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蒲松龄是个什么样的人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要想与《聊斋志异》进行深度交流,最好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聊斋”的主人蒲松龄。有些书的作者,是完全可以不讲的,只注重文本本身就行了;但蒲松龄这个人,是一定要讲的。
蒲松龄,是我的真正意义上的老乡,和我的故乡既在同一个市,也在同一个区,而且隔得非常地近。那块叫做“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版图,在文学的地图上,永永远远,都是非常地醒目的。因此,从过去,到现在,蒲松龄故居,我就已经先后拜谒过几十次了。每拜谒一次,都会有一些新的触动和领悟。因此,蒲松龄这个人,我自是比一般人要了解得多的。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是个博学洽闻的人,因科举不利,故弃儒经商。古时候的商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因此,尽管蒲松龄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却因他的父亲弃儒经商,沾了一个“商”字,自小,就缺乏一种真正的荣耀感。
蒲松龄十六岁那年,蒲松龄的父母便悄悄地为蒲松龄订下了一门亲事,原因是,当时讹传朝廷将选良家女充宫掖,人心惶恐,于是纷纷嫁女——几乎没人愿意让自己的适龄的女儿去做宫女——就这样,刘国鼎的女儿提前到了蒲家之后,先是与蒲松龄的母亲董氏同寝。蒲松龄十八岁那年,才与刘氏正式完婚。
蒲松龄十九岁时,参加童生试,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均是第一名。然而,二十一岁、二十四岁、三十二岁、三十五岁、四十八岁、五十一岁、六十三岁,共七次,应乡试,均未中。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好在,七十二岁那年,蒲松龄终于算是考取了一个岁贡生。活到老,考到老,屡败屡战,蒲松龄确确实实是做到了。因此,也才有了蒲松龄的那副著名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也才有了后人为他撰写的那副高度概括的楹联:“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蒲松龄二十岁时,与张笃庆、李尧臣结成了“郢中诗社”。一边写诗,一边写小说。二十五岁那年,张笃庆写了《和留仙韵》二首,讽刺蒲松龄总是记叙一些神怪故事,毫无益处。由此可见,即使是经典,在最初的时候,也是没有几个人看得出来的。有时候,不仅看不出来,还对其冷嘲热讽。真正有眼光的人,世界上从来都是少的,是绝少。因此,后来,蒲松龄曾在他的《聊斋自志》里这样写道:“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二十八岁这年,对于蒲松龄来说,是非常地重要的,因为从这一年开始,蒲松龄便离开了故乡,正式走上了他的在毕际有家的长达三十多年的塾师生涯。毕际有的父亲毕自严,曾任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就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毕际有本人,曾山西稷山任知县。作为大户人家的毕家,不仅有藏书万卷的万卷楼,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石隐园。在万卷楼里,蒲松龄轻而易举地就读到了许多的善本和珍本,因此而大开眼界;在石隐园里,蒲松龄总能遐思万千……因此,他的《聊斋志异》的创作,也便有了更多的“依托”。在毕家做西宾期间,蒲松龄一直过着比较安定的读书、教书和写作的生活。而且,和毕际有相处得也甚是融洽。毕际有病逝之后,蒲松龄曾作《哭毕刺史》八首。就可见,蒲松龄和毕际有的情感之笃了。知遇之恩,蒲松龄自然是懂得的。
可能,你也已经想到了:石隐园与《聊斋志异》的秘密联系……妖、狐、书生等等,与石隐园是押着韵的啊。
蒲松龄是一个有血性的人,敢怒敢言,伉直之性和磊落之气从不隐藏,因此也便留下了不少的这方面的故事。比如,蒲松龄冷语直谏孙蕙家人仗势欺人的霸道行径的故事……孙蕙,是当时的知县、名流,他的族人、奴仆因此而横行乡里。闻此,蒲松龄便愤然上书,劝孙蕙“择仆而役”、“收敛族人”……
蒲松龄,既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一位非凡的辞赋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词人。据可靠史料记载,蒲松龄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他的诗歌,大都率性而发,毫无匠气。除此,蒲松龄采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所创作的《墙头记》《妇姑曲》《翻魔殃》《禳咒》等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俚曲,也是广为人知的。
最终,蒲松龄是在他的故居的聊斋里“倚窗危坐而卒”的。那尊坐落在我们的心上的雕塑,是那样地朴实,却又是那样地醒目,不止只有七十六个年轮。
二、《聊斋志异》是本什么样的书
蒲松龄曾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因此,他在纸上给鬼啊妖啊狐啊等等造了一间又一间不可替代的屋子,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很显然,《聊斋志异》是承袭了六朝的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等等的衣钵的。但在理念、方略和艺术上,却是有了质的飞跃的。六朝人记叙的怪异之事,是把没有的信为有;唐人记叙的怪异之事,是重在构想之幻和情节之奇,现实的意蕴是基本上没有的……而《聊斋志异》,却是摒[bìng]弃了所有的迷信,融入了非常多的民间传说,因此而借诡谲瑰丽的故事来针砭现实,抒发忧愤的。
《聊斋志异》,共有差不多五百篇。合并一下同类项的话,也便不难发现:其中的《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等,同属一类,并且占据了全书的最大比重,它们都是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爱慕之情,来表现作者的理想中的自由而奔放的爱情的,自然是颇有“生命哲学”的意蕴;其中的《司文郎》《叶生》《于去恶》《王子安》等等,同属一类,这一类所写的都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自然是颇有“文化学”的内涵;其中的《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等,同属一类,这一类自然是极具“社会学”的内涵,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暴;当然,还有《李象先》中的李象先兄弟俩那样的奇人……
其中的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因此而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分,显而易见。因此,我也就始终觉得,《聊斋志异》是世界上的最早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比如《崂山道士》,特别是《崂山道士》中的诸神仙把纸片变明月、让凡壶变神壶、抛筷子邀嫦娥、去月宫喝美酒等等情节……
还比如《偷桃》:一个披头散发的男孩在他的父亲的指令下开始顺着绳子往上爬去,他的脚随着手的移动而不断地在移动着,就像蜘蛛结网那样,慢慢地爬到云霄里去了……过了一些时间,果然从天上掉下了一个桃子来,有碗那么大。可是,就在这时,男孩的四肢和躯干被纷纷抛下……男孩的父亲伤心之余,便把男孩的尸骨一块一块地收集到了一个箱子里……过了一会儿,男孩的尸骨被重新组装起来了,再次笑嘻嘻地站在了人们的眼前……
再比如《小髻》中的“或吝不与,则自失之”;《田七郎》中的“七郎佩刀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
除了真幻相生、虚实互渗、采用传奇的手法来志怪,彻底地打通了魔幻与现实之间的秘密通道这个鲜明的特点之外,《聊斋志异》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异史氏曰”了。“异史氏曰”,是一种对所写内容进行议论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与《史记》有所不同的是,《聊斋志异》中,并非每一篇的后面都有“异史氏曰”,只是在一些重要的篇目中,作者才会站出来,或是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或是对事件的意义进行议论,以此来进行有力的点拨,进一步挑亮主题。比如《娇娜》中的——异史氏曰:“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我对于孔生,并不羡慕他有一个美艳的妻子,而是羡慕他有一个亲密的女友。看到她的容貌可以忘记饥饿,听到她的声音可以展颜而笑。得到这样一个好友,不时一起喝酒叙谈,这种精神之恋真是远胜那凡俗之爱啊)再比如《小翠》中的——“始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也!”由此可见,蒲松龄的理性认知和论说功夫,是非凡的。因此,提纲挈领的句子,在蒲松龄的小说中也就时有闪现,比如《牛犊》中的“盖水牛见虎必斗,故贩牛者露宿,辄以牛自卫;遇见马过,急驱避之,恐其误触也”,等等。
其次,就是《聊斋志异》善于使用多彩的描写手法,而且,在句式上富于变化。比如在《婴宁》中,为了突出婴宁爱笑这一特点,便使用了“笑容可掬”、“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微笑而止”、“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浓笑不顾”、“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等等二十余处关于笑的琳琅满目的描写,没有一处是雷同的,且都与情境相融。
除了神态描写之外,还有场景描写,比如《连琐》的开篇,便这样写道:“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夜阑秉烛,方复凄断。忽墙外有人吟曰:‘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反复吟诵,其声哀楚。听之,细婉似女子。疑之。明日,视墙外,并无人迹。惟有紫带一条遗荆棘中,拾归,置诸窗上。向夜二更许,又吟如昨。”因此而为鬼女连琐的出场设置了一个阴森、诡秘的环境。还有《莲花公主》中写主人公的府第的:“转过墙屋,导至一处,叠阁重楼,万椽相接,曲折而行,觉万户千门,迥非人世。又见宫人女官,往来甚多……”也便做好了铺垫,交待了窦生所去的地方并非一个一般的地方。《西湖主》中的场景描写就更是必不可少:“但见小山耸翠,细柳摇青,行人绝少,无可问途。自迟明以至辰后,怅怅靡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场景描写,才反衬出了书生陈弼教见已经溺死的童仆突然活了过来时的惊喜的。接下来,《西湖主》中又是大段的场景描写:“茂林中隐有殿阁,谓是兰若。近临之,粉垣围沓,溪水横流;朱门半启,石桥通焉。攀扉一望,则台榭环云,拟于上苑,又疑是贵家园亭。逡巡而入,横藤碍路,香花扑人。过数折曲栏,又是别一院宇,垂杨数十株,高拂朱檐。山鸟一鸣,则花片齐飞;深苑微风,则榆钱自落。怡目快心,殆非人世。”这些,自然都是为不久后陈弼教遇见“玉蕊琼英,未足方喻”的公主在做铺垫和渲染的。再看《聂小倩》中的场景描写:“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jing]键如新。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极尽清幽,也便构成了宁采臣住在寺中的理由。同时,也为宁采臣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遇到鬼女聂小倩做好了铺垫。
其情景描写,也是异常生动,比如《红玉》中写到红玉初见冯相如时,是这样写的:“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可谓情借景生,情景交融。
在情节的设置上,《聊斋志异》自然也是格外讲究的。因此,悬念、曲折、起伏、波澜、跌宕、对比等等,也就从不缺席。比如《姐妹异嫁》的情节:张家的大女儿自小便与牧童毛纪定了亲,但成年后,她因嫌弃毛纪贫穷,因此不愿出嫁。出于无奈,父母只好让妹妹代替姐姐出嫁了。谁知,妹妹嫁给毛纪不久,就传来了喜讯:毛纪中了状元……闻此,张家的大女儿后悔不已。虽然小说运用了委曲手法,对大女儿的嫌贫爱富没有进行直接的批判,但寓意,已经是在其中了。还比如《崂山道士》《王桂庵》《西湖主》《石清虚》等等篇章,也都是以情节取胜的。
总之,《聊斋志异》是极尽腾挪跌宕、变幻莫测之能事的。其中,无一不合乎人情物理。其中的伏笔、虚笔、悬念、含糊其辞、扑朔迷离等,无一不是为了增添小说的情趣,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
《聊斋志异》里的许多篇章的花妖狐鬼,不仅美丽,而且不俗。她们既具有真切的人性和人情,也富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因此,往往的,她们也便普遍地喜欢以诗句来传递情感。有的故事,本身就是饱含着诗歌的意蕴的。不少的景物描写,自然也是极富诗情画意。再加上其叙述语言的雅洁和隽永,也便使得《聊斋志异》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诗性的韵味。
蒲松龄的有些小说,散文的痕迹其实是非常地重的,或者说,更像散文,就比如《秦桧》《土化兔》《绿衣女》《金和尚》《王子安》《李八缸》《查牙山洞》等等。平淡,却并非平而无纹,淡而无味。
清代文学家冯镇峦在他的《读聊斋杂说》里是这样评价《聊斋志异》的:“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对蒲松龄欣赏有加,因此他曾十分谦逊地这样说:“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陈廷机版本的《聊斋志异》的序言中,则称《聊斋志异》为“空前绝后之作”。
无论怎么说,《聊斋志异》也是为我们的世界添了一些春色的。因此,读《聊斋志异》,我也便时常地想起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那首《添春色》:“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过,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缺癭瓢共舀。觉健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当然,也可以说是:梦乡广大人间小。
是蒲松龄不知道人间没有鬼吗?显然不是,是蒲松龄宁信鬼不信人也!
三、聊斋里的那些活生生的人物
聂小倩:聂小倩是一个“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的女鬼。十八岁那年,“端好是画中人”的她就已经死了。死后,葬在了浙江金华城北的一个荒凉的古寺旁。后来,浙江人宁采臣暂居古寺,小倩便受妖怪指使,前去谋害。不想,却被宁采臣的“性慷爽,廉隅自重”所打动,于是,便以实相告,并且助宁采臣转危为安。宁采臣自是不负小倩重托,助她逃脱了魔爪,并收留了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因小倩善良而且勤劳,便深受宁家人喜爱。小倩因长期地和活人生活在一起,也便逐渐地犹如常人。好心的宁家人,是绝口不提小倩的身份的。宁妻病逝之后,小倩便嫁给了宁采臣。之后,在小倩的指点下,宁采臣除掉了前来报复的金华妖怪。几年后,宁采臣考取了进士,小倩也生下了两个男孩。他们的孩子,都很有出息。
辛十四娘:《辛十四娘》的开篇里,是这样写辛十四娘的:“着红帔[pèi],容色娟好”;“振袖倾鬟,亭亭拈带”……其形象,也便跃然纸上。辛十四娘生得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身为狐妖,却心地善良,着意行善,一心想着“济苍生,安黎元”。她与她的狐狸父亲及十八个姐妹一同住在禅院中,因在十九个姐妹中排行十四,故名“辛十四娘”。她的可贵之处在于:以修道成仙为志,驰求精神层面上的超脱。对于这样的一个狐仙,蒲松龄本人自是非常地喜爱的,因此,他才在文末这样写道:“苟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脱囹圄,以再生于当世耶?”(如果不是室有仙人,又怎么能解脱出狱,来再生于当世呢?)
燕赤霞:既是一位颇有仙风道骨之姿的侠义之士,也是一位性格奔放、慷慨、怪异的降魔者。他的整体上的特点是:语甚朴诚,宽和从容,正气凛然,法术非凡……
黑山老妖:曾经,他是一个平凡而且懵懂的少年。后来,因为遭遇了一次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他便选择了离开。虽然他的身体是离开了,但他的心却依然纠缠在过去的那件事上,并且,因狠心大作,怨气太重,要去复仇。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与其遗恨终生,不如选择原谅。于是,他便住在了万物不生、荒无人烟的万妖山上,最终,成了万妖群魔之首,妖魔两界的王。很显然,因爱成魔、因恨成妖、由怨气凝结而成的黑山老妖,是一个原谅的象征。
“反抗哲学”,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所必须要具备的。这个理念,蒲松龄和我自然是达成了高度的一致的,因此,他才在他的《席方平》一篇里塑造了“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的形象,在他的《向杲》一篇里塑造了最终变成了猛虎并且咬死了仇人的向杲的形象,在他的《伍秋月》一篇里塑造了直入阴间并且杀死了两个吏卒的王鼎的形象……正是这些丰满的形象,给人间带来了希望的。
四、《聊斋志异》是起到了屹立不倒的灯塔的作用的
自从独具一格、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聊斋志异》问世之后,模仿之作,也便纷纷涌现。比如清朝中叶沈起凤撰的志怪小说集《谐铎》、和邦额撰的文言小说集《夜谈随录》、浩歌子撰的文言小说集《萤窗异草》,以及清朝末年袁枚撰的志怪小说集《新齐谐》,等等。
清代的白话小说的创作,也是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巨大影响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红楼梦》所继承的,自然是《聊斋志异》里的僧道、幻境、鬼魂、痴情等等,特别是对于异性的痴情。它们无不是在汤显祖在其《西厢记》中所提出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者”的理念下展开的“至情画面”。《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大都美丽、善良、聪慧、多才、能干、侠义,丝毫也不让须眉,抛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个观点的《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知道,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简直就是一种毒药。《儒林外史》所继承的,自然是《聊斋志异》中的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除此,李汝珍的白话小说《镜花缘》、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描写女性、审视现实等等问题上,也都是受到了《聊斋志异》的或大或小的影响的。
五、蒲松龄的词
都知蒲松龄的小说写得好,却鲜有人知,蒲松龄的词也写得相当地好。请看,蒲松龄的这首《水调歌头·饮李希梅斋中》:“为问往来雁,何事太奔忙?满斟一盏春酒,起舞劝飞光。莫要匆匆飞去,博得英雄杰士,鬓发已凌霜。梦也有天管,不许谒槐王。昨日袖,今日舞,已郎当。便能长醉,谁到三万六千场?漫说文章价定,请看功名富贵,有甚大低昂!只合行将去,闭眼任苍苍。”写这首词时,蒲松龄只有二十来岁。当时,他与张笃庆、李尧臣结成了“郢中诗社”。之后不久,又应李希梅之邀,假馆于李家,潜心治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