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语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2010-06-22 20:48:31)
分类: 写意散文

中国语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其实,初中的时候我的作文在我们学校里是非常地有名的,可以说是非常地得宠,可那时我只是沉醉于堆砌辞藻;上了高中之后我开始真的有点儿想法了,开始重视文章的思想了,可分数反倒很不稳定了……”这是2010年6月22日下午江西的一位很有思想的作家给我的留言。正是这留言,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的思绪的波涛持续涌动、经久不息的。
    这不是明摆着,不让人有思想么。干脆说,让人戴着镣铐去跳舞,不就得了么。我们的教育的病灶之一,顽疾之一,自然是体现在了让我们的学生戴着镣铐去跳舞这个方面上的。
    一方面在大肆地强调“立意深刻”,也就是确立的思想一定要深刻,且把这列为作文的第一要素;一方面又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独立、独到、独特的思想,这是多么地矛盾啊。一方面说你飞吧尽情地去飞吧,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约束着你限制着你不让你飞得过高,这是多么地荒谬啊。是的,我们的教育处处充满了矛盾,是漏洞百出、矛盾丛生、荒谬迭出的教育。不少的中国人的个性,就是这样被抹杀的。而“个性”,又是一个人有出息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挣扎,极力地去甩掉中国教育的阴影,就注定是很难有大出息的了。
    我们这个国度,从来就不缺乏善良、智慧、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人,因为有遗血在那儿,而是缺乏真正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如果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两个、三个……却被视为异己,并且“千锤万打”,没有几个是招架得住的,即使招架得住也是苦苦地挨着。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又怎能诞生伟大的思想家?不用说是思想家了,连独立的思考能力都丧失了啊。一个作家没了思想就会徒有贫乏的文字,一个科学家没了思想就会徒有照搬的“科研”,一个教育工作者没了思想就会徒有空洞的言说……所有创新,都离不开思想,大概国人早就已经把这——很重要的一点——忘到西山上去了吧。
    1999年,我的老朋友、美国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资深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沈致远先生和他的夫人怀宗女士特意去济南看我,呆了一个星期。期间,我们在大明湖畔、趵突泉边、千佛山上、泰山极顶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语言的盛宴,最最难忘的便是沈先生的这个观点了:“为什么中国现在还没有非常重量级的科学突破?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科学家的基础是非常地好的,勤奋可能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比得上的,但我感到,并且是强烈感到,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科学家不仅要有基础,不仅要有勤奋,还要有胆识。有胆就能敢,要敢为天下先,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再就是要有识,就是你要有非常尖锐的目光,不要让大的发现从你眼皮底下白白地溜过去……”没有独到的思想又哪来的胆与识?又哪来的“敢为天下先”?又哪来的层出不穷的自信和勇气?一场又一场的语言的盛宴之后,我终于知道了沈先生为什么既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著名的作家了——沈先生见我时,上海的《文汇报》正在给他开随笔专栏,《诗刊》和《星星诗刊》也开辟了由他资助的“科学诗”栏目……我来南宁后,还收到了沈先生寄给我的新出版的随笔集……后来,见高中语文课本选入了沈先生的随笔《说数》……字里行间跳跃着思想的光焰……是的,是思想。我是宁愿读沈先生那样的富有思想的科学随笔也不愿读中国的熬出了些名堂甚至久负盛名的作家的毫无见地的文字的。
    当人家西方的中小学生早已将目光投向了宇宙、地球、人类、种族、宗教、未来的时候,我们还在一个劲儿地写“父爱”、“母爱”、“师爱”、“友爱”……将视野锁定在十公里之内,一味地写身边的琐事,没有商量地把我们的孩子往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嘀嘀咕咕、哼哼唧唧里赶,且是以“三段论”、“三例三评”、“总分总”的模式出现的,又能造就出怎样的创造性人才来?
    看看法国的2008年高考作文题,自然也就知道我们的教育的极度贫血了,自然也就知道我们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究竟有着怎样的距离了——

 

    文科 (littéraire) ——
    题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La perception peut-elle s’éduquer ?);
    题2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Une connaissance scientifique du vivant est-elle possible ?);
    题3 :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Texte de Sartre extrait de Cahiers pour une morale)。
    理科 (scientifique) ——
    题1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L’art transforme-t-il notre conscience du réel ?);
    题 2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Y a-t-il d’autres moyens que la démonstration pour établir une vérité ?);
    题 3 :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Texte d’Arthur Schopenhauer, extrait de Le monde comme volonté et comme représentation)。
    经济社会科(économique et social) ——
    题1 :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Peut-on désirer sans souffrir ?);
    题2 :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 Est-il plus facile de connaître autrui que de se connaître soi-même ?);
    题3 :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Texte d’Alexis de Tocqueville, extrait de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我们的考生有几个写得了?写得好?
    再看看2007年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人家在关注什么:“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我们又在关注什么?不具大心灵又怎能有大精神?不具大胸襟又怎能有大关怀?不具大思想又怎能有大发现?
    我们是生活作文、语文作文、模式作文、套版作文,而人家却是生命作文、艺术作文、哲学作文、美学作文。人家的命题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生命的意义”——换一个说法就是,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我们呢,则在提倡走中间道路,以保证“稳妥”。稍露锋芒,就会以另类为由打入“三类作文”,甚至“零分作文”。至今还停留在“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我说九零后”(2009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酸甜苦辣说高考”(2007年重庆市高考作文题)、“要说爱你不容易”(2007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春夜细雨”(2007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这样的无比浅薄、低级甚至庸俗的作文命题上——这样的命题者,肯定是些不学无术的家伙,该关起门来将他们狠狠地打一顿才行,因为他们实在是流毒甚广,害人不浅。
    确实,是到了我们集体沉思的时候了。不沉思,不觉醒,不改变,我们的教育就永远都是可疑的,辛辛苦苦地“培养”出来的学子就或多或少地带有被扭曲、被异化、被格式化、被阉割了的痕迹或征象。
    青春,生命,都是一次性的啊,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
    在这里,我丝毫没有指责我们的辛勤的园丁的意思,尽管我们的辛勤的园丁也有推卸不掉的责任,而是表示了我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强烈不满。因为,说到底,中国语文教育的严重缺失便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缺失。举个再也简单不过的例子来说好了:就连茅盾的《白杨礼赞》、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这样的毫无思想高度和文学价值的散文也会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的不够自尊以及症结之所在。在教学时,特别是讲到“标题美学”和“结尾艺术”时,我是不得不把茅盾的《白杨礼赞》、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等等作为反面教材来使用的,它们不仅标题严重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套版化、陈旧化、平庸化,就连结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也都充斥着口号、充满了陈腐……拿这样的文章来示范学生,又能有什么好的结果呢?说句“不谦虚”的谦虚话,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都还没有堕落到这个份儿上,你拿着放大镜找吧,找到老也不会找到他们那样的平庸的标题和腐朽的结尾,更不用说是他们那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了。因此,我是宁愿拿我自己的作品来做教材的,我的作品绝对不会误人子弟更不会贻害无穷。实践也充分地证明,我的巴洛克艺术学校的学生之所以人人优秀甚至卓越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因为我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地明确的,高耸的。哪天,轮到我来编写中国的语文教材了,毫不留情地狠砍,信心百倍地猛补,中国的语文教育就不再是黯淡无光的了。但要进入教材编委会也是要凭这关系那关系的,这是肯定的。因此,也就只好继续伺候我们的唏嘘了,拿我们的比红璧玺还要珍贵的生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