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诗歌与海拔诗群

(2008-02-25 13:20:16)
标签:

符力

星星

诗歌

评论

分类: 评论

    ★ 海南诗歌与海拔诗群
  

    自2004年以来,多多、王小妮、耿占春和徐敬亚等著名诗人、评论家先后移居海南,海南诗歌气温随之空前上升,写诗的年青人明显增多,诗人在国内外著名诗刊发表作品的数量和出版诗集的记录在逐渐增加。2008年6月21日,青年诗人江非抵达海南,开始新的工作生活。于是,海南诗坛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了。
    2004年5月,南方出版社出版“海拔诗丛”,集中推出海南诗人李少君、孔见、卢炜、白然、艾子、纪少飞、纪少雄、远岸、黄海星和潘乙宁等10人诗集。那是当时海南诗歌创作上的一次重大的成果展。所推出的诗歌作品,代表着当时海南诗歌的海拔高度。随着该诗歌丛书进入读者和评论界的视野,“海拔诗歌”之称广受关注。
    李少君、孔见和纪少飞等人,是近年来海南诗歌交流活动方面的非常热心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李少君的帮助和海南省作家协会的大力扶持下,“海拔诗群”的青年诗人得以健康成长。2006年8月,由海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编的,专门刊发海南诗人新作的《海拔》诗刊正式出版。该诗刊每年出版二辑,至今已编辑出版六辑,共刊发了近百名海南诗人约900首最新诗作。其中,很多诗人的诗作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天涯》、《大家》、《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绿风》、《青年文学》、《飞天》、《文学界》、《文学港》、《诗林》、《滇池》和《岁月》等国内文学刊物上发表;不少诗人的作品入选《诗选刊》2007“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2007年《诗选刊》“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绿风》“网络诗歌精品专号”,以及《2006年度中国诗选》、《2006中国诗歌年鉴》、《2006中国年度最佳诗选》、《女子诗报年鉴2006年卷》、《2007年中国诗歌精选》、《2007年中国最佳诗歌》和《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等诗歌选本。《青年文学》、《诗选刊》、《诗林》、《中西诗歌》(澳门)及《蓝》杂志(日本)等刊物先后推出“海南诗歌专辑”。2008年4月,《滇池》文学月刊隆重推出“中国•诗歌现场”,“70后诗人十家”、“80后诗人十家”和“地域诗歌展”等栏目皆有海南青年诗人作品展出。“5•12汶川大地震”震惊四海,海南诗人迅速用诗歌实录地震灾难现场,殇咏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事迹和英雄形象,呈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诗人原野牧夫不惜代价及时整理出版了诗集《五月的祈祷》,该诗集收入全国309位诗人地震诗歌,广受关注。
    “海拔诗群”在短短的两年内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这在海南诗歌创作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不能不令人兴奋。难怪“海拔诗群”被诗歌评论界誉为“诗坛海军”。对此,海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这样说:“诗歌成了海南文坛的领头羊、绩优股”。
    在2004年出版海拔诗集以后,李少君、孔见、纪少飞、卢炜、艾子和潘乙宁等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诗歌创作力。诗人王小妮、安歌常有高质量的诗作发表。此外,王凡、邹旭、唐煜然、楚天舒、蒋浩、一行、鹿玲、黄葵、翟见前、贺澜起和谭书琴等人也是佳作不断。他们是“海拔诗群”的实力代表。活跃在国内诗歌论坛上的青年诗人田一坡、贾冬阳、符力、瑛之、海湄、衣米一、林森、李异、王广俊和陈亚冰等人渐露锋芒。他们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各自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坚守,语言风格也茂盛着鲜明的个性特色。
   
 
    李少君身兼诗人与文学评论家的双重身份。2007年春天以前写下的广受好评的诗作《神降临的小站》之后,他更加引起中国诗坛的关注了。李少君的内心充满温情、诗意和灵性,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浪漫气质,他没有过多的使自己的诗歌为理智所把持,他善于通过叙述或低语的方式,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他的不少好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感和直觉上的敏锐,充满对真、善、美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歌唱:“蜜蜂追逐的是金黄的油菜花/蝴蝶迷恋的是墙角鲜艳的三角梅/燕子上下翻飞,啄着田里水牛耕后的新泥/少女们欣喜雀跃,终于可以换上花裙子和去郊外踏青了”(《春》)。李少君今年写下的短诗《四合院》给人留下很深、很好的印象:“一座四合院,浮在秋天的花影里/夜晚,桂花香会沁入熟睡者的梦乡/周围,全是熟悉的亲人/——父母、姐姐、妹妹/都在静静的安睡”。这是诗人“作为一个游子/漂泊在异乡时最大的梦想”,其温情滚滚,叫人无法不动容。当我知道《四合院》是李少君在巴黎街头思念国内亲人时写下的短诗之后,更是感怀万千:这是一个孝子、一个好兄弟的发自肺腑的关爱和美好愿望。在亲人身边和在异国他乡品读这首诗,心情必然大不一样。
    当一个人的内心修为,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那是多么让人艳羡或敬仰。《暴风雪之夜》里所呈现的是一个诗人的从容、豁达和果敢的精神气质。他是“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的非凡之人,也是“君临这片海湾”的王者:
 
    那一夜,暴风雪象狼一样在林子里逡巡
    呼啸声到处肆虐
    树木纷纷倒下,无声无息
    像一部默片上演
    我们铺开白餐巾,正襟危坐
    在厨房里不慌不忙地吃晚餐
    而神在空中窥视
    
    只有孩子,跑到窗户边去谛听
   
    “纪少飞的写作是海南诗人中最具有现代诗歌经验的一个,他的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抒情范畴,使得诗歌文本能够处理现代社会和城市生活经验”,评论家耿占春对纪少飞的部分诗歌作品的看法是中肯的。纪少飞是省政府公务员,事务繁多,但他几乎没有被俗世的沙砾磨损和消减他通过诗歌传达心灵悸动的激情:“而五月/天气慢慢好转/流水温暖/阳光充足/雨从雨的地方下达/这样的环境适于生长诗人”。他诗歌里所闪亮的发现的目光,是那么锐利:“在海南/闻名的东西多数落在乡间/一些人深入黎家苗寨/一些人手捧槟榔/活在梦中的人/都在海边/和九月的太阳/落在边远的地方/而金秋十月/在海南/相邻而居的人/都显得/心情沉重/难以表达”。
    为世间的美好事物而激动、歌唱,并为之深深地珍惜或者忘我付出,这样的情怀,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美好之人所应该拥有的高贵品质之一。纪少飞关怀社会生活,更关怀宇宙人生,他倾心于侧耳细听内心和灵魂的音响。在清晰、简约的《献给陈文强的诗》中,我们会遇见一个精神清洁的男子,遇见他那充满诗意而温情的心灵。他的诗句读来颇有情味:
  
    多么单薄的身体,像我身体中
    易受伤寒的部件
    把她献给蓝天,献给
    文昌的山水风物,献给
    这些低吟短唱的时日
  
    从三公里到府城,从
    颠簸到平稳
    她的美一路闪失一路涌现
    把短诗献给她,把仅有的衣裳
    献给她
  
    邹旭近年来的很大一部分优秀的诗作,都是写给他日夜思念的湖北故乡的。他的“椿树头”诗歌系列引人关注。2008年4月《星星》诗刊“发现”专栏介绍了他的《椿树头的春天(三首)》。邹旭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提炼诗意,善于把握叙述和抒情的分寸。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风味纯正、雅致,笔力扎实、沉稳。在对乡土人文元素的深入挖掘与发现中,诗人的情感找到了迸发的出口,他的诗作中所呈现的情感,宁可说是源于诗人对乡土的爱恋,倒不如说是源于孤独对其内心的挤压。《村庄》只有九行,却呈现了一颗敏感的心灵在流浪的岁月里的真实体验,传达了诗人对乡土的深厚的感情:
  
  桐树窝,三棵树,楸树沟,白果坪
  越过枫杨树垭子
  就回到我的村庄椿树头
  我的村庄阴湿、贫瘠,像椿树上
  谁也瞧不上的芽儿
  如果我不去想它、采它,它只能
  在寂寞与失望中生长、凋零
  像我,如果没有这些温暖的名字
  又能在哪儿安放流浪的灵魂
 
    艾子的一些近作更多的是表达当代女性在现实生活面前,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感受和认识,对幸福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在矛盾的存在中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让我们相爱/低下我们高贵的头/像菊瓣相抵/随意、灿烂、而各揣阴谋”。她的作品,语言简洁、有力,字里行间流淌着女性的觉醒,散发着价值取舍的清醒之香气,且不乏锐利:“去过你的旧居所的人/都染上一身霉味/像多年遗传的疾病/迅速在爱情—甜蜜的部位扩散/人们表情惊慌内心失望/暧昧的态度找不到治疗的偏方/最终顺应千年真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的诗句,不飘忽不闪烁,干净利落地切入生活的本真,朴实得令人震惊。在这个“纯真”和“浪漫”双双陷落的年代,在红尘滚滚的流俗世界里,艾子的作品,婉转传达了诗人对现世的爱情和生活的担忧。
  
    卢炜的作品,主题常指向爱情。生活复杂,爱情和命运一样神秘莫测,诗人难禁感叹:“我与命运的契约已签订/可天亮后会怎样我并不清楚”。而每一个诗人的心里都燃烧着一座火海,火海里激起的浪花或者随风飞扬的热浪,就是诗人心中的诗篇了。她的作品语言简练,明晰,直接,语感颇好,且常常奔腾或者流泻着把握命运和享受生活的果敢。读她的近作,我被她那激越的情感所震惊并深深的被吸引:“庆幸我是女人/从这个六月开始/连我自己也受惊/树一样喧腾的身体仿佛/遇到了台风/你来得正是时候/无人抵达的海域/我刚刚出壳/盛开的鳞片次第坠落成玫瑰/轰轰轰……一声声巨响/震耳欲聋”。紧接着,诗人在《蝶变》里大声宣言:
  
    不需要盛装
    不需要忸怩
    不需要分清谁是真正的诱饵
    谁又是真正的债主
    惊世骇俗又怎么样
    我不要装模做样
  
    在《今生今世》里,卢炜再次露出了一颗心在拥有了理想的爱情生活之后的幸福感(当然,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理想的爱情生活的无悔追求和全心期待):“这个夜晚让另一个我/美丽得一塌糊涂/我不知道有什么还无法放弃……回去的路悠长得/像一次沙漠旅行/我握住你的手/就像今生握紧了今世”。读她的诗歌,让人仿佛听见费玉清在《一剪梅》里那舒然而清亮的歌声“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
  
    今日中国诗坛,特别是网络诗歌,明眼人不难发现:许多“技艺”很高的诗人并不能写出体贴灵魂叫人感动的作品来。大致原因在于他们在闭关的书斋里鼓捣出来的那些文字游戏,其实是假诗歌甚至是死诗歌。那些东西远离生活实际和人生经验,“情怀是空洞的,心灵是缺席的”(谢有顺),叫人从中读不出真实可信的生活信息、思想和情感。与此完全相反,孔见的《才地村的榕树》、《昌江芒果》和境界幽美、大气的《霸王岭的清早》等近作,来自生活现场,同诗人的客观生活密切相关,能切实、直观而深刻地表达诗人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想:“划一道弧线鸟儿/栖落在黎明的窗台/用嘴尖梳理丰美的羽毛/舒展的翅膀上山峰重重叠起/天穹渐渐地升高/霞光发出千万片飞翔的邀请//在这霸王岭的清早/我忘记了忘记了自己/没有羽毛的事实”(《霸王岭的清早》)。
  
    潘乙宁的抒情诗语言优美,不乏轻灵之气:“清脆、顽皮的秋天的阳光/被一场雨细心洗亮,温和了。/灰色小鸟把深情啄进了木窗//刚收割的金黄、丰满的稻谷,/热爱阳光,也依恋路边的水泥地板。/三只小麻雀在它的味道里飞落”(《秋天》);“她有很好的声名/父亲曾高中进士,但放弃了仕途/母亲同样来自书香门第,心慧手巧/她们现在在郊外晴耕雨读”(《九里香》)。潘乙宁还善于向西方诗歌吸取营养,他的一些近作(语言方式有欧化倾向),以叙述为主要手段,呈现个体生命的存在经验和记忆中的隐秘部分,有哲思,耐品读。
  
    王凡的诗歌,语言朴实,流畅。读他的诗歌犹如聆听一个人的心声---他在非常难过地大声呼唤,呼唤当下那些,在不断翻新的社会背景下、在滚滚的物欲之横流中,正在流失的良知、敬畏、爱和怜悯之心:“不论是谁的死亡/都令我感到惴惴不安/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个同样的夏天/会有多少人/看着这样的死亡而无动于衷/丧失他们人性里最后的怜悯”(《夏天的死亡》)。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在写诗,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computer)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诗歌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诗歌交流、学习和发表的愿望,并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实力的诗人,从而显露了自己在汉诗创作上的才华。“海拔诗群”中的青年诗人海湄、瑛之、衣米一、田一坡、贾冬阳和符力等人活跃在“绿风”、“诗歌报”、“诗选刊”、“若缺”、“汉诗”、“天涯诗会”和“废话”等论坛,引人注目。
  
    海湄的成长,受益于西方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她“为诗奇诡,但不是手段上的善变,而是情理上的多重与汹涌。海湄用创造力开拓疆场,凸显着让同行不能轻视的实力。海湄的《思念的信札》,讲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爱,而是人性的觉悟和突围:父亲,母亲伤了元气/她大多数时间躺着//父亲,南十里铺村在信封上方/胶东半岛,背后有山/前面开着渤海一波波的浪花,几年来我/把它放在心里,像你把弯曲的头发/乌黑浓密/错误的遗传给我一样//。柔似水,浓如血,读之动容。还有《痼疾》,笔锋凌厉,一种深入骨髓的震撼:母亲,今夜微风/天空与多年前的啼哭/像火焰中的鸟,有最软的羽毛和/最硬的翅膀//。还有《处理忧郁》,凶狠的“处理”,显出语言上的狂妄和野心”(简明)。
  
    衣米一是“带着爱,从旷野穿过”的女诗人,在她的《擦拭》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温厚而缠绵的情感,其中,还伴随着些许隐痛和忧伤:“擦拭青瓷也没有这样的快感/或者擦拭眼泪,污迹/擦拭暗淡无光的日子/还是不能停止/擦拭你。擦拭一些词语/像擦拭一片又一片爱着的叶子”。衣米一写过一首题目叫《疯女人》的诗歌。她是女性诗人,有着远在湖北省的年迈的母亲,我无法想象她写下“疯女人”这三字时,内心是怎样的暗流潜涌、惊涛拍岸。她的《周末小记》画面清晰,冷静的语言掩盖着充满同情和悲悯的激流,读了令人心生凄怆,难禁泪水满眶:“她扒在垃圾桶上/这个疯女人。在榆亚路纸醉金迷的路边/像一粒尘埃//一粒有血有肉的尘埃,一粒知道饥饿的尘埃/在垃圾桶里,奋力地翻找她的/晚餐”;在作品《诗人母亲--纪念一位朋友的母亲》里,她同样用质朴而平静的语言,为一颗至死而仍然体贴着家人的母亲的灵魂,写下令人无限酸楚的诗句:“她的诗只跟泥土和棉布有关/后来,她选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离世/在除夕之日出殡,绝不沾新年的喜庆”。从衣米一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对人物的关爱与怜悯,我们可以看到她那一颗诗意的心灵对生活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由的渴望。
    衣米一的诗歌语言鲜活、有灵气、张力十足。在《暗红》里,她“以‘女性’视角透视自然与人类,透视生理的色彩与悸动”(简明),写下了一个女性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前面的觉醒:
  
    暗红。我想抓住这个词语
    像抓住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也是冬夜。我曾经鲜红过一次
    多么遗憾,还来不及暗红
    便稍纵即逝
    现在,我只能把暗红涂在指甲上
    十个。让她们在月光下踢腿,旋转,尖叫
  
    衣米一的《与符力一起聊诗歌》写得非常干净、优雅,而又韵味悠长:“清水。柠檬片。徘徊在窗外的秋意/再续清水,柠檬片/偶抬头,白日依山尽”。秋日午后,两个人一边喝柠檬水,一边聊关于诗歌的话题。话题很有吸引力,聊得很开心,甚至有些沉迷。这样的时刻很美好,值得分享,品味---衣米一“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钱穆)。这吻合了古人的论诗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符力“友善地打量世界,发现和感受身边事物的善良与纯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情调,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恬静和婉约”(简明):“林木又已葱茏,我的发丝如此萧疏/爱尔兰诗人的《走过柳园》,译成中文,共有八行/如今,风已渐停,我一句句念给你来听”(《在翠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临水而居于“和平与宁静”的土地上,是幸福的事情。在《一棵青草的选择》里,他婉转传达身处和平年代的幸福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同时,还流露了“田园隐士的性情和随遇而安”:“这一生,我决定生活在一条河岸上/和我的兄弟姐妹们朝夕相处/和善良的羊,忠实的狗,还有勤劳的百姓/一起生活在乡下/我喜欢这里的和平与宁静/河南也好,河北也不错/我不会因为选择具体的住址而左右为难/因为这里全都是,中原的大地”。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他道出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享受每一天”。符力的《在人间》语言轻灵,诗意曼妙,委婉传达了诗人对“疲于奔命”的人间生活的否定,对“慢”与“静”的推崇与追求:
 
    远山青了,溪水蓝了
    草木,也长高了
    通往四月的路上
    逃亡之徒和踏青之人,皆马不停蹄
    我悄悄地慢了下来
    一个人的路边
    多么幽静,可以四处走走
    可以踮起脚尖
    亲一下柳叶
    亲一下春天的嘴唇
 
    瑛之的语言才华非常出众。在《凌晨即景》里,仅用寥寥几行就把读者带进迷人之境:“以为是风/却是鸟离开时/弹开了枝条/那个小小的创造者/逆光而飞/留下叶子、夜/越来越稳定,和淡”。他的《关于卡瓦菲斯》很有特色,也足以体现他的语言艺术表现力:
  
    您的姓氏,就像是众多希腊人的姓氏
    “斯”字轻叹般的送气
    像是海浪送来的泡沫
    在沙滩上破碎,被吸收
    特别适宜的是
    正如阿芙罗蒂忒,希腊
    当然已在碧波之中消亡:
    一种惊人的美
    您说,“这样,我们就不至于成为非希腊的”
    您终究要组织一些词语
    说明个人的羞耻
    是大海性的?
    当您行走在亚历山大,在那
    船骸在海底竞相抵达
    的港口
  
    田一坡是诗人,也是青年评论家,他善于对现代汉诗传统写作的继承和创新,其作品语言精细而别致,境界不论宏大还是细微,都散发着华美之光:“只是惊于梦。惊于黑色里展开/一些断续的细节,一些变形的光阴/梦着,一个人可以是透明的老虎/是刚睡醒的蜈蚣,啃着油腻的手指/是被梦着的另一个人,或者是风,被风吹散////只是惊于醒。惊于醒来,梦还有回/灰色的建筑,鳞次展开人生如梦的对弈/而那些行道树,多像梦里的武士/被魔法囚禁在梦里,醒不来/车扬起尘埃,落进街道空空的肺里//……还和无常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和雪花一起/跳舞。直到雪满山川,鸟飞寂灭”(《惊梦》)。
  
    贾冬阳和田一坡都是海南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贾冬阳和同学滔滔、魏春雷等人从事“废-话”写作。他“几乎从没发现‘我’自己。换句话说,没有一个‘自我’同诗歌相对而立,‘我’被诗歌取消了,完全处在一种倾听与应召之中”。贾冬阳认为:
    “废-话”写作不是“表达”,而是一种“指引”,形式指引,指向“无”。人类的写作只有两种。一种是“有话要说”的写作(其中包含着种种繁复的流派与主义之争),一种是“无话可说”的写作。如前述,“有话要说”是一种“主体表达”,“无话可说”则是一种“形式指引”。不说谁高谁低,因为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前者从“有”到“有”或从“无”到“有”,后者则在临界的倾听中出入于有-无之间,“有中显无”。它从经验的原初形态开始,进而做形式上的努力。
  
    女诗人田荔几乎和贾冬阳等人走在同一条路上,有了海南大学的这一帮学生军的加入,“海拔诗群”变得更加有朝气和活力。
  
    有人说:“如果说朦胧诗是当代诗歌的第一声春雷,那么,现在大地才真正觉醒,万物萌发,竞相争艳,生机勃勃”;也有人说:“时下的诗歌(特别是网络诗歌)写作呈泥沙俱下状,不容乐观”。不论如何,诗歌不能走向衰败和沉寂,中国人的血脉需要诗歌来滋润,中国诗人需要坚持应有的诗歌精神。“海拔诗群”业已形成,其真正的“海拔”高度究竟几何?读者诸君,请拭目以待。
  
  
    2008-11-13 修改
 
    注:全文原载《星星》诗刊2008年2月新春特大号
    http://www.xxsk1957.com/Article/news/200801/20080121121333_6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