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迎端午
(2022-06-02 22:17:51)端午,从泛黄的古籍中走出,穿越千年的历史,充满了诗意唯美的意象。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存,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已经厚植于神州大地,成为华夏文明血液骨髓。追溯其源头,虽版本众多,然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纪念屈原的说法。秦军破楚,屈原国破家亡,于五月五日作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他的气节永垂千古,屈原这个名字成为爱国诗人的源头丰碑,自此,端午成了中国永恒的文化符号。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悬挂艾草,南方的很多地区还流行在端午节泡艾叶澡,希望以此来赶走毒虫,保佑家人平安过夏天。端午艾,“嫩”得正当时候,仿佛二八娇女,在水一方。她们知道,长到什么时候,才恰到好处。从这个意义上看去,艾,真是一个浪漫意象。先秦时期,采艾还是少女们一年一度的必做之事。《诗经·采葛》中反复吟唱:“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气候湿热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古人的意念中,艾的温度、韧性和象征意义,似乎远胜于葛和萧。孟子云:“七年之病,秋三年之艾”。采艾,艾疗疾。一年四季,人在时间里,也在草里,采着。采的草里,有爱情和思念。今年我用用艾草汤给母亲洗澡。母亲说澡后,通体舒畅,浑身清凉。我到现在一直喜欢艾草清冽中略带辛辣的气味,不止房间里挂艾草香囊,在郊外田埂边一看到艾草就扯下来揉搓闻它的气味。
在节日这天,我们有吃粽子,吃鸡蛋,赛龙舟等风俗,明天我准备了““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及雄黄酒等酒菜,明天中午家人围在一起吃,据说在正午食用五黄可以更好的驱毒避邪。咸鸭蛋可以用黄豆替代。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古老的习俗,年复一年的坚守,苦涩里也会咀嚼出清香。人在草木中,总是能感到一种愉快,它们带来的是大地上的表情。
“粽子香,香厨房”,端午时节,青粽飘香。粽子,又叫“角黍”,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食粽,应时而美味。晋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孩提时代的乡下,每逢端午,勤劳手巧的母亲用糯米和咸肉包肉粽子,,有榔头状的,白米浸染了酱油,放点咸肉,煮熟后清香四溢。很多年后,我在外地吃过用竹筒装的“筒粽”,虽不及母爱的味道,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诗意端午,怎么少得了诗歌呢?古往今来,端午佳作不断。唐代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宋朝陆游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写出了乡村端午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调。现代作家老舍先生在端午节写道:“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此种超然的洒脱,则更增加节日的味道了。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仲夏时节,榴花火红,栀子飘香,夏天宛如一首长诗,透过千年端午的一个个迷人意象,引领我们走进热烈精彩的季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