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延桐
谭延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71
  • 关注人气:31,2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它在诉说汉代的历史

(2010-02-05 02:02:23)
分类: 写意散文

它在诉说汉代的历史

    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在诉说。为了听清它的深沉的诉说,我急匆匆地走近了它。
    它就是位于合浦县廉州镇东南3公里处的古汉墓群。
    合浦是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据《汉书•地理志》里记载,当时的汉王朝使者,经常地带着翻译和应募商人,以及大批丝绸、黄金、陶瓷、珍珠和茶叶等物品,加上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等技术,从合浦港出发,去与越南、缅甸、印度、爪畦、希腊、埃及、波斯、罗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由于这种特殊的背景,合浦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汉代岭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众多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也便没有商量地云集在这里。又由于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厚葬之风,南来的官吏、将佐及商人等死后只要是葬在了这里,陪葬品一般来说都不会太少。因此,而今的合浦县城郊,也便遗留了大批的汉代墓葬。
    这些汉代墓葬,当然是些好东西。许多地方的地下都空空荡荡,这里却是藏珠纳宝。不经意地一挖,便会珠光闪烁,令人心怀惊喜。
    你看,近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汉墓星罗棋布,随处可见。禁山、康南、平旧、中站、廉东、涌口、廉北、堂排、杨家山等主要分布地,也便因此而更加富足了。据不完全了解,这些地方的汉墓全部加起来,已逾万座之多,有明显封土标识的就有7000多座。就可见这里当时的宏大规模及古郡繁华了。曾经繁华,而今却又变得十分平素,大概这就叫历史的迁变了。历史。此刻我在咀嚼着这两个意味深长的字。
    这里的汉墓,分为土坑墓和砖坑墓。砖坑墓,采用的是陶土烧制的条砖砌筑,结构形制也多种多样,一般是由前室、后室、耳室、壁龛、甬道和墓道构成。墓顶采用的则是楔型砖券拱,具有非常好的抗压性能。后室为主墓室,置放墓主的棺木。随葬品较贵重的有金器、银器和玉器等。前室摆放祭祀的礼器,有鼎、樽、壶、杯、灯等青铜器。耳室则安放内盛粮米、食物的陶罐、陶瓮、陶提筒等生活用品。墓道多为斜坡式,个别为阶梯式。
    我算是认识了汉墓的基本结构了。
    从合浦县博物馆馆长王伟昭先生那里得知,光是近年从400多座汉墓里出土的西汉中晚期、东汉到三国时期的文物,就有铜屋、陶屋、水晶、珍珠、玛瑙、琥珀、玉石、陶瓷、琉璃、铜凤灯、玻璃杯碟等日用品及佩饰品达一万多件。其中的铜凤灯、铜屋、玻璃杯碟等都是罕见珍品,琉璃、玛瑙、琥珀等是舶来品。这些舶来品,在地下深埋了两千多年,依然色泽鲜丽,光洁如新,也算是个不小的奇迹了。
    看来,打开这里的汉墓,也便等于打开汉代的历史和文化了。而这些历史和文化,对印证汉代合浦郡治和港口历史,以及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风俗,以及我国同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等,实在是大有裨益。因此许多考古学家都趋之若鹜,他们看重的自然是这些汉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如果,你来不及去汉墓现场看一下,那就来文昌塔附近的汉墓博物馆参观一下好了。这个汉墓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占地120亩,建筑样式均为仿汉代岭南特色的民居风格,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汉墓博物馆。馆内展览,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和地下墓室建筑实物展示两部分。出土文物陈列厅展出了当地出土的近万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93件。地下墓室,也就是汉墓保护棚内,有大型砖结构汉墓两座,在这里可以见到原址保护于地下的东汉砖室墓原貌。其中一座,是由美国“大使文物保护基金”赞助修建的。
    走在汉墓博物馆里,一件件出土文物便展现在我的眼前——
    一对西汉琉璃杯立刻吸引了我。据说,这对琉璃杯是当年从古罗马输入的,是当时琉璃工艺的代表作。它们的半透明的质地,翠羽般的色泽,顿然使我想起了艺术的精湛。说实话,就是现在的一些琉璃杯,也比不上展现在我眼前的这只琉璃杯漂亮,无论是它的造型还是它的质地和光泽。
    还有,狮子、青蛙、串珠等许多琥珀雕刻工艺品。据史料记载,在汉代,琥珀的主要产地在波罗的海沿岸的罗马帝国一带。就可见,当时的罗马帝国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汉代有了密切交往。因此,英国学者劳费尔就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琥珀是东西通商史上的重要交流物质。
    更有,许多錾刻纹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每一件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种类也繁多,工艺也精美,堪称汉代岭南青铜器的珍品。它们不仅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合浦郡的社会状况、手工业生产水平,也生动地反映了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这就是铜凤灯。这盏铜凤灯,通体錾刻着精致的羽纹,凤尾下垂,与双足平衡器身,背置灯盘,颈向后弯,嘴衔喇叭形灯罩。可以想象到,烛炬点燃后冒出的油烟自然进入灯罩之后,然后再通过颈部进入腹部,这时候腹部的水,便会慢慢地将烟灰凝聚,从而保持着室内的清新。颈部作两套管衔接,可以上下升降调节灯光。构思之巧妙,形式之美观,令人叹服。可见,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考虑到了污染的问题,并拿出了自己的措施。这盏铜凤灯曾入选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日本、加拿大、罗马尼亚等7个国家巡回展出,并被选做展览会的会标。它的身价,就可想而知了。
    陈列品中最多的,便是各样陶器了,既有生活用品,也有建筑明器。房屋、灶、仓、井等建筑明器,把当时的干栏式、三合式和院落式格局悄悄地告诉了我们。因此,我就在想,虽然汉代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从这些建筑模型中就可以见出汉代岭南建筑的独特风格了。说它们是研究汉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恐怕没有人会置疑。
    玻璃器皿也是琳琅满目,玻璃杯、玻璃盘、玻璃碗、玻璃珠等等,一应俱全。多中之多的,便是玻璃珠了。据说,这里的玻璃珠有10800颗之多。其中,有透明的和半透明的,颜色有青、淡青、绿、墨绿、天蓝、淡蓝、湖水蓝、黑白、粉红、紫褐等十几种颜色。形状,则以扁圆居多,也有椭圆、棱形、橄榄形、网坠形的,中心部位都穿着孔。史料上说,世界上生产玻璃最早的地区在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国家,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中国开始生产玻璃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玻璃都是靠进口。汉代的玻璃进口,分两路进行,一路是陆上丝绸之路,一路是海上丝绸之路。合浦乾体港是汉武帝看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个始发港自然也就成了进口玻璃的重要渠道。据行家说,凡合浦汉墓出土的玻璃器皿,都是当时经印度西海岸,再穿马六甲海峡,最后经乾体港进口的。晋代葛洪撰写的《抱朴子•论仙》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外国作水晶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这里所说的“水晶碗”,就是前面提到的玻璃碗了。交广,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也就是说,在晋代以前,两广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克服了中国传统的铅钡玻璃不耐高温的缺陷,掌握了烧制玻璃的先进技术了。这一点,其实是相当了不起的。
    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陶瓷器、古钱币、香料、璧琉璃等等,一一从我眼前闪过……我知道,闪过的不仅仅是一些饰品和工艺品。
    看到这许多,我就一直在想象着,当年从长安出发,经沔水入长江,再入洞庭湖,再入湘江,再入灵渠,再入漓江,再入桂江,再入浔江,再入北流江,再入南流江,再入乾体港的种种曲折,以及出海之后过马六甲海峡,再过孟加拉湾,再过印度洋,再过波斯湾或红海然后抵达地中海沿岸的种种劳顿。是的,凡事都离不开曲折和劳顿,特别是像当年那样的大交往和大融合。
    汉,已经十分遥远了,有一种东西却并不遥远,就比如永无止息的诉说。只有内在的听觉,才能听得清这究竟是一些怎样的诉说。我不看重合浦汉墓群究竟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只看重它的内涵丰富的诉说。我们需要这样的诉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诉说,我们才更深地懂得了历史是个什么东西。
    全世界都在听它诉说,我知道这是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