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类方在温病治疗中的时机策略
(2009-11-19 02:25: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猪学医ing... |
大黄类方在温病治疗中的时机策略
摘要:温病的病因是外界的温邪。祛邪,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五加减承气汤只是举的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不难发现,对于温邪在中焦的里热结的各证,下法都是一个对应的治法,而各关键词都不约而同都集在“通”上,把握时机,在邪未成气候时先发制邪,不仅如此,对证制裁,才能一通到底。大黄类方在古代也好,今天也好,都是立竿见影的良方。
温病的病因是外界的温邪。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从“首先犯肺”到邪去身平,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就像一场棋局,一子一落就衍生千变万化,但是不管对手是强是弱,一场棋局的开局往往都是如出一辙。温病也一样,不管后面转归如何,其开始通常都是“首先犯肺”或“逆传心包”,而这时就是控制局面,掌握先机的最好时刻。
祛邪,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在温病诸多治法中下法是最雷厉风行的,而在诸多下法方药中,大黄类方是不可忽略的一员将领。
当然瘟病初起时,辛凉解表,毋庸置疑,祛邪为主。在温病里苦寒药类一直是有所顾忌的,因为苦寒攻下易伤阴耗气,而温病初起上焦,从上焦解,即用升清之剂比较合理。
但是,在辛凉解表后会产生几种不同的转归:第一种,当然就是邪从表出,逐渐康复;第二种,就是由肺传大肠,表里互病;第三种就是卫分传向气分,邪气渐渐嚣张。
这时趁着正气不虚,邪气渐长,应快刀斩乱麻,派出得力战将方能将身体的损失减到最低。在《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辑》中马老师提到:“表证渐罢,即须主用大黄以荡涤肠胃。患者得汗以后,恶寒头痛体痛等表证改善或已解除,而发热仍不解或不清,这说明它不是一般的感冒病症,应当预计到病势很可能还要向前发展。这时就应仿照凉膈散法,一面清解其肌表无形之热邪,一面清导其胃肠有形之积滞,免得邪全入里,胶结不化,酿成难解难分的后患,如能及时清理其腑,即使外邪感受较重,其势亦必孤矣。我在过去的临症实践中,往往不问伤寒温病,都掌握这一原则处理,除了起病就伴有大便水泄的以外,都用凉膈散法(大黄必用)进行治疗,如便下色深而臭味重的,即使大便不实,亦按处理热结旁流的办法。”
在《温病条辨》的条文中按照上焦中焦和下焦的顺序来罗列。在上焦病变中,主要治法还是以升清为主。但是在中焦篇里,就有应用到很多下法方子,若邪从上焦传到中焦,说明疾病并没有按照最好的转归发展。那么,棋局的瞬息万变开始了。
时机很重要。
在一进入中焦的范畴,吴鞠通毫不含糊地力荐张仲景的三承气汤。
这时,还是以祛邪为主,并加大了驱邪的力度。热入中焦,会影响脾胃肝胆功能,气机和水液的代谢若受阻,会其身不正,邪自内生,与热互结。下法,当仁不让成为此时的主要手段。以下法泻实热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达快刀斩乱麻的目的。
“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瘲,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但是,这时病程若好转则已,后面调理正气就好;若然再出现其他变化,则不能再无顾忌地耍快刀了,因为刀被乱麻缠住了。这种时候,可能一方面正气渐耗,兵力不足;可能就是里邪已成,产生变证,再直线攻击就不大管用了,这就需要进一步地拟定方案,步步为营了。到这一步,邪正的主动权有了些微妙的变化,时机的优势渐渐消失,后面的则以策略为主。
《温病条辨》中拟出系列大黄类方依然在下法基础上制出变方对各脏变证,策略也把握得很到位。
条文中写道: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1.新加黄龙汤: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元参五钱 麦冬五钱 连心当归一钱
五分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
如腹中有响声,或转失气者,为欲便也。
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
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新加黄龙汤,.其因正虚不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勉拟黄龙法。以人参补正;以大黄逐邪;以冬地增液;邪退正存一线,即可以大队补阴而生。此邪正合治法也。此方药物运用苦甘咸,补气养血,滋阴固本。
此方对应的关键点是“正虚”,心有余而力不足,纵有诸葛孔明坐阵,但无精兵良将,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养气补血才是本,这时万不可钻牛角尖强攻之,正气会越耗越多,此消彼长,只是看消的邪和伤的正哪个速度快而已,结果显而易见。所以固本培元才是上策。所以此方所对应的证是正虚明显而邪留不走的症状,比如动则汗出,气短乏力等。但是也不能忽略下法未解的主要矛盾,不能给温邪苟延残喘卷土重来的机会,把握扶正和祛邪的速度与比例,虽然我觉得这个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来培养类似手感的敏锐。
2. 宣白承气汤: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栝蒌皮一钱 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其因肺气不降,而里证又实者,必喘促寸实。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
这与之前马云翔老师的想法是一致的。上焦未解尽,而传大肠。脏腑相合,肺与大肠相表里,痰热壅肺,清肃不行,则大肠传导受累,使大便秘结;阳明腑实,肠腑不通,也可使肺气壅滞,肃降失司。我认为关键点是“其道不通”,以清除通道上的障碍物为主。邪在肺的,就不必舍近求远地下法了,直接用杏仁瓜蒌之品宣肺而可,而大肠还是用大黄来荡涤。遇痰消痰,见淤化瘀,宣上通下两手抓。
3.导赤承气汤:赤芍三钱 细生地五钱 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其因火腑不通,左尺必现牢坚之脉 (左尺小肠脉也,俗候于左寸者非,细考内经知) 。小肠热盛,下注膀胱,小便必涓滴,赤且痛也。.则以.导赤去淡通之阳药;加连、柏之苦通火腑;大黄、芒硝承胃气而通大肠。此二肠同治法也。
以方侧证,除了便秘这个主要矛盾外,还有心火移小肠之证。这里无疑“泄热”是关键。大小肠同治,其实就是把握好门户,对于不速之邪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不留情,泄热于门户外。
4.牛黄承气汤: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 ,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其因邪闭心包,内窍不通者。前五条已有先与牛黄丸,再与承气之法。此条系已下而不通,舌短神昏,闭已甚矣。饮不解渴,消亦甚矣。较前条仅仅谵语,则更急而又急,立刻有闭脱之虞,阳明大实不通,有消亡肾液之虞,其势不可稍缓须臾。则以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以承气急泻阳明,救足少阴之消。此两少阴合治法也。再此条亦系三焦俱急,当与前承气陷胸合法者参看。
此方关键我认为在于“开通”。牛黄丸通窍,大黄开腑,相得益彰。病入少阴是重症,急则治其标,先打通关节,在配伍中也有体会出“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先逆转形势制造机会和争取时间来扶正祛邪。
5.增液承气汤: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此方的关键词是“增液”,无水行舟舟自横,腑实阴虚,热盛伤津,津枯燥结,就是盖上锅盖干烧水了。所以除了灭火之外,要增液气血合治。
这五加减承气汤只是举的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不难发现,对于温邪在中焦的里热结的各证,下法都是一个对应的治法,而各关键词都不约而同都集在“通”上,把握时机,在邪未成气候时先发制邪,不仅如此,对证制裁,才能一通到底。大黄类方在古代也好,今天也好,都是立竿见影的良方。
邪能七十二变,而治法则以不变应万变,临床上灵活运用大黄类方的亦百家争鸣。不一一列举,以上是我的小小心得,因为自身缺乏临床经验,也许会有很多不成熟的观点,也因为这样,会多引用和借鉴了前辈们的经验,集成此文。
参考文献:
1.《温病条辨》清 吴鞠通
2.《温热论》清 叶天士
3.《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辑》 马云翔
4.《五加减承气汤的临床运用》龚振岭
5.《温病条辨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新创》宋莹莹 马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