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生在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与文学的狂欢

(2018-08-21 12:20:34)
标签:

世界经典阅读

分类: 文学评论

发生在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与文学的狂欢

                                                   ——走进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

       说说苏菲的世界,我当然是说不过给了《苏菲的世界》以饱满的生命的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了。但我可以像非常多的接受客体那样走进苏菲的世界,观看苏菲的世界,聆听苏菲的世界,感受苏菲的世界,认知苏菲的世界,捕捉苏菲的世界,并且,从苏菲的那个梦一样的世界里带回一些文学与哲学的双重的光芒。
       说着说着,我就已经正式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并且和苏菲一起,聆听着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讲述:“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突然拉出来的一只白兔”;“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万物中都含有其他各物的一部分”……文学的容器里,装着哲学的内涵;或者说是,躯体是文学的,而灵魂却是哲学的;或者说是,用文学的感性的形式,来激活并且进而普及理性的哲学……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的:这天,十四岁的女孩苏菲从学校里回到了家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家的信箱里正有一封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贴邮票的神秘的信在忠实地等着她。拆开了信封,同时也拆开了一个谜——只见,那张跟信封差不多一样大小的纸上写着:“你是谁?”也只有智慧的人才知道,“你是谁”这三个字,并没有任何的嘲讽的意味。很显然,苏菲是智慧的。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苏菲不断地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信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东西就像谜团一样在她的世界里慢慢地展开了。她试图运用各种各样的知识来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的给席德的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十元硬币……络绎不绝的奇闻怪事,已经共同拧成了一根结结实实的绳子,并且把苏菲的好奇心拽得越来越紧、提得越来越高了。苏菲,也就不得不,一步一步地被牵引着向前走。很显然,那是一个浩渺的未知的世界。在那样的一个世界里,慢慢地,她认识了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学家,四种基本元素,戴尔菲的神论,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闪族文化,因果律,超自然,对位法,以及奥古斯丁、苏格拉底、柏拉图、圣多玛斯、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谢林、康德、黑格尔、祁克果、弗洛伊德……当然了,是在那位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之下认识的。
       哲学函授,在持续地进行着……苏菲突然觉着,时光变得有些奇异了。于是,理性的,怀疑的,批判的,去除迷信、偏见和惯例的,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的,裹挟着真理、真知和美善的,许许多多的东西,也便开始纷纷登场。
       后来,艾伯特•诺克斯终于出现在了她的面前,并且,开始具体地给她讲授西方哲学史。他用他的独特的方式,带着苏菲,先是去了古希腊,紧接着又去了尚-保罗•沙特时代……于是,“席德”的名字也便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形式不断地在苏菲的世界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着。后来,席德也终于出现了——原来,哦,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纳格为了庆祝自己的女儿席德的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之所以虚构这样一个人物,自然是为了把她的故事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以此来作为女儿的生日礼物。在艾伯特•纳格的提示之下,苏菲渐渐地意识到了——自己只不过是艾伯特•纳格的那个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纳格少校的意识中的一部分,而已。苏菲在忠实地完成着自己作为主角的任务的同时,当然,也开始了抗争,当然是在上帝和造化面前做各种各样的抗争。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渐渐地变得有些儿扭曲了,变得古怪而又难以驾驭了,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最后,苏菲和艾伯特•诺克斯一起,逃离了“苏菲的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那个世界。
       时间的脚步声依然杂沓,其余响,却是那么地清晰——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哪……”;“两支或多支旋律一起在响,就是对位法”;“他希望清除工地上的所有的瓦砾”……
       很显然,《苏菲的世界》是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哲学,毕竟是有用的。因为,也只有不断地追问,生命才会不断地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和价值。也只有这样的生命,即由哲学介入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高配置的生命。
       高配置的生命,很显然,苏菲是其中的一个。苏菲,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女孩,她的好奇心自然也是很有活力的。当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席德的父亲艾伯特•纳格发明的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诺克斯则是艾伯特•纳格创造的一位哲学家时,便顿觉奇异了。是的,是奇异。种种的奇异,都是那个叫做时间的隐形人赋予的。苏菲这个女孩,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的时候,她只是沉浸在无边无际的自省中,而不是花费在云雾般的交谈上。她喜欢坚持自己的看法,喜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哲学附体。或者干脆这样说,是有着做哲学家的天赋的。正因如此,艾伯特•诺克斯的哲学之箭,才箭无虚发。
       作为苏菲的哲学老师,很显然,艾伯特•诺克斯是一位理想的哲学家的代表。是哲学让他最终明白了,他是因艾伯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的。因此,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在默默地思考着世间的一切。他的出色体现在:他迫使苏菲进入独立思考的系统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好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和苏菲一样,席德也是非常地爱思考的,因此,哲学家们就总能引起她的极大的兴趣。作为艾伯特•纳格的女儿,她和她的父亲一样,富有同情心。有时候,她相信直觉甚于相信理智。正是她的直觉悄悄地告诉她,当然也悄悄地告诉我们,苏菲这个人,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只不过是,她真实地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从席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醒目的独立性,也正是这种醒目的独立性,使得她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的途中使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招数的。是的,她是非常地有个性的。
       席德的父亲艾伯特•纳格的存在,具有显而易见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因此,颇有意思的他,才借给他所深爱的女儿的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一个别样的苏菲——“生日”,这两个字,在这里,意味深长。突然,我就想到了“心灵的生日”和“精神的籍贯”等等——他满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学点儿哲学,并且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并且以世界为舞台演好最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因为他在联合国部队工作的职业特点,他总是非常地关心世界,并且希望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和睦共处。
       苏菲的母亲阿曼德森夫人,是世界上的那些总是懒得去思考的人的代表。因此,她也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最最滑稽的角色。她总是认为自己的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痴迷于研究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看吧,即使是最亲的亲人,在非常多的时候,也是隔着厚厚的一层云雾的。
       一般的小说,都是只有一个叙述者,而《苏菲的世界》,却有多个叙述者,他们分别是:作者乔斯坦•贾德、哲学家艾伯特•诺克斯、苏菲和席德。这四种不同的视角所组成的四重不同的叙述层面,就犹如英国诗人艾略特笔下的“四个四重奏”,相互交织,共同叠映,于是,也便促成了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复调结构,实现了前苏联文艺学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巴赫金所命名的“狂欢化”和“复调型”。很显然,其中的书信、明信片、历史、哲学、文学等等,是在进行着一场别样的狂欢。也正是这样的狂欢,在默默地强调着各种各样的语类形式的并存的必要性的。前苏联作家格罗斯曼所说的“使叙述中水火不相容的因素服从于统一的哲理构思,服从于旋风般的事变”,很显然,《苏菲的世界》,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苏菲的世界》,既是在建构,也是在解构,它建构的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苏菲的世界”,解构的是苏菲这个人作为一种存在的真实性。人类也好,世界也好,原本就是这样:看似真实的,其实,往往的,并不真实;看似不真实的,也未必就真的不真实。
       人物的身份通常都是模糊的,通常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突然,在某一天,人物对自己的真实存在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且产生了这样的一种强烈的感觉:虽然自己存活于世,却似乎并没有经历过“出生”……大概,这便是包括《苏菲的世界》在内的元小说中的人物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吧。
       将散发着理性之光的在常人看来非常地枯燥的哲学文学化、艺术化、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并且用“元小说”的形式来对浩瀚的宇宙和人生的终极意义做深入的探讨,并且发挥了乔斯坦•贾德的一向善于以对话的形式来推进故事的特长,并且将深奥的哲学形态以简洁、明快、有意味的笔调勾画出来进而融入小说的独特情境,让人直觉得,哲学的骨头依然是哲学的骨头,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啃了,这,自然也是《苏菲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的一些不可忽视的亮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梦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