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紫色花开了
----谈诗人衣米一近期的诗歌创作
从古至今,总是有很多人在光阴的流转中,不断实践着让人感到“诗意”的事情。有人采菊东篱下;有人风檐展书读;有人在九月的黄昏,采下蓍草的白色小花,放在枕头下,期待恋人在天亮前出现;有人在沙场上将生死置之度外,力挽狂澜,甚至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有人在风的清晨、雨的黄昏,拿起笔来写作诗歌……
人类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诗”。在这个地球上,不计其数的人们把诗歌视为一种清洁而高雅的精神信仰,终生与之结伴同行,即便生活清寒,只能“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也无怨无悔。
是的,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在写诗,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computer)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诗歌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诗歌交流、学习和发表的愿望,并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实力的诗人,从而显露了自己在汉诗创作上的才华。衣米一,就是我在网络上遇见的写了不少好作品的诗人之一。从2006年底开始,我陆续阅读了衣米一的许多诗歌,深为她的作品所吸引。
一、带着爱,从旷野穿过
爱,追求美和自由,是真正的诗人所具有的天性。这样的人很是敏感,他的笔端总会不停地流露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生存处境的感受,以及因之而生发的种种情味。诗人衣米一也不例外。最近,她写了一首题目叫《车子从旷野穿过》的诗歌,全诗只有一行:
我带着爱,他们背着满筐的粮食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除了空手的和肩背行囊的旅客,我曾数次遇见进城务工或者走亲戚的一些人:他们背着箩筐上车,有时候,他们没盖好箩筐,以致让箩筐里的物件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短诗《车子从旷野穿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衣米一在公交车上对类似情形的一次亲眼目睹。
如果说人类的生存环境或者生命本身,是一片“旷野”,那么,我们就是穿过这片旷野的过客,而我们生命中每一天的经历,就是在生和死之间的一点又一点的“穿过”。由于物质条件的不同,古人“穿过”的方式,是“徒步”或者“骑马”;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都市里,我们借助“车子”来完成一生的“穿过”。在这一辆巨大的“车子”里,我们和很多熟悉或者陌生的人们同在,每个人的行囊或者口袋里,都装着各自无法割舍的事物----不同的事物,反映着它的主人各自坚持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们背着满筐的粮食”,“我带着爱”!这就是诗人衣米一的选择,也是她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更是她作为一个成熟的女性的魅力所在。
“你仅有的一点姿色/在于你的轻盈/仅有的一点才能/在于你的飞翔/而你对血的痴迷注定你不是天使”(《蚊子》)。心中有爱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才是天生的爱的天使。为了爱,她(他)才到人间来走一遭。
诗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能以平常之心直面现实生活,清醒地把握自己的人。在自己的作品里,聪敏而温情的诗人衣米一,写下了自己身为一个女性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前面的觉醒,写下了平衡得失的具体选择,也写下了自我的珍爱:
暗红。我想抓住这个词语
像抓住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也是冬夜。我曾经鲜红过一次
多么遗憾,还来不及暗红
便稍纵即逝
现在,我只能把暗红涂在指甲上
十个。让她们在月光下踢腿,旋转,尖叫
----《暗红》
生活紊乱
宁可错爱三千
也不虚度一晚
嘘,不要出声
绿正在一寸一寸地加深
----《春》
衣米一不是一个爱自己而忘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人,恰好相反,她是一个细致的人,有着宽阔、执着,甚至炽热的爱心。在她的许多诗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温厚而缠绵的情感,其中,还伴随着些许隐痛和忧伤:
擦拭青瓷也没有这样的快感
或者擦拭眼泪,污迹
擦拭暗淡无光的日子
还是不能停止
擦拭你。擦拭一些词语
象擦拭一片又一片爱着的叶子
----《擦拭》
在远离亲人的夜晚,最初的夜晚
空气弥漫着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赞美
颂词高过教堂的屋顶
桉,你的手指,是桉树的枝条
明确,坚定。而我,只能让你擦拭夏末的
泪水
却不能让你伤上加伤,病中加病
----《献诗:桉,及桉树》
远离故乡,工作生活在“天涯海角”(海南三亚市旅游景点之一)的衣米一,有足够多的机会来观看那里的美丽风景。而当她面对海边落日,又怎能不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忆起它早晨的清朗,正午的激情
从东到西,我会用眼光再重走一次
它走过的那条优美的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