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

(2016-01-20 01:02:27)
分类: 文学评论
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
——英国作家艾利克斯·希尔《天蓝色的彼岸》阅读札记

       “在天国排队”、“另一个世界”、“像鸟一样飞”、“玻璃缸里的金鱼”、“曾经的大衣钩”、“有时候,树就像人”、“电影院里的幽灵”、“大理石头像”、“阿尔特纳蒂姆”、“原谅我,雅丹”……一章一章地读过,最后,就见到了“天蓝色的彼岸”。
       “天蓝色的彼岸”,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天堂”或“天国”。把“天蓝色的彼岸”具体化一些,自然便是这样的:纯净的,令人向往的乐土或境界。按照佛教的意思来理解,此岸,指的是生灭;彼岸,指的是不生不灭,即脱离了尘世烦恼的一个安静的所在。
       如此说来,大体上,我们也便明白了:英国作家艾利克斯·希尔的《天蓝色的彼岸》,是一本关于生灭的书,即探寻、思考生死的书。“决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希尔的这个极为重要的意思很显然是十分明确的:在你睡觉之前,千万不要生气或敌视任何人,因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躺下了,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来了。也就是说,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生命结束。否则的话,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再也起不来了,自己的生命突然就画上了句号了,书中的小男孩哈里就是这样的,让人无比痛心无比惋惜的。
       哈里,是因为生了姐姐的气愤愤地出了家门骑着自行车恍惚之间在路上被卡车撞死的。在等待去天蓝色的彼岸的过程中,他自然是挂念着他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最好的朋友彼得等,然而,却不知如何把他的心声传出去。终于,一个叫阿瑟的模样有些奇怪、滑稽的幽灵出现了,善意的阿瑟带着哈里的灵魂偷偷地回到了人间,去向哈里的亲人和朋友做最后的告别,并且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爱意……这一幕,自然是让人无比动容的:教室的后面,整整一面墙上都是纪念哈里的文字。所有的同学,都在上面留了言。那篇长长的怀念文章,很显然,是哈里的生前好友彼得蘸着泪水写下的。哈里生前的死对头也在文章里说,其实他一直很喜欢哈里。不仅如此,哈里生前的死对头还发动大家在校园里为哈里种了一棵橡树。看到这些之后,哈里是多么地心酸啊。更令哈里心酸的,自然是他的家里的无处不在的悲情:爸爸妈妈正沉浸在失去了儿子的巨大的悲痛中,无论做什么也都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而他的姐姐雅丹,则在房间里呆呆地望着他的照片发呆,泪如雨下。他不禁再次想起了他在生前对他姐姐所说的那句气话:“我们走着瞧,我们走着瞧!我这次可算是恨上你了!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他的灵魂一遍遍地大声喊着他们的名字,一遍遍地说我爱你们我爱你们……可惜,他们,是再也听不到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意识都集中在一起,竭尽全力地让圆珠笔动起来,以此向他的姐姐等道歉。在离开人间,融入“天蓝色的彼岸”之前,他几近喋喋不休、万分动情地说着:“再见,妈妈。再见,爸爸。再见,雅丹。我想你们,我爱你们大家。我爱你们所有的人。我非常、非常、非常地爱你们。比我能说出来的还要爱。那我去了。我去了。天蓝色的彼岸线就在我下面。我去了。我现在就去了,我这次真的去了。”那一刻,哈里的灵魂,确确实实,是被爱填满了。
       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义,以及对于生命的认知,一点一点地,都在哈里的生命中显现了。留恋、珍惜、谅解和宽恕等,也便紧密地贯穿在了单纯、明净、温暖、细密、从容的文字里,从而唤醒了我们的内心深处的最为柔软的部分,促使我们再次重新打量并且思索我们的人生。都知道,人生是无常的。《圣经·约伯记》里曾经这样说过:“海水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死亡,说穿了,就是永远地睡着了,它是我们的另一种形式的睡眠,就是这样。用“阿尔特纳蒂姆”一章里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来说,“事情就是这样”。既然,“事情就是这样”,那么,最好的策略,也许就是应该像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他的《飞鸟集》里所说的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了。 
       是的,《天蓝色的彼岸》不是跑来告诉我们生的困惑和死的恐惧的。它的弦外之音,很显然就是:活着时,我们应该无忧;死去时,我们应该无憾。
       《天蓝色的彼岸》既是童话,也是寓言。既然是童话,那么,它肯定是提炼的结果;既然是寓言,那么,它肯定有深长的寓意。要认认真真地看一次日出,从而让自己的生命像日出一样蓬蓬勃勃;正直、善良和诚实是美德,要去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说“谢”和“请”;生气时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宽恕的力量;学会倾听,但不要期待生活像你想象的那样公平,事实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懂得顽强地前行,要勇敢,有错误就承认,不要怕说对不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给自己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无论《天蓝色的彼岸》里究竟融进了多少寓意,这些寓意,也是不容遗忘的。我们可以遗忘自己,但从一扇宽敞的门里走出去,走进自己所创造的阳光里,或诗意里,是不可以遗忘的。我们可以遗忘昨天,但不可以遗忘今天。什么都遗忘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被世界彻底地遗忘,忘得一干二净,不留一点儿痕迹。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的差别,也许,就体现在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如何看待死亡这个大命题,往往的,决定了人们如何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的态度,就应该是这样的: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因为死并非绝对的终结。想想看,自然也就明白了,我们读过的书,大多的,还不都是死去的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或精神礼物么。他们的生命,确实是结束了,可是,他们的灵魂却依然在前行,借助文字的形式继续结结实实地存在着。
       突然,我就想起了孔子反问他的弟子季路的那句“未知生,焉知死”……是的,如果,活着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弄明白,我们又哪里会有耐心去探寻死的事情呢?
        突然,我就想起了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之一《人都是要死的》。这部曾经在我的心上踩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的小说,所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是永远也抹不去的:生命本身,包含了生和死两个阶段。人这一生,既要享受生的绚丽多彩,也要体验死的宁静安详。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真正完整的人生。书中的主人公雷蒙·福斯卡用他的存在向我们一再地证明了:永生太可怕,不死是天罚。
        突然,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位叫做黄圣迪的学生,她悉心地读完了《天蓝色的彼岸》之后,便很天真很认真地对她的妈妈这样说,妈妈,我不想活了。她的妈妈一楞,用非常吃惊的语气这样问她,为什么?她说,天堂,那么美……在这儿,我禁不住想对无数的对“天蓝色的彼岸”心生向往的黄圣迪”这样说: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是伴随着妈妈的阵痛好不容易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对于我们的修了十个月才好不容易修来的生命,我们只有负责到底好好地去管理去完善的权力,没有轻易地去糟蹋更没有轻易地去放弃的权力。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让自己的生命世界变得像希尔笔下的天堂一样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艾利克斯·希尔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据说是郁积已久、终于爆发的结果。希尔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从小就在命运的逼迫之下开始感悟死亡。这种感悟的代价,也实在是太大了。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之后,他才彻底地懂得了,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依赖,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直到,有一天,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内心世界里一直都在活动着的活火山才终于爆发,多年来一直积压在心里的许多沉重的东西才终于得以释放。我们究竟应该重视些什么,当死亡悄然走近我们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这么很简单。他之所以选用了哈里的视觉,完全是因为,孩子的视觉、感受和大人的视觉、感受是有所不同的。孩子的眼睛更清澈,孩子的心灵更明净,孩子的生命更单纯。光辉的生命寓言,伟大的人性启示,说的,无疑便是《天蓝色的彼岸》这样的书了。
       事情就是这样,相信你,肯定已经明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