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延桐的诗曾被陈祖君誉为“思想里的风”,并被他阐释道:“每一个词、每一个场景都超越表面的意义和镜像而指向原初,指向终极。”显然陈祖君抓住了谭延桐诗歌的主旋律,谭延桐的诗正由于都指向原初和终极层面,因而带有浓重的哲思色彩,《没有水的地方》、《时间在讲述着命运》、《思想里的风》等诗无不如此。
谭延桐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诗人,对诗歌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与敬慕。在各种声音充斥诗坛之时,谭延桐坚守着诗的阵地,并奉之为地狱到天堂、现实到神话之间的沟通者、对接点,他曾坦言:“诗是地狱到天堂、现实到神话之间的距离。……诗人最终抵达的也许不是天堂或神话,而是他自己本身。从自己身上,看到一切,找到神谕。”他一直坚持着其对诗的神性之存在的信仰,“在灵魂深处植入些灵性与神性,多好啊。灵性与神性,是不朽的翅膀,运载着人类的绿意和艺术的葱茏”
。因此,把写作当作修道、悟道途径之一的他,其诗充满了“神性”,如《神曲:上升的道路》、《在菩萨的耳朵里沉思》、《天主》、《和基督对话》等诗都透出神性之光,透出他对生命的感悟、对世界的理解与对人类的思索,呈现了诗人不断“修炼”自身诗歌精神的努力。
谭延桐身上典型地携带着一股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气质,其诗贯穿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苦难”成为核心主题。《一只美丽的发卡》是诗人对地震中受难者生命与美丽青春的悼念、惋惜,悲悯与同情感念至深,《被风揉皱的孩子》、《在那个收破烂人的眼中》、《老师傅》等诗都深含着对底层人生存状态的人文关怀。
——摘自《罗小凤:新世纪以来广西的新诗发展倾向与困境探察》,见《南方文坛》2012年第2期、《广西日报》2012年3月27日:http://www.gxrb.com.cn/html/2012-03/27/content_663645.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