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黎明时

(2010-06-30 17:11:33)
标签:

符力

散文

文化

分类: 散文

●黎明时

 

/符力

 

 

有事没事,我常常想起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的短诗《偶遇》:“我们黎明时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田野。/一只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突然一只野兔从道路上跑过。/我们中的一个用手指点着它。//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已不在人世,/那只野兔,那个做手势的人。”这些诗句,总会让我深陷于对往日时光的怀想之中,也会让人感到几许“惶惑”,茫然而无所适从。今天,在我读到他的另一首短诗《窗》的时候,“黎明时”三字,竟挥之难去:“黎明时我向窗外了望,/见棵年轻的苹果树沐着曙光……”

即便不去查看米沃什诗歌的具体写作日期,即便撇开他的其他诗篇,单凭以上的两首短诗,就可以发现这个自我流放异乡三十年的诗人,在写下《偶遇》和《窗》的那些日子,习惯了在“黎明时”起床,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一个心事重重的人,是没有办法结结实实地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的。往往,窗外的风吹草动就会将他惊醒,甚至连室内的寂静或者微弱之光,都会让他难以入眠,以致什么样的睡姿都难以让他睡得安稳……于是,那人家里的书房或者厨房亮起的灯光;那人在林荫道上跑步的样子;那人在高处观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的时辰,就有可能被一个起得更早的人所遇见。

早睡早起身体好----小学课本里提到的这个常识,告诉孩子们在黎明时起床是好的,正常的,应该的。毕竟,那是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帮助的事情。 “一日之计在于晨”所强调的,也是早起,而不是贪睡。只有起得早的人,才有可能抓紧更多时间去想想今天应该做些什么?我不是米沃什现实生活中的见证人,不得而知这个波兰人为什么常常在黎明时起床,在窗前看这看那,思东想西;或者,打开那关闭了一整夜的房门,到户外去走走,看看。我更多的只是了解我自身,了解我身边的人。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习惯于“晚睡早起”。这一点,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留意到了。记不得是哪一天黎明了:父亲和母亲悄悄地起了床,一个人在很大的簸箕里剁着地瓜,一个人向灶膛里添加柴禾。火光映着父亲模糊的脸,也映着母亲和她剁的地瓜。只是母亲面对灶膛,我大致看到的是她手里的菜刀一起一落,一起一落。父亲和母亲并非总是沉默着,有时候,他们会小声地说起一些事情,只是连续不断的剁地瓜的声音比较高,高过了他们的话语声。剁地瓜的声音,很干燥;父母亲的声音,又是那样的半清不楚,听了叫人更加想睡觉。于是,尿完尿以后,我又朝厨房里望了一眼,重新回到床上沉沉地睡了过去。

那时候,如果我总是睡到日上三竿,那准会遭到母亲掀起被子打屁股的。在家人的交代下,我每天清晨的任务就是吃掉母亲准备的两个地瓜,然后跟随喂饱了的公猪母猪到雾气迷蒙、鸟声喧哗的小树林里,拾一簸箕猪粪回来,再洗手背书包上学去。出村口不远,我回过头去张望,只见缕缕炊烟从低矮的茅草房里向上升腾,扩散,和雾气一同弥漫着。那些弥漫进绿树丛中的烟雾,还能显现出它们那模糊的身影;那些往高处飘飞的炊烟,到后来,连影子也化为了虚无。一路蹦蹦跳跳到学校大门口,看到榕树垂下白得发亮的“胡须”,我知道天不久就要下雨了。那一刻,我会告诉自己:放学回家,若是雨还没有下,那得先看看哪里的谷子、花生、衣服没有收起来?别让东西给雨淋了。

乡村的空气,干净,清凉。在乡村里过夜,久居城市的人往往比村民更容易得到美好而又饱满的睡眠。这一点,我现在深有体会。但是,我已经很少有机会回到绿树环抱的村子里享受那甜美的睡眠了;我已经很多年看不见黎明时分的炊烟,听不见晨光中的鸟鸣花香了。

事实上,在城市里生活的这些年,我除了赶早晨的飞机,除了到码头送别远方的朋友,极少在黎明时起床,更没有到外面去锻炼身体,或者随便走走。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忘却“早睡早起身体好”这个常识,忘却“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样的古训了。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累。仿佛需要一个长达一千年的睡眠,才能让自己睡饱了,才能让自己精神百倍地起来去做那必须做的事情。似乎,我已经到了自己的垂暮之年。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那样累呢?面对这个问题,我肯定是哑口无言的。只要仍然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我将不打算追究自己感到疲惫的原因,但是,我会从今天开始,尽量让自己在黎明时起床,不奢求有新鲜的空气可以呼吸,不期待有新气象可以遇见。我要的是少一点地把光阴浪费在一张床上,多一点地吸纳黎明之光,伸伸手,弯弯腰;偶尔,我会开口朗诵一些诗句,比如:“我们黎明时驾着马车穿过冰封的田野。/一只红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突然一只野兔从道路上跑过。/我们中的一个用手指点着它……”

 

 

2010.03.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