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尝单元整合课
读了李怀源老师的“单元主题教学”介绍,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正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如何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任务?语文教师如何循着怎样的路径才能真正意义的上走向课程?
四下的语文教材中共有四首古诗,两首是关于春天的,两首是反映童真童趣的。教学前两首,将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的体味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悟春天的美好。后两首古诗的主题与前两首完全不同,在诵读上能够迁移,学习方法上也能有所迁移。这四首诗从整体着眼,还能有怎样的教学内容“结构化”体现?
《春日偶成》是程颢春日时游玩即兴写成的。写景、抒情融于叙事之中,富有生活情趣,学生很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是,诗句中对春天由衷的赞叹和喜爱之情,学生很难有深入的体会。是不是能发挥这首诗的叙事优势,与《池上》《小儿垂钓》两首诗进行有效联接,形成一个教学的整体?整体思路如下:
《江南春》和《春日偶成》的都有“春景”的描写,两首诗中的春景有什么不同?
《江南春》描绘的是江南的独特春景,《春日偶成》则是诗人春日里游玩的所见和感受。那么,诗人在春天里游玩,什么时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展开想象,试着把《春日偶成》的故事讲述出来。故事与普通的叙事的不同在于更强调想象,更需要细致的描述。那么,这首诗,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想象拓展?(就是诗人看到的春天景色——“云”“风”“花”“柳”“川”……还有诗人愉悦的心情)
用在前两首中学会的诵读方法,对照注释理解《小儿垂钓》《池上》,再以“钓鱼的孩子”为题,讲述古诗《小儿垂钓》。
2.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的“结构化”推进
教学了《第一朵杏花》,对“第一朵杏花”作文文题的巧妙,采用的是以“第一朵杏花”和“竺可桢看杏花”“一丝不苟的竺可桢”作比较。对于文题的好处,总觉得学生还是若有所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仅达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这样的文题技巧,也是文章表达的“秘妙”,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能言说其妙”。
补充阅读《“童鱼”》(讲述的是童第周在实验研究“童鱼”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怕吃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的“童鱼”是什么?文章讲述童第周研究“童鱼”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第周?那么,这篇文章以“童鱼”为题,巧妙在哪里?
引导学生从两个层面来清楚表达自己的理解:“童鱼”是童第周一项实验研究的成果。这个研究成果的研究过程中,反应了童第周的不怕吃苦、以身作则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两篇文章的阅读,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的坡度,循着这样的坡度,能帮助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对文题的理解逐渐深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