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干:为中国文学注入新血液(教材版)
(2022-09-14 12:05:26)
标签:
创新贡献四川尹才干教材参考 |
分类: 高校教学 |
尹才干:为中国文学注入新血液
尹才干(1962—),笔名丁那家、绿风、云帆、太极剑,武胜高石乡人。当代作家、诗人、评论家。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格律体新诗创研会副会长。开创了中文史上的14个第一。20多件作品被选作中、小学实验教材和大学教材。诗文21篇编辑成中文系本科教材《尹才干诗文解读》(龚奎林教授著)。2014年,图像诗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研究内容。创作业绩载入《中国诗之最》《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等中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图像诗的翻译与传播》(英文版)。2017年,获西南大学等单位授予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活力诗人”奖。被学界誉为文趣学创始人、才干体打油诗创始人、当代图像诗第一人、中国十六行诗倡导者、中国当代十大特色诗人。
出身农家,苦心孕育文学梦。1978年,尹才干初中毕业考上武胜师范学校。为了学好知识,尹才干将唐诗、宋词、元曲抄好挂在蚊帐里,睡前背、醒后背,有时说梦话都在背;为了练习写散文,将《杨朔散文选》《刘白羽散文选》两本书分别抄20余遍。将100多页的语文工具书《古文虚词通释》,从头至尾抄录一遍。从那以后,他常有作品见诸报刊,成为学校小有名气的“作家”。
艰辛耕耘,文艺理论填空白。1983年,为了将文章的艺术趣味与修辞学知识结合起来创立“文趣学”,南充新华书店、高校图书馆都留下尹才干的身影,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他都用在车费上。“那段时间我常常上午去南充,下午赶回来。有一次身上的钱被小偷摸了,还是一位警察托人送我回家的。”尹才干说。经过10年的钻研,1993年,写成国内第一部文趣学专著《文趣》,被专家誉为,“是一部创新之作,填补了文学理论中的一项空白。”
别开生面,探索语言陌生化。为了让语言表达不断脱“熟”“俗”,尹才干注重探索语言陌生化技巧。通过多年探索,他总结出词语的反常搭配、异类并举、语义对抗等三种陌生化方法。这些方法,被引进《创意写作学》等课程,掀起“诗歌(歌词)语言陌生化探索浪潮”。尹才干被誉为“新一代诗歌写法的引路人”。
创新求变,图像诗歌领风骚。在读师范时,尹才干开始图像诗创作。起初,他的图像诗不但没有得到认可,还引来不少批评和抵制。进入21世纪以后,他的图像诗逐渐被专家认可,学校也开始选作教材。《光明日报》资深编辑、记着者李蔚先生指出,“诗人尹才干从1978年开始就大力提倡并推动图像派诗歌运动。”井冈山大学教授龚奎林、诗人徐启航认为,尹才干图像诗“开拓了现代汉语诗歌的疆域,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井冈山大学诗人林辉认为,尹才干图像诗“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胆改革,打油诗里举旗帜。针对20世纪中叶打油诗、部分旧体诗出现的“削足化、口号化”弊端,尹才干提出“不拽不拉不拼凑,可诗可曲可打油”理论。他创作的打油诗,被著名学者许定国誉为“才干体打油诗”,流传广,普及率高。
兴趣广泛,歌词天地显身手。近年来,尹才干歌词创作成绩显著,创作200余首歌词。应邀为机关单位创作近100首歌词,有60余件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其中歌词《广安人》(刘景伦曲)获“颂小平,唱广安”(国宝杯)全国歌曲征集活动二等奖第一名。《娘恩》《太阳红》等客家民歌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成CD碟发行。
不懈探索,十六行诗开新篇。尹才干有感于当代旧体诗和自由诗存在的缺陷,做起弥补试验。他立足民族诗歌传统,借鉴外来诗歌精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体诗歌。通过40多年探索,尹才干创作《买一碗,你就是老板》《走进二月》等200多首“十六行新体诗”,发表《中国十六行诗宣言》《关于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探索》《构建中华诗歌高速路》等系列理论,得到读者支持,形成创作风气。河北文艺评论家康文静认为“十六行新体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为民写作,辞赋新诗受推崇。为民写作,“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是尹才干作品的特色。作品初稿出来后,虚心听取读者意见,做“地域性、大众性、可读性”修改。先后撰写《武胜赋》《广安粮油园区赋》及众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辞赋。还需提及的是,新诗《请戴上文明的口罩》《文明的口罩再也没有摘下来》,写出群众心声,广为流传。《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副社长刘裕国撰文说,2020年1月21日,是国家卫健委提倡“口罩文明”前一天,武胜作家尹才干组诗《请戴上文明的口罩》发表后,被山东、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的媒体从不同角度转发,引起积极反响。
总之,尹才干虚怀若谷,任劳任怨,百折不挠,广读博览,为民而写,善于创新,堪称杂家,无愧于嘉陵江作家群的领军人,其作品题材广、产量高,在国内外诗歌界享有一定声誉。如今,尹才干探索的“填补空白的文趣学”、“别开生面的语言陌生化”、“独树一帜的图像诗”、“才干体新打油诗”、“开辟新风的十六行诗”等如蜿蜒的武胜文脉,跻身时代文化之洪流,流向远方。
(据《世界文学研究》《中国文学》《文学报》《现代艺术》《鸭绿江》《西部论丛》等报刊网站相关内容整理)
(载《武胜“假日学校”课程教案参考资料》2022年6月版,第396——3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