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青年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

(2015-04-03 12:39:36)
标签:

吴明儒

丝网版画

符力

海南

艺术

分类: 评论

一个青年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

吴明儒作品:《关于相遇的理想片段·地铁》丝网版画 65x95cm 2012年
一个青年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

吴明儒作品:《关于相遇的理想片段·广场》丝网版画 65x95cm 2012年
一个青年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

吴明儒作品:《另存为——童话》丝网版画 65x95cm 2014年
一个青年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

吴明儒作品:《有女孩和螃蟹的风景》丝网版画 60x75cm 2011年
一个青年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

吴明儒作品:《几乎是幻觉的真相Ⅱ》丝网版画 75x65cm 2011年

 

一个青年艺术家与世界的对话

——谈吴明儒的版画艺术

符力|fuli

 

人与世界的关系,多种多样,其改造与被改造,紧密或疏离,皆取决于一个人的主动程度和能量之大小。比如,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逃离了人群,人群也置他于冷落之地;反之,积极主动的人往往能以个性化的姿态去展现个体的言谈举止,从而获得某种反响、某种能量与信息。海南青年艺术家吴明儒,是一个颇具独立精神与内在追求的人,她2012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多年潜心研究、创作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联的丝网版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方式与风格;她通过版画艺术作品与世界建立起对话关系,把自己的生存体验与思想感情,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呈现给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既是生活的当局者,也是旁观者,谁都可以观察别人,也难免被别人观察。观察的起因,一般出于某种兴趣或功利目的,其结果,往往落在对事物真相的探究与揭示上。由观察而获得的认识、审美与教育等各种可能,使观察本身不至于沦为无意义的时间与精力的双重耗费,也使人生——哪怕只是一分钟甚至一秒钟的生活经历——不至于虚度。吴明儒科班出身,多年置身于象牙塔之中,却能放眼窗外,观察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的生存处境与精神面貌,并通过版画作品来反映她对现实的认知,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与评价,进而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站在她的版画作品面前,许多欣赏者能看到与自身有关的一些形象,能听见关系到内心痛痒的一些声音。

《阶级标记》是吴明儒在2009精心创作的装置作品,这件作品由数张黑白石版画和色彩绚丽的丝网版画结合而成。粗略看来,这件作品以石版画的方式进行描绘,借助萨满游牧民族人物造型,结合现代服饰语言,形成突出的视觉吸引和怪诞感;经细加解读,可发现这件作品以扑克这种带有“阶级”标志和“大小”区别的载体,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民工、厨师、警察、舞蹈者、音乐家……每个角色都显示了各自的社会身份和生活印记,而每个角色都是体态夸张而表情呆滞!由此可见,她创作这件作品的主观意图和价值评断就很明显了:在当今,各种社会环境下的人们身份大相径庭,却有着相似甚至共同的精神困境。因此,可以说这件作品看似荒诞不经,却又是那么真实,其深层意蕴及触动人心之处,就在于此;发人深省的力量,也在于此。

五年后,吴明儒大致依照《阶级标记》的灵感来源和艺术框架,创作了同样带有影射性质的《社会标记》。在形式上,《社会标记》一改《阶级标记》里的变形的、不乏怪诞感的人物角色,代之以现实中的写实人物角色,并去掉太多的外在装饰,给人朴实贴近的视觉印象和艺术真实感。此外,《阶级标记》用“纪念碑”的外部结构来“放置”人物角色,《社会标记》则以“金字塔”来取代“纪念碑”,去吻合“阶级”这个概念,以更好地反映金字塔形的社会角色生存真相和一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并揭示了在当今这个物质急剧膨胀、视听资源泛滥的时代,一个青年艺术家眼里的人的精神面貌与历史真相。从整体上看,《社会标记》是对《阶级标记》的拓宽与深化表达,而不是一次轻佻的仿制或重复。可见,吴明儒拿虔诚之心来对待艺术,凭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创作,不枉自己的心思,也不负欣赏者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阶级标记》里,吴明儒把“民工”捧为高贵的黑桃K并把民工这一角色置于政府官员之上,显示了她对城市民工这一个特殊人群的主观认识与评价:数量庞大的民工,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底层,他们对城市的发展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带着乡土特质,朴实而美好;他们中的许多人的人格魅力高于很多商人、演员、艺术家、政府公务员……《社会标记》里,她把普通“女性”置于三角形的顶端,显示了作为艺术家的她对当今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的关怀,隐含着关爱女性、理解女性的现实诉求,也体现了她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城镇化发展不可逆转、乡村人口加速流向城镇的当今社会,深感人际关系复杂、脆弱,道德滑坡,精神危机重重,而不得不展开一连串的理性思考:如何善待女性?如何建设与女性息息相关的稳定、美好的社会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吴明儒多少沿袭着优秀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遗传基因,心有儒家文化教养与信仰,胸怀普罗大众,而不是一丝半点的物欲甜美就能让她沉醉于温柔之乡。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一个城市居民每天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制约,各种证件查验和资格审核不可免除,而只有通过检验或确认,才有机会获得某种生活权利和自由。这一点,几乎可以用人们乘坐地铁的经历来比照和呼应:关卡在前,乘客想去下一个目的地,就必须刷卡进出站台。在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发现以后,吴明儒梳理好多年的累积,于2011创作了丝网版画《关于相遇的理想片段·都市》,接着创作了这个系列中的《地铁》。

地铁,意味着城市生活。她的《地铁》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这样一个常见的生活片段:不同身份的人们在地铁里短暂相遇,又匆匆散去,连彼此的面貌都来不及细加辨认和记忆。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生活片段,平常得不值一提!然而,艺术家将画面人物形象模糊化——不像摄影图片那么毫发清晰,符合旁观者眼里的真实,也吻合他记忆或联想中的印象——从而实现了客观景物的人文关照和艺术处理,使之上升为具有文艺性质和情味的意象。这意象所展现的,又何尝不是当代人在物欲面前迅速分分合合的缩影之一?较之面目不清的乘客,《地铁》画面上最抢眼球,也最让人无法忽视的,是那竖在画面正中间,并且连成一排,占据三分之一面积的,非常刺眼的五道红色“关卡”。这红色关卡跟形象模糊的蓝色地铁乘客,作为两大画面主体,几乎平均分配了二分之一的画面,也因此几乎平均支配着欣赏者对这件作品的解读和发现的可能。这便是这件作品最费创作者苦心,最值得欣赏者细加品味的地方。在《地铁》的意含里,乘客迅速聚散是一层,关卡重重又是一层,另一层在于:地铁乘客转瞬聚散需要前提条件,每个人都必须顺利通过关卡的阻拦与检验,否则,散去本身就没有了下文,下一站就成了空想,成了困境或噩梦的开端,如同一个无力无助的孩子面对随风晃动的树枝上的红苹果,触不可及,唯有叹息。由此,可见《地铁》倾向写意,带有丰富的隐喻色彩

《地铁》艺术表现上,吴明儒首先把个人生活经历与感受融入其中:14岁那年,她从海南去广州读书,11年的异乡生活,让她的内心夹杂着游离感,海南本土文化记忆也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模糊,停留在记忆中的生活总是片段式的。这一点,跟很多人在好几个城市里奔波、停驻的经验与感受相似或相同:多元,支离,难成整体;另外,丝网版画可自由操作的拼版制作方式,能给画面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也影响画作语言的生成和艺术魅力的呈现;丝网版画制版过程中拼贴制版技术方式所呈现的撕破痕迹和碎片感,与很多人现实生活中的支离经验和破碎记忆相一致。于是,为了表现好《地铁》,吴明儒按自己的理解“捕捉当下社会的生活片段,形成碎片化的语言和无序的表现形式,试图让大众通过她的画作去触摸都市生活的‘肌肤’”。这表明,她在《地铁》的艺术创作上,清楚自己只有通过怎样的路径和方式,才能更好地抵达“地铁”,并透过“地铁”的某个窗口欣赏到最迷人的风景。

除了《地铁》,吴明儒的丝网版画《几乎是幻觉的真相Ⅱ》也是一个体现她的创作构想和绘制过程的好例子。这件作品里的素材,皆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物——贝壳、海鲜、花枝、瓶子、杯子、椅子,其形态与颜色,全是她生活中的记忆。她用零乱且松散的笔触,似乎为平凡的日常情景植入不同的视觉感知层次。画面人物身上使用的大面积裂痕肌理,暗示人心敏感与脆弱。为了把裂开的肌理通过剪切拼在不同的版上,她把几个版贴上带有文字的菲林片,一层一层地叠印在人物身上。经过四至五遍叠印,人物身上出现了深浅不一的灰度,形象乃至性格有了迷离、飘忽感,各种怪诞的情节也似乎会被风吹散,抓不住。对于这样的艺术效果,她有自己的理解:“平凡的现实,是以一种漫不经心,支离破碎的方式出场的……这些记忆碎片之间没有关系,但又都是我碎片式的见闻体验。这记忆碎片,在破碎的氛围中营造一种浪漫的矛盾情节,超越了现实,又把真实从另一个角度向欣赏者诠释出来。”

吴明儒的丝网版画足以体现她自由发挥想象,凭悟性和直觉进行表达的特点,也能反映她的艺术审美倾向。从艺术特征上纵观她的画作,可见那彰显艺术家开阔视野和胸怀的《阶级标记》(2009年)和《社会标记》(2014年),既是现实的,也是批判的;她最近几年持续创作的《关于相遇的理想片段》系列和《几乎是幻觉的真相》系列,又是浪漫的;而2014年的《另存为——童话》,却是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如此看来,她的丝网版画艺术创作是灵活多变的,其创作灵感之水是有活源的,创造力是充足的。她的画面主体多变形、怪诞、模糊、超现实,颜色多鲜明而醒目,每张画都需要较为繁复的多重拼贴和叠印,却能给人简约、清晰、有分寸、有节奏的整体观感,耐看,有供人思考的空间。这一点,比较应合赵无极先生在1985年对他的国内同行所阐述的观点:“画画要‘经济’,也就是说要能从简单里看到丰富,从少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换句话说,就是简单里要有东西看。怎样既画得简单,又包含很多东西呢?就是要‘中肯’;如果中肯,力量就大,不中肯,摆了很多东西也没用。”

通过对吴明儒丝网版画的观察,可见她的艺术创作既主观又理性,既现实又浪漫,既冷静又狂躁。或许,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个南方女子、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精神面貌由内而外的真实呈现。她用心观察并发现生活的秘密,她以自己方式记录了个体的生存经验,也反映了与个体相关的时代生活,她的画作就是她跟世界对话的形式与内容,她不惜代价的艺术劳动,就是在碎片化的记忆和想象中寻找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

 

2015-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