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艺报》 略论《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

(2009-10-12 23:16:39)
标签:

符力

诗歌

评论

文化

《文艺报》2009年12月26日第二版

 


    ●略论《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
   
    《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以下简称《诗歌读本》)是诗人李少君和评论家张德明“两个人合作的产物”。
在论及这部书的本身之前,简要回顾一下中国新诗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李少君的诗歌探究与创作经历,有利于了解他的写作和他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关系,了解该书作为“第一本当代诗人诗歌鉴赏读本”所产生的“诗生活”背景以及它的看点所在。《文艺报》 <wbr>略论《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
    上世纪80年代,新诗在喧嚣有余而冷静不足的情势下,经历了短暂的繁荣。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国人思想的开放,人们皆以经商捞金为荣而羞于谈论文学,特别是不屑于谈论诗歌,一些人甚至将“诗人”视同“神经病患者”。90年代,新诗创作和诗歌活动全面倾向消沉、冷淡。然而,物欲之横流,终究无法长期覆盖那些有着诗意追求的人们对诗歌的热爱之情。1997年,互联网风行中国大陆,网络文学一发而不可收。在电子网络的推波助澜之下,广大诗歌爱好者和越来越多的诗人在网络上不分昼夜地读诗,写诗和谈诗,新诗的创作和传播又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此情此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蔚为奇观。
    在数量庞大的诗人队伍中,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任《天涯》杂志主编的李少君,无疑是鹤立鸡群者之一。李少君长期密切关注新诗的发展并积极探索新诗的创作策略。他主张的诗歌“草根性”,已成为当代新诗评论方面的关键词。从2005年开始,李少君重新铺开纸张写下了《神降临的小站》、《抒怀》、《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患上了抑郁症》、《流水》等许多风格各异的被广为传播的诗作,从而成为“草根诗学”的倡导者和“草根诗歌”的重要实践者。同少数诗人一样,李少君几乎不参与网络论坛上的诗歌交流,却一直得益于自己的诗歌信息在网络上的迅速展示和传播。
    全面来看,当下的新诗呈泥沙俱下之势,而“有感于李少君诗歌引起的独特反应和强烈反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张德明很早就系统地对其诗歌进行专门细致解读,并曾在《南方都市报》、《诗潮》诗刊、《诗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过一系列关于李少君诗歌的鉴赏品读文章”。积沙成塔。今年9月,李少君和张德明的《诗歌读本》终于成书面世。
    从李少君诗歌这个角度来看,一方面,《诗歌读本》集中呈现着文学评论家、诗人李少君作为一个坚强的理想主义者,通过长期夜以继日的努力所取得的诗歌研究和创作方面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李少君的诗歌理想和诗学追求,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诗歌读本》作为有着史料价值的个案,以李少君的诗歌才情和优秀作品见证并体现了21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新诗,借助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东风从低靡逐渐走向繁荣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李少君的内心充满温情、诗意和灵性,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浪漫气质,他没有过多的使自己的诗歌为理智所把持,他善于通过叙述或低语的方式,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他善于吸收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他的《抒怀》、《山中》和《东湖边》等诗作,意境冲淡、悠远,勾起了身处工业社会的人们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梦想和感怀;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方面,表现了一个有文化传承责任心的中国诗人的积极用心。
    与新诗写作紧密联系的是新诗评论。自朦胧诗出现以来,由于更为年轻的诗人在向新诗和中国古典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吸收外文诗歌创作经验,在诗歌写作性质和表达方式上不断改变,以致出现了大多数普通读者和大批老评论家读不懂新诗的尴尬现象。精当的诗歌评论普遍缺席,这成了不争的事实。有幸的是,在这样不容乐观的诗歌评论现场,个别青年诗人和评论家积极展开了对当下优秀作品的解读、对诗人成长的适时研究。《诗歌读本》就是这样的一个突出例证。这部书比较薄,却能厚实地证明了一个自觉的青年评论家从一个诗人作品的角度切入,表现了中国评论家对新诗发展应有的关注。此外,新诗发展至今,确实未曾出现一部关于一个诗人的诗歌鉴赏专集,《诗歌读本》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值得在新诗史上记下一笔。
   
    2009-10-7符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