心的事是,在我放暑假的时候,父亲带我下乡的日子。当时母亲给我两种选择,一是去上海舅舅、姨妈家,二是随父亲下乡,我当然选择下乡。七十年代后期,父亲负责全国农展馆工作,把当时吴县农业发展的成就展示出来,他主要负责水产方面的成就。吴县作为鱼米之乡,鱼还是第一位的,因此他和吴县文化馆的摄影师汪朝俊一起到各乡镇渔业大队拍照,有一年我就随他们到黄埭、北桥等地,我还做起了摄影的小助手,让我看到了的渔民生活的新面貌,捕鱼织网、唱样板戏,还有忆苦思甜等等。
1983年父亲参加了农业部在上海水产学院举办的水产干部培训班,学习有关池塘养鱼、养鱼水化学、淡水生物学基础、内陆水域鱼类养殖等课目,他学以致用,相继发表了三十五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杂志上发表,其中三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后来又参加了中澳等农业区域规划学术讨论会,参与省市多项科研课题,如《内塘养和大水面外荡稳产高产》、《提高淡水珍珠质量的研究》,为苏州的水产事业尽心尽力。
1987年,他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他着手收集历史资料,整理手头现存材料,编篡《吴县水产志》。1990年他随我国渔业代表团考察了意大利,在罗马、威尼斯、佛伦罗萨、比萨等多个城市交流,加深了我国水产业与国际间的联系。父亲在1991年正式退休,但他并没有停止工作,分别担任多个公司的顾问,发挥余热。
父亲不算太长的一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得他的生命具有了意义和价值,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产生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深深感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是与每个国人的付出息息相关的,那怕是点点滴滴,只要是尽到了每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他就是在为国家的强大添砖加瓦。我们上一辈人贡献出了他们的一切,作为后辈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女,应该为国家发展做出些什么呢?这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