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一夜短,何处不咬月?——尹才干《中秋月》赏析

(2022-09-11 08:39:17)
标签:

中秋月

三行诗

十六行诗

武胜尹才干

分类: 高校教学

中秋一夜短,何处不咬月?

——尹才干《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十二行

尹才干

/

中秋月是一个饼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

过了十五又缺了

/

中秋月是一坛酒

吴刚用桂花酿造的

大家一喝就醉了

/

中秋月是一枚纽扣

扣在游子风衣上

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

/

中秋月是一盏灯

悬在遥远心空

照亮天涯回家路

/

《中秋月十六行

尹才干

/

中秋月是一个饼

引诱多少游子的梦想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

过了十五又缺了

/

中秋月是一坛酒

飘散多少岁月的芬芳

吴刚用桂花酿造的

大家一喝就醉了

/

中秋月是一枚纽扣

经历多少艰辛的风霜

扣在游子风衣上

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

/

中秋月是一盏灯

闪烁多少别离的彷徨

悬在遥远心空

照亮天涯回家路

/

赏析

《中秋月》这首小诗,有两种版本,一为十二行诗,一为十六行诗。十二行诗创作于1983年9月,十六行诗创作于2000年9月。《中秋月》十六行诗是在《中秋月》十二行诗的基础上,根据部分读者的要求添加的。针对《中秋月》十二行诗,部分读者认为语言跨跃度太大,对于生活体验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为此诗人尹才干便在诗的每一节加了一个过渡句。后来,又有部分读者认为“《中秋月》十六行诗”,有画蛇添足之嫌,不精炼,破坏了“《中秋月》十二行诗”的语言张力,降低了艺术价值。事实上,小诗《中秋月》在传播过程中,十二行诗远比十六行诗广泛。尤其是学校教学,一般是选学“《中秋月》十二行诗”,网络上有“《中秋月》教学设计”流传。其两种版本的意义,可作类似解读。

《中秋月》,从题目便可推测,写的是中秋时节“人月两圆”的喜悦,“人月两缺”的感伤,尤其是创新性的“咬月”“缺月”,可谓是四川作家、诗人、评论家尹才干先生的又一妙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读者共鸣,并被广泛关注传诵。《中秋月(十二行)》被一些大中小学校选作教材。更为奇特的是,《中秋月(十二行)》被选作“三行诗写作范例”,分别为《咬月饼》《喝月酒》《扣月扣》《点月灯》,编入《世界华人三行诗荟萃》等重要选本。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有的学校全文选用,有的学校删去了一节,保留了前三节。全诗共四节,每节皆用一个比喻句展开。

第一节将中秋月比喻为“饼”,吻合中秋佳节人们喜欢吃圆圆的糍粑、饼子的习俗等;“天下人都去咬一口/过了十五又缺了”两句,在构思、立意、达意上最为创新,最为巧妙。其中“天下人都去咬一口”一句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别有趣味。诗句并没有直接写普天下的人如何赏月,而写的是普天下的人都在“咬”月,“咬”比“赏”自然进了一层。一个“咬”字,不仅是在“咬”月,而且是在“咬”团聚,“咬”亲情、友情、爱情,“咬”得境界全出,团聚欢乐、赏心悦目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咬”,应当是爱得深沉,爱入骨髓了,相见时表现出的一种异常行为。“天下人都去咬月,且把月亮咬缺”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是首次出现。“过了十五又缺了”,一个“又”字乃神来之笔,读者读到此词,一种遗憾、失落、感伤之情立即涌上心头,情绪由高处一下子又跌落到低处了。正如尹才干打油诗曰:人有阴晴时,月也有圆缺。中秋一夜短,何处不咬月?(尹才干《何处不咬月》)“又”,意指月亮原来是缺的,圆少缺多,慨叹“此生此夜”多么短暂,正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包含了世间聚少离多的哀伤与感慨等,内涵丰富,意义广泛。

第二节把中秋月比喻为“酒”,意义就更进一层,这种乡情酒,是世界上最醉人的酒。中秋月下喝的酒,可以说不是“酒”,是故乡“情”,是故乡“愁”。正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别离不用愁。把酒对月常畅饮,故乡栖息在心头。(尹才干《故乡栖息在心头》)“大家一喝就长不醒”,醉,沉醉之意;醒,清醒之意。一醉,就是千年万年。诗中引出了神话人物吴刚,醇香之酒——桂花酒,丰富了内涵,厚重了诗意,增添了阅读趣味。

第三节把中秋月比喻为“纽扣”。“纽扣”,是指用来扣合衣服的球状或片状小物件。中秋月是球状,把它比喻为“纽扣”,既形象又贴切。这一节明白无误地是在写“月圆人未圆”的状况,亲人在家,游子在外,一个天涯,一个海角,关山万里,如何能够相逢呢?亲人如衣服,左右为两片,扣合在一起保温暖。相隔千山万里,中秋月正好是一枚硕大纽扣,“扣在游子风衣上/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诗人尹才干说,“中秋身心冷,隔离何足奇。月扣两地衣,寒风怎侵袭?”尹才干《月扣两地衣》)将中秋月比喻成“纽扣”,想象大胆、神奇、确切,古今独有,令人叫绝。

第四节把中秋月比喻为“灯”。这里“灯”,指“心灯”。思念故乡的情愫,将永远升腾在心空,将永远照亮天涯海角的归家之路。正如诗人尹才干的一首打油诗所言,“悠悠中秋夜,关山千万重;自有心灯照,何处不相逢?”尹才干《悠悠中秋夜》)

整首诗从中秋月的“形状(饼)”诱人写到“情愫(酒)”的陶醉,从“寓意(纽扣)”的温暖,再写到“神韵(灯)”的思念,由当年中秋之月夜,推想至之前之后的360多个日子,都是回归在中秋的路途中,由团聚情归结到离别情再归结到团聚情,即团聚——离别——团聚,回环往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诗歌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新,平易通俗,意味深长,感染力强。尤其是创新意象“咬”,“咬”出了新意,咬出了境界,咬出了价值,咬出了诗歌的生命力。

(选自《鸭绿江》2019年第8期,美国《中国文学》2021创刊号)(黄杰 整理)

作家尹才干简介

尹才干(1962—  ),四川武胜人。当代作家、诗人、评论家。

被誉为文趣学创始人、语言陌生化的开拓者、才干体打油诗创始人、当代新打油诗八大家、当代图像诗第一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图像诗人、中国十六行诗倡导者、诗坛七十二剑客、新一代诗歌创作方法的领路人、当代十大特色诗人。

出版《文趣》《尹才干图像诗选读》《尹才干诗话》等著作11部。《走不出逝去的心境》《那朵花开了》《酒是那么醉人》《火车》《伞》《鱼》《中秋月》《买一个碗,你就是老板》《法国造香水》《浪》《唱儿歌》《时光叹》等20余篇作品被选作大、中、小学教材。

其创作概况编入《中国诗之最》《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现代格律诗发展史》及世界文学史《图像诗的翻译与传播》(英文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