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美品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

(2023-06-24 16:08:44)
何谓审美?审美可以理解为“审”+“美”,是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之美的意思。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欣赏美好的事物可以愉悦内心,丰富精神世界。而我们进行审美需要一种特别的感知能力--“审美品味”。
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穿着即是个人的美感表现之一,穿着得体是一种教养,让人觉得舒服。审美是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房间,是出门前精心搭配的衣服,是朴素的书房里一束鲜花的芳香,是客厅里一幅能自得其乐的画。如果一个人有幸接触过真正美好的事物,这种美好会潜移默化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变成他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不管他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种美好都会伴随他终生。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去欣赏音乐和诗歌,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去绘画,这些事情跟美有关而跟利益无关,正是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无用”的事情,才是我们灵魂的构成部分,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芸芸众生中的独特之处。
美的东西对人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只要你主动地去接近它们,给自己提供一个相应的环境。听古人的雅乐,泛读书籍,欣赏大师的绘画,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我们应多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常观看小视频,有些山水画的视频体现了自然之美,我们也可欣赏建筑之美、诗词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这些对美的感知和享受却会藏在我们的脸上,浸润我们的内心,伴随终生。无须刻意,就能轻而易举地在我们的生命里发出光芒。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田园生活的美丽画面,其中两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钱钟书认为其中“南窗”表达了陶渊明对于美好享受的向往,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进来,使屋子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寻找。人生的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我们透过大大小小的窗口体会着美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当下,我们乘借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共享便利接触大千万物,各种关于美与丑的事物充斥于网络空间,也在聚光灯的作用下,为我们所观察评价。
审美需要一定的能力,欣赏同样一片娇艳绚烂的桃花,远古的快乐的村民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悲观哀怨的林黛玉却发出《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当然,他们都感受到了美,但其心中美的风格却不一样。在前者看来,桃花美得灿若云霞、光芒夺目,令人喜乐康宁心生希望。后者则感怀,满目桃花轻若落絮,而自己的命运也像那花儿一样春残花渐落。看梵高笔下无与伦比的激情,平凡的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格调。
人生苦短,每天都在享受美中度过,是多么幸运又难得的事情!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他富甲一方,却很难获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们容易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生活中自然没有了品质的追求。这些是金钱无法弥补的人生缺陷。爱美,绝不是一味的追求奢侈,铺张浪费。无数装修昂贵的房子却毫无美感,也有匠心独运的人将朴素的房间装点的非常雅致。品位不是花钱能买来的,是常年累月在环境的熏陶下培养而成的。
人类生活的环境中,美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美的眼光。感受美、享受美也是一种能力。如烟似幻的晨曦,皎洁清幽的月光,路边一朵径自怒放的小花,窗外探头探脑觅食的小鸟......只要你慢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真的是无处不在。内心纯净安宁时更容易感受到美,当一个人心里充满怨恨、忧愁、烦恼时,美的事物就在眼前也会被其内心的阴霾遮挡了光彩。虽然随着成长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诸多不如意不快乐,但请永葆一颗童心,永远像孩子一样去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吧。美其实是内心的自我感觉,你敞开心扉拥抱它,它就总是环绕在你身边,你关上心门排斥它,它也将弃你而去。要永远以一颗“无知”的心去探索未知领域。永远以孩子般的求知欲,去学习文化知识,去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去感受绘画影视的美,去感受歌舞竞技的美,当你以美的心态去看待成长中的一切,就能不断收获美。而审美趣味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无声地凝练升华。
不管在什么时候,出在一个什么样的年龄段,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能尝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一份善意,不管贫富贵贱,不管身处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都有能力去做这么一件事情。有这样一个心态即使是在给别人递东西的时候也会体现出你的教养,教养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流露在日常行为当中。薄伽丘曾说:“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纵然你衣衫褴褛满身泥土,骨子里的教养却也让人肃然起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