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里这样写道:李纨又问宝玉:“你可有了?”宝玉忙道:“我倒有了,才一看见那三首,又吓忘了,等我再想。”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箸击着手炉,笑道:“我击鼓了,若鼓绝不成,又要罚的。”宝玉笑道:“我已有了。”黛玉提起笔来,说道:“你念,我写。”湘云便击了一下笑道:“一鼓绝。”宝玉笑道:“有了,你写吧。”众人听他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黛玉写了,摇头笑道:“起的平平。”湘云又道:“快着!”宝玉笑道:“寻春问腊到蓬莱。”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宝玉又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黛玉写了,又摇头道:“凑巧而已。”湘云忙催二鼓,宝玉又笑道:“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黛玉写毕,湘云大家才评论时,只见……
我,便视之为一个很美的画面。
黛玉、宝玉、宝钗、香菱、探春、宝琴、李纨、李纹、李绮、邢岫烟等,一块儿联诗,作诗,确实很美。美得,就像大观园里的一个美的传说。除了这种直观的美之外,还有黛玉和宝玉的默契之美:听宝玉说已经有了诗思了,黛玉便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在一边伺候着,并且说道:“你念,我写。”黛玉说的,是那么地理所当然,当仁不让,不美,才怪。“这时候,宝玉就笑道:‘有了,你写吧。’”宝玉的口气,也是理所当然、当仁不让的。就可见,宝玉和黛玉的灵魂深处,确确实实,是有一根隐秘的连线的。这根连线,自然也是美的,是美的连线。
黛玉一边写,一边由衷地评论——先是摇头笑道:“起的平平。”后是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后是又摇头道:“凑巧而已。”就可见,黛玉是真正懂诗的,而且是十分地率真的。有什么就说什么,毫无遮掩,她,确确实实是做到了。联想开去:如今的非常多的诗歌评论家,除了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本事之外,是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他们,既没有黛玉的眼光,也没有黛玉的良知,是可怜的,甚至是可鄙的。自然,黛玉所体现的,是自然的美,纯净的美,真实的美,独特的美。
其中的七个“笑道”,自然是不容忽视,自然也是美得让人心醉的。纯真无邪的笑,把个美的氛围,一下子,就烘托得无与伦比了。
那样的美的画面,又有谁个不憧憬不陶醉呢?
现在的人,特别是像黛玉、宝玉、宝钗、宝琴、香菱等十几岁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干什么?一起比赛着玩手机,一起比赛着玩游戏,一起比赛着拜偶像,一起比赛着说诨话,一起比赛着低级娱乐……是常见的吧?即使,是在现在的书里,那样的很美的画面,又有多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