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生死
(2022-07-08 22:40:11)
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死亡的态度恰好是对生的态度的反证。著名佛学家、爱国宗教领柚赵朴初,他对生死看得很透,在病床上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生固欣然,死亦无憾。”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展现了他纯情超然的心灵境界。弘一法师是苦行的,他做和尚远不及前半生优游,他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念佛、诵经、说法、写佛。抗战时期,他最重要的口号是:“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有生必有死,死亡水远伴随着生,寸步不离。人的生命同世间一切的生物一样,一旦死亡就不可能再次复生。如果因此而轻视或浪费生命,那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在死神召唤之前,我们还应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前生已逝,未来未到,这都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唯有每一个现在,是我们可以把握得住的。我们不必因为终将死亡而变得消极虚无,也不必因为今生的不美满而寄望来世。把握“当下”的生活态度,其实就已决定我们的幸福与悲哀了。
人都会从自己的哭声中走来,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去。从古到今,关于生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弗洛伊德这位热情洋溢地推崇和维护人类生的欲望的精神分析之父,做出的最后一个贡献是以安乐死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告别
其实,生死一体,就像日升日落,四季轮回,不过是阴阳的变化而已。有生就有死,“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不管生长了多少年的树木,都有死的时候。地球也有寿命,宇宙星辰都有热寂的那一天。你要做自己,只有活出自己的人,才能让生活变成诗,时间飞逝,而你也没有虚度光阴,岁月不饶人,你也没有饶过岁月。正是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人类才那么积极努力地活着。另外,生命的长度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包括温度。
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不管你是否认同,你都不可以独立存在于宇宙之外,因此,我们与宇宙从来都是一个整体!宇宙时时刻刻都与各个层次的生命进行着信息的交互,这些信息交互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情绪、运势等诸多方面。想要在宇宙这个大系统中畅快的生活,唯有积累功德!因为这是宇宙系统的通行证,将获准你拥有美好生活的必要所需。功德是对众生不求回报的给予。你迸发出的美好念头,你做出的善意举动,宇宙系统都将默默地计入你专属的人生账本,成为你的功德!功德的积累将修改我们那些仿佛被确定了的那些际遇,功德,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不虚!一句善良悦耳的赞扬,一个微不足道的肯定,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都将为你的人生增添美好的可能!
生命只有一次,对于每个人都弥足珍贵,求索“生”,惧怕“死”是一种本能。一个终身残疾的著名作家史铁生用不健全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哲理思想:“一个人出生了,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人既是自然的造物,又具有创造的能力,但人无论有多大的创造力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自然归宿。”一代英雄成吉思汗临终时感慨:“我能征服世界,却无法征服死神。”据说,北极圈内有一个古老的丹麦村,居民以雪地打猎为主,很多人在年轻时都是勇敢的猎手。然而,一旦上了年纪不能再打猎时,就自沉冰窟,解脱生命。他们认为,生命已成为一种痛苦和负担时,回归自然,解脱生命才是最好的方式。
王国维的事业三境界使我从《人为什么活着》中领悟到人生也如此的三境界。独上高楼,衣宽不悔,众里寻他,灯火阑珊。
其实有时候想想,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还好好的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每天能够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气息,能够得到亲人朋友的关爱。所以我们应该每天都应该认真勤劳的工作,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做一个对自己对家人乃至对社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