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凭我随意解读任解慧的文学慧业

(2010-08-24 09:32:18)
分类: 文学评论

任凭我随意解读任解慧的文学慧业

                                   任解慧散文集《任风过往》序

    任风过往。禅意氤氲的一个书名。至少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吧,我在想:任凭或者由着自然的风吹来吹去;它的创造者任解慧的生命之风正在自自然然地行进中……既有自由的风采,也有大度的风姿,更有达观的风范,在其中。“风”这个字,实在是涵盖太多,任解慧才慧眼识珠择选了它,估计是这样的。“标题艺术”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大艺术,任解慧并没有忽略了它,这是深具艺术慧心的一种具体体现。
    就在我说着的时候,风已经在来来往往了,有清新的风、温润的风,也有凉爽的风、冷峻的风……即刻,便悬起了我的思绪……
    《圣经》里说,你要醒着。可惜这话没有几个人听得真切,更没有几个人真正把这话放在心上。眼看着,昏睡的世人就越来越多了,大有一睡到死之势。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任解慧的出现,便意义非凡了,因为她坚决就是不昏睡,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醒着的人。饮了太多的风雨,她醒着;吞了太多的风云,她也依然醒着。从一个醒着的作家那里,我们不可能会看到俗相,更不可能会听到俗见。清正、清明、清洁、清净、清新、清雅、清晰、清朗、清脆、清亮、清丽……也便与她结了缘,而且是深缘。
    这样的作家,其实更多的文字已经写在她的心里了。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阵又一阵风所送来的或浓或淡的芬芳。这些芬芳,已经你言我语争相告诉了我们她的不俗和不凡。只因为,芬芳都是从她的骨头里跑出来的。只有嘴巴会说谎,骨头却不会说谎。连骨头都说谎的作家,无疑都是混入文学圈的狼,这样的“人”很多,再多也不会是任解慧。从一开始,任解慧就抱紧了至真,守住了至纯,而且是,属于非常有力度的那一种。这种作家,无论怎么挥洒,挥洒的也肯定都是她自己的笑语、泪雨和血雨。
    任解慧把自己的笑语、泪雨和血雨泼洒在了“烟火芬芳”上,也泼洒在了“那些人生”上,连“风雪流年”、“天涯聚散”、“偶遇瞬间”、“家园守望”、“慧眼解读”、“旅路光影”、“大地之灯”、“风去远方”也不放过。这本书的脉络和丹采,就可窥一斑了。
    任解慧写人——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史就是人类史,她不可能忽略了人——总能从人的背后挖掘出许多的文化内涵来,就比如她写阳光下的女红,她写道:“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她写安静到不食烟火的画家,她写道:“欣赏美,最需要高度”;她写公园里的老人,她写道:“转身,泪花凝不住一丝风。谁的怀旧,渐远的田园,隐退的诗画”;她写街角的民间艺人,她写道:“对于艺人,不打扰他们的平静,还原他们的真实和本色,比什么都好。越是艺术,近了,反而未必读得懂。于是,他们成为一个夏的诗意底片”;她写一对散步的夫妇身上飘过的低廉却刺鼻的香,她写道:“因为这香,叫做幸福。与香无关的幸福”……这需要文化眼光。长期以来,我们缺乏的不是“生活眼光”,而是隐藏在“生活眼光”背后的“文化眼光”,因为只有“文化眼光”才会楔入实质。慧目,就是这样来的。任何远离了实质的艺术,都是伪艺术。任解慧最厌恶的便是伪艺术,不怀抱真心,她宁可不走近艺术,她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人,是不可能没有骨头的硬度、血液的浓度、内心的风度和精神的高度的。
    任解慧将目光的钓竿投入茫茫人海里,总能钓起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意义的鱼儿,很显然,这是一种本事。具备了这种本事的人,无疑是好作家。“那些笑与泪,梦与希望,组成着人间的烟火。”哦,她是在以她特殊的方式垂钓人间烟火,并配以热心、热肠、热诚、热爱、热血、热望等等加以烹制……难怪,味道是这样地纯正。
“走近他们,那些人生,那些远的近的人生。他们的品性与境界,他们的特别与哲学,书写着各自不同的英雄本色。”任解慧带着这样的生命理念,走近了一个又一个人生,任岁月呼啸,任思想澎湃……因此,她就抓住了如下的一些涵义:“一个人的不禁泪流,只与心灵有关,与其他任何的职位、功名,都无关”;“其实,人和人,本无多大区别。多一滴泪,多一份暖,而已”;“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大师,所以区别于寻常的家们,因为痴,因为狂,亦因为苦”;“欣赏这些专心干事、有梦想的人。他们总能让碌碌的人间涌上浓重的色彩”;“其实,从友情态度里,可直接地看一些人世的冷暖,以及一个人为人的品性……恒常友,恒常事,最是经得起流年。不惊天动地,却天长和地久”;“青春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已经重至生命了。没有人比他们更能体味青春之重……就这样,风云诞生了英雄,英雄舞动着风云”……若无心力,无论体力多好,也是抓不住这样的涵义的。看一个作家究竟在提炼什么样的涵义,就足以判断他或她是一个什么品相什么品位的作家了。任解慧的文学品相和品位,无疑是值得人们去关注去欣赏的。
    被任解慧请进自己的文字里的韩青、郝永勃、陶安黎等诗人和作家都是我的朋友,我看到了,我看到的时候不禁从心暖到心热;被任解慧拿热情来款待的吴冠中、陈芳、刘莎莎等熟悉的人或不熟悉的人都是离我很近的人,我也看到了,我看到的时候不禁从欣然到跃然……精神家族里的人,的确,是值得作家来共同倾心或倾注的。任解慧所凝神的,既是人,更是我们人类的光亮。如泉水般不断喷涌的意义,即在这里。
    继续翻,我就翻到了“煮字疗伤”之类的文字:“端午,一个流转数千年的节。因一个人,一腔情,一段泪,一片江,而悠怅恒远。千载间,这个节,穿了年,过了史。经了世,成了守。我们在这一天,握手远古,拂去征尘,擦干泪痕,读懂沧桑。在这一天,许多的物事,许多的笑泪,已不重要。记住,已是最高礼赞的留存。比如,那些香。”第一次见人这样写端午。很显然,“端午”已经成了任解慧笔下的一个文化符号,当然也是情感符号。她的思维的端绪便是这样由这个符号慢慢扯出并扯向遥远的。有历史,有现实;有打量,有思量……可谓,源远流长。
    “那时起,这种叫做牵牛花的植物,重新走进视线与感动。”任解慧是在写花,更是在写生命。符号的意义,再次在这里显示。
    “芙蓉花”,任解慧也是作为符号来使用的:“我站在当年的树下,看着风景远去。明白了,我想念的不是那些花开,而是那些与记忆有关的芬芳。当岁月远去的时候,这芬芳,只不过是凭依。具体着我们跟昨日的往来。”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合欢、雨中花、烟花……她把个符号美学的内涵广大了再广大,不止让我们看符号本身,更让我们看符号所衍生出来的诸多的涵义。要说思维的开阔性,这就是了。由此想开去,便知,任解慧不仅是一个心性很好的人,更是一个智慧不凡的人,当然了也是一个喜欢幻想喜欢究理的人。这样的人在凝视或观照一个自然符号或别的符号的时候是不可能会浅尝辄止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任解慧才拥有了自己的“天涯”。天涯,说穿了就是远方,有些人是没有远方的。
    “在巧与不巧之间,心与心用真诚铺起一条路途,隔着人海,总有相握。唯这真诚,却是用意已久,只是必须经历时光的考量。”你看,她总有思量,一思量便抵达了文化意义上的天涯。这文化意义上的天涯,总能让人涌起许多感动、泛起许多怀想:“泪花,跟着歌声,打湿衣衫。一首歌,经历了数载的春秋和冬夏,老了丢了时,有人给你捡起来,在一室的唱片,一地的光阴里,清晰出名字和旋律。”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任解慧在实写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虚写,也正是这虚写,赋予了任解慧的文本以更多的耐人寻味。自此,事里也便有了事,意中也便有了意,空间打开了。
    这与她总是不忘记读书有关。她说:“书中铺陈着整个过去的灵魂。读书,是在读史,更是找寻一个真实而高尚的自我。好书最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在读书中,在这灵魂的对话中,每个人生在接近着崇高的过程中,亦不仅仅活出了一个今生今世的路途。”还说:“读过的书,堆积起心路的沧桑。你没有大唐的霓裳,亦无元青花的瓷瓶。但是,书香浸染的心头,蓄满了李白的酒香,以及南宋的书卷气。凭窗一抖,就是千年的香。”文学理念的形成与知识结构的强化密不可分,她肯定懂得,因此她的脉管里总是流着书香,弥漫着墨香。这香气的凝结,便是她的文字了。这样的作家,很显然,是值得信任的。
    “所以,还是要不停下一个名字,漂泊。”从哲学意义上来说,真正的作家都是离不开“漂泊”的,因此才诞生了“流浪意识”和“流浪文学”。这里的漂泊,显然指的是心灵的漂泊和精神的流浪,一个作家要寻找到更多,贪图安逸,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寻找,再寻找,倾尽一生来寻找一个答案……也便注定了漂泊。只是,很少有人悟透了这“漂泊”的深层内涵就是了。任解慧显然是悟透了的,要不她也不会选择“背上行囊,在那目光里,远行”。这让我们,顿然看到了她的倔强,或者说是坚守。她懂得什么时候倔强,并在倔强的拥护下去坚守,哪怕是,世事冰冷。
    她一边漂泊一边回望:“爸爸给讲的故事。讲给他的朋友听,两个年近花甲的男人,说着自己的娘,竟然泪花闪闪”;“枝头变幻了的四季,涂抹了满院的风景。你站在门前望,那不老的暖暖的光。映着我的水晶灯,模糊成一棵外婆树。还有,你的笑”;“一个嫩芽,经了两个春。成长出,满盆恣意的绿。人间笑意。像极了妈妈的赞许”……里面流露出了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柔软。要说情怀,这就是了。我不禁想起了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漂泊的热望》:“我平生最喜游历新境……”这个象征意义上的“新境”,自然应该成为每一位有出息的作家的驰求。要不,就不会有文学神迪奈尔所说的“最终文卷”。
    亲情、友情、乡情、书情、心情、诗情……写不完的情。而在这些浓酽的情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任解慧。“慧”字的上面,有两个“丰”字,分别代表了国事和天下事;中间的“彐”字,代表了家事。从字面上来看,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放在心上,才称之为慧。任解慧,不愧为慧。慧者,心系于事。心系于事,指的是心里要装得下这些事。任解慧不仅在心里装下了,而且在心里让它们酵化成了诗,特殊的诗。她肯定懂得,慧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当一个人的修为持有了这种精神达到了这种状态时,他或她才具备了慧,这个慧才会成为智的基础,智才会随之上升为慧的更高境界。
    你看她的智识:“在路上,一些动人的物事,一些恋恋的光影,还有一些暖了酸了心窝的人。路上,散落的记下,留于心间,收于时光。”从她的智识里掏出的这些文字,从她收藏的时光里舀出的这些情意,就是这样地,如风一般澄澈,也如风一般有力。
    读着读着,我就更高兴地读到了任解慧的另一类文字,饱含了审视眼光和批判意识的文字,比如《娱乐时代的物化媚骨》《谁的月光》《谁的“奇迹”,为谁惊呼》《当眼泪已成往事》《请别撕毁那微笑》《如果永远不再远》《面颜望于双手后》《清零与回溯》《傲物者》等等。这另一类文字,把个“一如,钢铁的倔硬与本色,不改”的任解慧请到了我们的眼前,我们打量她的时候,就像是在打量着一位思想者。作家也应该是思想者,任解慧肯定深谙,要不她也不会卸下轻装,换上战服,一冲就冲到了文化的疆场上……这就让我们,更加忽视不了任解慧的文学个性了。一直以来,我都欣赏有个性的作家,并坚定地认为,丧失了个性,也便丧失了立场,更丧失了一个作家的艺术良知。
    “敲一声宋时平安的鼓,循今朝马蹄声远望。花香芬芳的路上,好汉何去。日月漫过落英,拂过远古凋零。惟愿好汉,不再流寂寞英雄泪。西风任酣战。好汉的舞台,当驰骋千万里江山。”这时候的任解慧,已经是驰思万里了。就凭这驰思,我就断定,她会越来越超然越来越卓然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因为,我不仅看到了她的艺术涵养,更看到了她的生命力量。
    “来这家小报社的八年里,多少个通宵达旦,我数不清了。期间,可以说,没有吃过一顿正经午餐。常常,一片面包,或者一半西瓜,就可打发一顿。别人聚餐喝酒的时间里,我孤单地与我的文字相伴,苦乐与共……”我是多么地理解她,理解她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一天不写,我会变得不知所措……每一天,以文打捞着光阴里的物事,不让时间与心田,荒芜开来……”我是多么地理解她,理解她的“入佛以静思,入魔以痴痴”。这就注定了,以明晰清澈为上的文学传统,她有;轻视人为的束缚、让性情和性格大行其道的现代理念,她也有。她会是一个大有的世界,我坚信,因为她的底气一直都在上升,她早已摆脱了率意肤浅的“习气散文”而走向了气韵生动的“性灵散文”。

                                                                         2010.8.20.南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