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粉紫色花开了--谈诗人衣米一近期的诗歌创作

(2007-11-23 00:52:07)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评论

    
    
                     粉紫色花开了
                                         ----谈诗人衣米一近期的诗歌创作
   
   
    从古至今,总是有很多人在光阴的流转中,不断实践着让人感到“诗意”的事情。有人采菊东篱下;有人风檐展书读;有人在九月的黄昏,采下蓍草的白色小花,放在枕头下,期待恋人在天亮前出现;有人在沙场上将生死置之度外,力挽狂澜,甚至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也有人在风的清晨、雨的黄昏,拿起笔来写作诗歌……
    人类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诗”。在这个地球上,不计其数的人们把诗歌视为一种清洁而高雅的精神信仰,终生与之结伴同行,即便生活清寒,只能“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也无怨无悔。
    是的,每个时代都有很多人在写诗,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computer)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诗歌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诗歌交流、学习和发表的愿望,并逐渐成长为具有一定实力的诗人,从而显露了自己在汉诗创作上的才华。衣米一,就是我在网络上遇见的写了不少好作品的诗人之一。从2006年底开始,我陆续阅读了衣米一的许多诗歌,深为她的作品所吸引。
   
   
    一、带着爱,从旷野穿过
   
    爱,追求美和自由,是真正的诗人所具有的天性。这样的人很是敏感,他的笔端总会不停地流露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生存处境的感受,以及因之而生发的种种情味。诗人衣米一也不例外。最近,她写了一首题目叫《车子从旷野穿过》的诗歌,全诗只有一行:
   
    我带着爱,他们背着满筐的粮食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除了空手的和肩背行囊的旅客,我曾数次遇见进城务工或者走亲戚的一些人:他们背着箩筐上车,有时候,他们没盖好箩筐,以致让箩筐里的物件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短诗《车子从旷野穿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衣米一在公交车上对类似情形的一次亲眼目睹。
    如果说人类的生存环境或者生命本身,是一片“旷野”,那么,我们就是穿过这片旷野的过客,而我们生命中每一天的经历,就是在生和死之间的一点又一点的“穿过”。由于物质条件的不同,古人“穿过”的方式,是“徒步”或者“骑马”;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都市里,我们借助“车子”来完成一生的“穿过”。在这一辆巨大的“车子”里,我们和很多熟悉或者陌生的人们同在,每个人的行囊或者口袋里,都装着各自无法割舍的事物----不同的事物,反映着它的主人各自坚持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们背着满筐的粮食”,“我带着爱”!这就是诗人衣米一的选择,也是她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更是她作为一个成熟的女性的魅力所在。
    “你仅有的一点姿色/在于你的轻盈/仅有的一点才能/在于你的飞翔/而你对血的痴迷注定你不是天使”(《蚊子》)。心中有爱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才是天生的爱的天使。为了爱,她(他)才到人间来走一遭。
    诗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能以平常之心直面现实生活,清醒地把握自己的人。在自己的作品里,聪敏而温情的诗人衣米一,写下了自己身为一个女性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前面的觉醒,写下了平衡得失的具体选择,也写下了自我的珍爱:
   
    暗红。我想抓住这个词语
    像抓住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也是冬夜。我曾经鲜红过一次
    多么遗憾,还来不及暗红
    便稍纵即逝
    现在,我只能把暗红涂在指甲上
    十个。让她们在月光下踢腿,旋转,尖叫
    ----《暗红》
   
    生活紊乱
    宁可错爱三千
    也不虚度一晚
    嘘,不要出声
    绿正在一寸一寸地加深
    ----《春》
   
    衣米一不是一个爱自己而忘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人,恰好相反,她是一个细致的人,有着宽阔、执着,甚至炽热的爱心。在她的许多诗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温厚而缠绵的情感,其中,还伴随着些许隐痛和忧伤:
   
    擦拭青瓷也没有这样的快感
    或者擦拭眼泪,污迹
    擦拭暗淡无光的日子
    还是不能停止
    擦拭你。擦拭一些词语
    象擦拭一片又一片爱着的叶子
    ----《擦拭》
   
    在远离亲人的夜晚,最初的夜晚
    空气弥漫着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赞美
    颂词高过教堂的屋顶
    桉,你的手指,是桉树的枝条
    明确,坚定。而我,只能让你擦拭夏末的
    泪水
    却不能让你伤上加伤,病中加病
    ----《献诗:桉,及桉树》
   
    远离故乡,工作生活在“天涯海角”(海南三亚市旅游景点之一)的衣米一,有足够多的机会来观看那里的美丽风景。而当她面对海边落日,又怎能不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忆起它早晨的清朗,正午的激情
    从东到西,我会用眼光再重走一次
    它走过的那条优美的抛物线
    我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
    想起他们的少年、中年和晚年
    他们的一生多像这轮夕阳
    一样从容,一样尊严,一样平静
    ----《落日》
   
    出门在外,“手机被忘在家里了”,衣米一“听不到熟悉的铃声响起/也送不出去希望送出的声音”,感到“那些存放在手机上的阿拉伯数字/那些阿拉伯数字代表的名字/在这个上午突然离我而去”。于是,她那敏感的心灵,禁不住疑惑、担忧甚至慌张起来:“从何时起,家人,朋友和客户/成了一堆琐碎的阿拉伯数字?/如果有一天我把手机丢了/是不是我就把亲人朋友丢了/是不是我就把自己丢了(《手机》)。这疑惑,这担忧和慌张,正是诗人心怀亲人的不安情绪在外部的具体表现,这也是她那颗有爱之心的真实律动。
    衣米一爱自己,更爱亲人朋友,爱她所遇见的陌生人,甚至爱一个流浪在街头的“疯女人”。她专门写过一首题目叫《疯女人》的诗歌。她是女性诗人,有着远在湖北省的年迈的母亲,我无法想象她写下“疯女人”这三字时,内心是怎样的暗流潜涌、惊涛拍岸。她的诗句,画面高度清晰,冷静的语言掩盖着充满同情和悲悯的激流,读了令人心生凄怆,难禁泪水满眶:
   
    她扒在垃圾桶上
    这个疯女人。在榆亚路纸醉金迷的路边
    像一粒尘埃
   
    一粒有血有肉的尘埃,一粒知道饥饿的尘埃
    在垃圾桶里,奋力地翻找她的
    晚餐
    ----《周末小记》
   
    在作品《诗人母亲--纪念一位朋友的母亲》里,她同样用质朴而平静的语言,为一颗至死而仍然体贴着家人的母亲的灵魂,写下令人无限酸楚的诗句:
   
    她的诗只跟泥土和棉布有关
    后来,她选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离世
    在除夕之日出殡,绝不沾新年的喜庆
   
    从衣米一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对人物的关爱与怜悯,我们可以看到她那一颗诗意的心灵对生活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由的渴望。
   
   
    二、衣米一的语言特色
   
    “一个诗人所能得到的最好的命运就是他的语言。语言即命运,这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①2007年春天以来,衣米一在诗歌语言的艺术表现方面开始有了更新的感悟。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诗人,她开始更加清晰地看见,并越来越切实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她认为2007年2月写下的,“以‘女性’视角透视自然与人类,透视生理的色彩与悸动”②的《暗红》,是她在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明显的转折:“我曾经鲜红过一次/多么遗憾,还来不及暗红/便稍纵即逝/现在,我只能把暗红涂在指甲上/十个。让她们在月光下踢腿,旋转,尖叫”。
    《暗红》曾在网络上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趣,衣米一本人也因此得到了更多诗友的关注。有一个读者在阅读《暗红》以后,竟不远千里从内地跑来海南三亚造访诗人衣米一。时下生活翻新,物欲横流,文学日益被人们所淡忘,而在我们身边,居然还上演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可见诗歌的魅力不能低估。
    《劫持》则是她在情感表达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该诗仅有九行,却能充分而精致地表现了一个丰富而气息迷人的艺术内核:
   
    我中的是长安的箭伤,微微甜蜜
    那一抹砒霜,并没有致我于死地。亲爱
    最后的残阳,匍匐在成片的冬小麦上
    就像我,深深地俯下自己的身子
   
    在一张地图上确认了你的位置
    我只能这样,去虚拟一个城市的地形
    地貌,风土人情。然后挑选一个月黑风高之夜
    带上红酒、绳索和闪亮的刀子。亲爱
    我还一息尚存,还有一颗砰砰乱跳的心
   
    精确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并不容易。一个诗人只有具备优秀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才能写出优秀的诗歌。衣米一的很多诗歌作品都能在语言特色上表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滑润的品质,且不乏精巧和灵性的一面,看起来有点像精美的象牙雕刻。她的《瞬间》,非常饱满地呈现了一颗心灵纯真而直率的天性:
   
    如果我是张羽希
    如果我还不满四岁
    如果我在海边玩沙子
    如果你叫我回家
    我会说,啊,不!
   
    衣米一在语言追求上,还表现出了婉转与唯美,这是她作为一个诗人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
   
    终于保持了一种沉默的状态
    榆亚路两边成排的榕树,榆亚路63号窗外的星光
    我的丝绸睡衣,洗浴过的身子
    夜深了,无处安放的思念
    像桂花一样繁密。
    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如我的爱人
    远离住所,远离肉体
    ----《无处安放》
   
    她打开身体的样子
    她半推半就的样子
    她随风起伏的样子
    她欲说还休的样子
   
    夜晚发生的坠落事件
    没有人看见
    ----《花》
   
    你得允许一朵花生病
    允许她咳嗽哮喘偏头痛
    不香不艳不风情
    即使是春天,是含苞欲放的那一刻
    你得允许她三缄其口,突然放弃
    ----《病》
   
    在《与符力一起聊诗歌》中,她写得非常干净、节制、优雅,而又韵味悠长:
   
    清水。柠檬片。徘徊在窗外的秋意
    再续清水,柠檬片
    偶抬头,白日依山尽
   
    秋日午后,我们一边喝柠檬水,一边聊关于诗歌的话题,话题很有吸引力,两个人聊得很开心,甚至有些沉迷----衣米一“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③。这吻合了古人的论诗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三、泥沙俱下中的坚持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还在津津有味地吟读唐诗宋词,有人干脆断言:只要中国人没有灭绝,总会有人将唐诗宋词继续传承下去,并通过阅读而获得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春晓之时,诗兴勃发的孟浩然写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气寒凉,饥肠辘辘,韦应物因挂念朋友全椒山中道士而写下:“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些诗歌,都是和诗人的客观生活密切相关的,而《诗经》当中的风、雅、颂,更是从真实的生活中脱胎而来,今天读来仍然清新扑面,动人心扉。
    纵观今日中国诗坛,特别是网络诗歌,明眼人不难发现:许多“技艺”很高的诗人并不能写出体贴灵魂叫人感动的作品来。大致原因在于他们在闭关的书斋里鼓捣出来的那些文字游戏,其实是假诗歌!那些东西远离生活实际和人生经验,“情怀是空洞的,心灵是缺席的”④,叫人从中读不出真实可信的生活信息、思想和情感。
    诗人衣米一的作品当然可以归类到“网络诗歌”当中,可是,她的作品和很多网络诗人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于:衣米一的诗歌是来自生活,来自灵魂的,有着真实的感受和觉悟。这正是衣米一在当前汉诗写作的泥沙俱下状态下的自我坚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文学价值判断和诗学主张。她的作品能切实、直观而深刻地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
   
    在我剥离最后一件薄衫时
    亚热带的花草正当盛年
    她们芬芳,浓郁,痴迷于生儿育女
    你该知道,在夏天,在榆亚路63号
    我启用了另外一个名字,听
    是不是有一些另外的声音在叫
    但绝不是母亲,也可能不是你
    大片大片的海水,蓝得要死去的海水
    就在榆亚路的右侧。如果我站在榆亚路上
    那些海水的潮气便会扑面而至
    你该知道,我曾经目睹了一个十六岁少女
    从滑翔伞上急剧坠落,像一只折断翅膀的鸟,来不及尖叫。
    后来我病了。在榆亚路63号
    我常常梦见自己是一只寄居蟹
    孤独地生活在海底中立区
    ----《榆亚路63号纪事:无处安放》
   
    唱情歌时,进来两个妖艳女子
    含烟的眼,燃烧的唇。领口开在乳的三分之一处
    露出肉体的白。
   
    她们旋转一周,向每一个男人抛媚眼
    微微翘起的眉稍,兰花花般的手指,尖锐
    像这个夜晚,非同一般。
   
    只是语言不纯粹,男女混杂
    暗红色的灯光下,看不清是谁的脸
    那个唱情歌的已经禁声。
   
    竟然发现,夜,是雌雄同体
    灯红啊酒绿啊,天涯啊海角啊
    只许喝酒,不许流泪。
    ----《夜的印象》
   
    在谈到诗人王寅的诗歌时,梁晓明说:“中国的现代诗歌写作毕竟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无论哪种热闹和轰然,在背后总有那么一些不同的态度在坚持和自然的走着自己的路,就是这种清醒,这种不随大流的态度和自信,值得中国的现代诗歌无论会有怎样的遮蔽,到最后总会显示出他自己独有的价值。”⑤他的看法对那些在“热闹和轰然”的背景中,清醒地坚持着独立的思考和创作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语重心长的肯定和鼓励。这一点,用在衣米一的身上也很合适。
   
   
    四、一些粉紫色花在路边开了
   
    在美丽的热带海滨城市三亚,踏实地工作生活着,写着,愉悦着,这就是目前的真实的诗人衣米一。“写诗,最终还是在写学问,写诗人所具有的精神气度”⑥,衣米一的诗歌视野还不够宽阔深远,题材还不够丰富,需要继续付出努力。
    不论如何,“一些粉紫色花在路边开了”,写诗的衣米一已经上路了,这是作为读者和诗友的我为之鼓掌的理由。下面以她的作品《一些粉紫色花在路边开了》为此文作结,并祝福诗人衣米一的诗歌创作之花一路怒放,一路芬芳!
   
    一些粉紫色花
    在我每天经过的路边
    开了
    我并没有经意,它们是开在昨天、前天
    还是更远的一天
    一直以来
    我习惯把目光投向别处,无暇顾及
    这一蓬小小的根茎,根茎上淡淡的颜色
    颜色认命般的平静
    和平静中深藏的秘密和忧伤——
   
   
   
   
    注释:
    ①臧  棣:《出自固执的记忆》一文。
    ②简  明:《2007年3月<绿风>诗歌论坛精华作品评述》,网文。
    ③钱  穆:《中国文学论丛》,P11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④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关于写作的通俗讲演》一文。
    ⑤梁晓明:《王寅诗选》,P267,花城出版社。
    ⑥郁  葱:《“诗之品有九”——我们今天对诗的理解超越古人了吗?》一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