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非凡的高度
做评论家是一定要有非凡的高度的。因为这实在不是匠人做的活,可以只有技术,只卖苦力。如果缺乏非凡的高度也就是形而上的观照的话,就不可能会君临天下,高屋建瓴,“胸中具上下千年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也只有站得高了,才会真正体会“一览众山小”的具体内涵。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评论家必须要知道天外天和山外山究竟在哪里,这样才会具备一种广阔的精神背景,从而拥有比较或对比的功夫,如果缺乏这基本的功夫就会不自觉地把小山看成是大山,即使是自己村后的土丘趴在那里也会觉得它和珠穆朗玛峰基本上差不多。相反,亦然。这高度,既是指心灵的高度也是指思想的高度。说穿了,评论的心灵和思想必须像一座大山矗在那里。
二、深厚的学识
是的,是必须要有广博而深厚的学识的。不仅要有文学的知识,还要有历史的、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诗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等等的知识。知识力,直接影响着感知力和认知力。但在这里我所说的知识,必须是活的知识而不是僵死的知识。纵使你有十个博士文凭也不见得拥有我所说的这样的知识力。知识力来自于书本,更来自于心灵。评论家的心灵是必须具有独特性的,经得住察看,经得住敲打。
三、高耸的理念
理念不仅要有,而且要明确、高耸。在这里我所说的理念,显然是指艺术的理念、批评的理念。设若缺乏这双重理念,就会缺乏批评的方向感和纵深感,就会一个劲儿地向低处妥协。妥协,不应该是一个评论家的性格。评论家是必须要有性格的,应该融高山、岩石、钢铁、大风、闪电的性格于一体。
四、良好的直觉
良好的直觉,须是永久保持。大学毕业证书或者博士毕业证书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这没有关系,关键是,不能让直觉蒙上了厚厚的灰尘,更不能让直觉生锈或发霉。变形的直觉已经很多了,它们一概没有用。评论家所拥有的,必须是完好的优良的直觉。
五、独立而清醒的意识
说穿了就是不要被他人或现成的观念所左右,不要他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说什么。有时候即使是所有的人都在那样说也不见得就对。总之,世故症和盲从病犯不得。中国人得这病的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被感染,若是缺乏独立而清醒的意识的话。因此,真正的评论家,特别是有抱负的评论家,他们是不屑加入任何圈子的。靠圈子来帮自己打开局面而不是靠实力来闯出一片天地的评论家,全是没有自我和没有出息的评论家,他们只能靠施舍活着,且活得很累。这样的人注定面容模糊、面目混沌、面色难看、面具很多,也注定在没有骨气的支撑下可怜地流浪,直至死去,更注定了查无此人,艺术的户籍上不可能会有他。
六、独到和发现的眼光
如果缺乏独到和发现的眼光,就会视丹如绿。即使是真金在眼前,也会左右怀疑,甚至疑心很重,就总也不能直言哪是玉石哪是普通的石头。评论家最怕以世俗、市侩、势利的眼光来看问题了。即使没有史的眼光最最起码也是应该拥有独到和发现的眼光的,这没有商量。如果一个评论家终生都没有用自己手中的天文望远镜从文学的浩瀚星空里发现哪怕是一颗崭新的星辰,就是重大的失败,没有比这更失败的了,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纵使他混出了一点儿影响也是一败涂地。
七、艺术良知
如果缺乏艺术良知你就干脆不要做评论家。昧着良心说话,只会沦为一个令人不齿的评论员。这样的评论员,没有资格在一个文本面前说三道四,无论口齿有多么伶俐,文笔有多么不一般。学识再好如果缺乏艺术良知的话,也会堕落为一个庸俗评论家甚至混蛋评论家、该死的评论家。用笔杀人和用刀杀人一样,是罪犯,十恶不赦。
八、重估一切价值的能力
敢于质疑,敢于颠覆,敢于反抗,必须敢于质疑、颠覆和反抗。比如人云亦云的一些“大师”甚至“泰斗”什么的,如果你觉得他们实在是很平庸,就应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真正的全新的判断来,并且让这个刚刚诞生的真理屹立不倒。要敢于做直言的“孩子”,一语道破“皇帝的新装”。中国文坛,“皇帝的新装”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是要人的命的,集体赴死却毫无价值的。“重估一切价值”,这带火的声音,应该响彻评论家的心宇。
九、批评的勇气
要有勇气。明明知道,却没有勇气说出,这也是一个致命的毛病。不能总是心知肚明,更不能养成一个极坏的习惯:萎萎缩缩,前怕狼后怕虎。评论家本是作品的审判官,你怕啥?胆气要有,血性要有,必须要有。没有胆气和血性就不会有胆识和血洗,没有胆识和血洗纵使你有千般智慧也无济于事,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可怜虫。即使一个诗人或作家的外在影响并没多大,甚至像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活着的时候毫无外在影响,如果他或她的文本深具内在影响的话,你为什么就不能大胆地喊出他或她就是文学大师?为什么非要等真正的大师死了之后才小心翼翼地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不得不说唔他的确非同一般?
十、把握力和表现力
不仅要有对一个文本的综合的把握能力,还要有相当的表现力。拿得起,放不下,也是大忌。一个文本究竟怎么个好法怎么个不好法,是要去把握去表现的,而不只是“我觉得”、“我认为”,永远停留在一种感觉上。如果这样,就会永远只停留在追随式、印象式的浅层的解读上,而不可能进入深层的打量、认知和诠释,更不可能会写出有深度的定位式的评论文字。这便是“读后感”式的评论泛滥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不具备以上的十种素质,凭什么要你来做作品的审判官?你硬是要做,除了那些被世俗豢养的失明症患者之外又有谁听你信你的?你以为全世界的人都瞎了眼啊?你以为当代人瞎了眼多少年后的人会继续瞎了眼啊?
评论家毕竟是文化阶层的人,不能让自己混同于一个文盲,更不能让自己混同于一个戏子。即使是文盲,也应该是禅学大师慧能那样的文盲而不应该是毫无涵养、不识丁卯的文盲;即使是戏子,也应该是中国古代的有骨气的戏子而不应该是中国当代的没有骨气的戏子。要有我,要有心,要有思,但千万不要有世俗、有浅薄、有无知。“评论家”是一个象征,而不只是一个名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