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核心价值”的四个维度

(2011-09-20 20:07:35)
标签:

郑桂华

中国

宋体

桃花心木

《开国大典》

杂谈

分类: 它山之石

华东师大 郑桂华教授提出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语文核心价值”的四个维度——

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是一篇典型的长文、难文,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不是开国大典开辟历史新纪元的伟大意义,也不是以此激励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的反抗斗争,更不是铭记那一个伟大的日子、雄伟的场面,这些内容到品德与社会课、历史课上去体会得更深。作为语文课文,它首要承载的是语文教育任务,要“理解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吴立岗《对语文教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学习《开国大典》就是学习文本如何通过语言文字,通过顺叙写法、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展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这些才是具有语文性的“语文价值”。

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以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课文隐含着比较丰富的语文现象:一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二、四、五部分详写,突出表现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他部分略写;三是点面结合,既有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描写,又有马宝玉个体的细致描写;四是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准生动,体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祖国的精神。我们不妨做个分析: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不可作为本篇长文独具的特点。点面结合是不是突出的写法呢?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典型写法。从课题《狼牙山五壮士》看,此文重在写人,通过叙事突出人物品质,写人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动作、语言和神态。显然,第四点“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占据着代表性地位。

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四年级上册的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人品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文脉看,全文主要写了叶老与“我”之间的两件事,每一件事情的叙写中,都自然流露出“我”的感受(如下图),因此三十年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感受

1.叶老给我批改作业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

                                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

                                暖,如春风拂面。

 

2.叶老邀我到家作客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

                                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

                                模的大作家。

 

     30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               

                            总是那么绿着。

 

细读写“我”感受的句子,正是叶老人品与作品的伟大精神,也是叶老对我成长的影响,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此课的教学设计可紧紧抓住 “文脉”:事情、感受,一线贯穿,突破这几个长句的理解,全文深刻内涵的理解亦水到渠成。如此,教学具有统领性,且“文路”“教路”“学路”有机统一,化繁为简,教师导得轻松,学生悟得明白。

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台湾作家林清玄信奉佛学,追求“尽心就是完美”。他的散文流畅清新,感情细腻真挚,宁静中透着激越,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人教版教材选入两篇他的散文:三年级的《和太阳赛跑》、五年级的《桃花心木》;北京版教材五年级选入一篇《百合花开》。把林清玄的这三篇散文放在一起,他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叙述生活的事物中,让人获得生活的启示。《和太阳赛跑》通过“我”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感受到时间匆匆,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桃花心木》通过观察一位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明白了“人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百合花开》呢?山崖上的野百合花认识到自己是“花”,萌发开花的信念,在获得“结出第一个花苞”的小小成功后,经受嘲笑和讥讽的挑战,它坚定信念,历经磨难,终于从量变到质变,开出花朵。成功后的百合花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依旧默默地坚持,“一朵一朵”地盛开,年年如此,终于形成“百合谷地”。百合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从给人以警示或启迪的意义上说,林清玄的诸多散文,很像“寓言”。而这一点,可以归纳为阅读林清玄部分散文的基本图式。于是,教学《桃花心木》,关注、聚焦“这一个”价值:“事物”中的“启示”,就能达到“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叶圣陶《语文二十韵》)的目的。

——部分摘自王玲湘老师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