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喜欢法国,对巴黎也没有什么向往。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和法国的相关东西很有缘分。小马算是半个法国人,但是他本身并不喜欢法国这个国家,昨晚和他的一个好久没见的法国朋友一起吃饭。这个朋友最近刚辞掉自己的工作,回家的路上另一个朋友问他说
为什么这个朋友要辞职,原来那份工作不是挺好?
他很不屑的说了句:他是法国人,巴黎人。如果一周前他说这句话,我是不会多加半句话的。
先说说周一的故事,陪公司的一个美国设计师逛街做向导,这个女士在著名的FIT做讲师,可能是因为做时尚的,对法国和巴黎有很多特殊的情感,我告诉她我不是很喜欢巴黎,尽管我还没有去过。她的前任男友是法国著名男演员,我猜测她对巴黎的这份热爱中是不是带有几分留恋。后来,晚上我们在酒店坐下来喝酒聊天,她告诉我,在很多外人看来,法国人或者说巴黎人确实很高傲很不屑很慵懒,可是他们长期做时尚和文学的创作精神已经融入她们的氛围和血液中了。她们只在乎创意和灵感,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们,所以有种不友爱的感觉。她的说法我不是完全信服,本身现在顶尖品牌的很多优秀设计师都来自英国,华裔或者黎巴嫩。而巴黎本土的设计师到没有那么出彩。不过我不得不承认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们都爱聚首巴黎,做艺术的对巴黎难免有几分情节。于是就有了最著名的纽约客眼中的《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眼中的巴黎确实美好,那么多文人和艺术家摄影师的足迹和气息:oscar
wilde, Ernst Hemingway,F.Scott.Fitsgerald,Edouard Manet,Pablo
Picasso,Cole Porter,Gertrude Stein,Salvador Dali,Man
Ray....正如《午夜巴黎》,巴黎也是这样。你必须足够了解它才能去爱它。
我本身和法国挺有缘分,我最喜欢的足球运动员henry就是法国人。曾经我认识法国第一报纸Le
Monde的驻华记者,这个记者也是个巴黎人,没有时尚的因素,从不逛商场,但是骨子里透着巴黎人的艺术基因,苦咖啡文艺范儿加上黑色幽默,记得曾经和他开玩笑他告诉我:
我是法国人,我当然高傲不讲理。后来认识一个同样来自巴黎的黑人,我们都知道法国黑人很多。可是他们依旧带有巴黎的香水味。记得曾经和他品酒,服务员把两瓶一个品牌的红酒倒在一个杯子里,他很难理解的告诉我:不能把红酒混在一起,即使一个品牌,年份和日照时间不同,味道都不同。每年巴黎时装周的时候都能看到一些穿着艳丽时髦的黑人街拍,我不得不说,这就是巴黎味儿。这个男人也是从头到尾每个单品都很精致时尚,搭配的很合适。后来,认识两个法国殖民地国家的男孩,说法语生活习惯和穿衣风格都很法国但是却没有了那明显的巴黎味儿。不过我们从来不能下定论,每个人的看法只是看法,世界上永远没有定论。因为小马的原因认识一些来自法国的工程师,我们的好朋友小史同样来自巴黎,但是从头到尾都和巴黎不沾边,但是和小马一样,他们都是偏执的OCD,我以为这是工程师的通病,或许和法国有关系也说不准,有待考证。昨天见面的这个法国朋友也是巴黎人,但是他自己是柬埔寨和法国的混血,挺有亚洲味道的,但是绝对的巴黎born
and
raised.这个朋友却保留着很多亚洲男人的可爱和温柔,巴黎味儿不明显的工程师队伍们的一员。总之,朋友圈子里的那些法国人不能一棒子下定论,每个人都不同。正如那个美国姐姐告诉我的,纽约人不说他们是美国人,说他们是new
yorker(看过《老爸老妈罗曼史》的人都能理解那份热情),巴黎人不叫自己法国人,因为他们是巴黎人。
因为那个美国姐姐的故事和观点,我联系《midnight in
paris》重新看了看法国和巴黎,我只能说我依旧不是很热爱这个地方,但是,我是不了解它的,它自然有她的迷人之处。
故事回到昨晚,我反问了小马,作为巴黎人和辞掉工作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他依旧不屑的回复我说
他们不喜欢就不干了。我回过头什么也没有说,可能在他看来,这是不负责任没有规划,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个赞美,放弃自己不爱做的事情,岂不是很美好?同样是阴雨连连的午夜,在巴黎的问题中困扰,我是不是会同伍迪艾伦镜头下的那个美国佬一样穿越到上世纪的巴黎,和ernest,zelda,
Scott,Dali一起开开派对喝喝咖啡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