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公园游玩
(2024-08-31 17:23:03)
我们来北京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天坛公园游玩。从美学角度看,对称就是一种美。许多对称的图形都有一条中轴线,从电视纪录片中,我们纵观整个北京,可以发现这个城市有条中轴线,两边的区域以中轴线为基准对称分布。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紫禁城还有故宫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北京的天坛也不偏不倚处在这条中轴线上。
我感觉北京天坛公园的秋色是浪漫的、唯美的。它融合了感性的色彩和理性的沉静,既有成熟的风韵,又有洒脱的禅境。可以说是诗、是画、是流动的音乐。天坛秋色的美丽,是繁华过后的沉淀,有着一种淡定、从容、成熟且优雅的美。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圜丘坛,圜丘坛分为三部分:圜丘台,皇穹宇和神库,导游带领着我们按照介绍一步步游览,走在被游人踏得光滑如镜的石板石上,自己仿佛迁移回到了古代。圜丘坛还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三条通道到达上面一层,每条通道都有九个台阶,所有的台阶加起来就有八十一级,有九重天的意思。圜丘坛中心有一块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说话或发出任何声音都会听到很大的声音。这是因为回音现象才造成的巨大的响声。圜丘坛在设计中反复使用9和9的倍数,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圜丘坛在每年冬至祭天,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曾五十九次来此祭天。圜丘坛中间圆形的大理石板叫做“圆心石”,站在上面呼唤一声,四面八方就传来回声。自天坛开放的一个世纪以来,古今中外无数游客站在天心石上体验“天人对话”的境界,看到许多人都排着队到天心石上体验,我也站在上面,祈祷着。
我们跟着导游往前走,一会皇穹宇到了,这里是皇上供奉上帝和祖先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殿内的布置。正中的石台上是供奉上帝的牌位的,两旁供奉皇帝祖先的牌位。殿外围是圆形的墙,叫“回音壁”。之所以叫它“回音壁”,是因为一人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耳贴墙面就可以听清。参观完了皇穹宇,随后跟着导游去祈年殿。在路上,导游指着路下一条道说:丹陛桥还有一条畜生道,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鬼门关。为什么要叫"鬼门关"呢?因为于祭日前,外坛西南角牺牲所的"所牧"和"所军",需从此洞门自西向东赶运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这一活动叫"进牲"。因凡经过此门的牲畜,全被宰杀无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门关"之称。
最后我们来到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也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建于1751年,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正月祈谷的场所。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数年后又按原样重建。如您所见,它是一座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圆形大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主体部分建于高6米的汉白玉圆台上,恢弘壮观,颇有拔地擎天之势。殿高38米,直径32米,共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我们站在祈年殿门口往祈年殿内看,您会发现它的内部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jué)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而六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整座大殿结构精巧,设计华丽,十分富丽堂皇。
走了一圈,我感受到,天坛公园,听上去是公园,但其建筑是非常雄伟壮观的,这是人类文化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汇总,能予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北京天坛公园有“北京的肺”之称,老人在晨练,小孩在玩耍,小伙子在跑步,漂亮姑娘在练瑜伽,连甄嬛小主都说:这是极好的!
游完天坛公园,我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抬头一望,浓浓的秋意扑面而来。金黄色的银杏叶,映衬着蓝瓦金顶的祈年殿,确实美不胜收转眼。八月远去,九月正待来,那叶子泛黄的街巷里,有人为生活忙碌,有人因时间感叹,也有人悄然缓步,这座城市里,热闹不迭,繁华继续,我在清风吹过的街角驻足,回眸而望,是昨日的悲欢与往昔,迎面而待,是前方的风景和期许,人们匆匆的脚步,别去了一段岁月,也静待着一季光阴。八月匆匆去,九月悄悄来,我们走过的四季里,转眼春夏,转眼秋冬,转眼又一场相逢别离,伴着岁月而来,但愿明天的途中,心有阳光,可拂路上阴霾,眸有清风,可淡人间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