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白龙久久地盘旋,用生命擦亮了这里的天空。终于落地,便又用生命擦亮了这里的大地。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里的人们觉得蹊跷,却真心以为,白龙落地的地方,必是吉祥之地,便把这个好兆头留住了,并在好兆头降临的地方精心建造了一座城池,称之为白龙城。
白龙城,自然是为了纪念白龙的降临才这样命名的。但实质上,它是一座珍珠城,因此又叫珍珠城,或白龙珍珠城。世界上的城有无数,比如山城、石城、岛城、港城、泉城、湖城、风城、水城、花城、春城、油城、煤城、钢城、铜城、羊城、鹿城、申城、赌城……但珍珠城就罕见了,更何况还是一个用血泪和神话铸成的珍珠城。这里的珍珠城,临海而居,守望了一代又一代,至今还在守望着离海不远的一个又一个珍珠母海。这些母海里,最显赫的,当然要数白龙杨梅池了。白龙杨梅池里盛产的珍珠,大而浑圆,质优色丽,久负盛名,人们都管叫它“南珠”。南珠,早在商代便被列为上等贡品,秦汉以后便开始循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南珠所引发的故事,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便是“合浦珠还”。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为了征得更多的珍珠,去讨好皇帝,便勒令珠民冒死下海采珠,一时之间,珠源几近枯竭。后来,孟尝做了合浦太守,开始革旧除弊,珠还合浦……这便是众人皆知的“合浦还珠”的故事。其实珠去珠还,并非汉代一个时期,而是长期掠夺珠源所造成的荣枯循环。
自明代朱元津设立白龙珍珠城后,明中朝的采珠业又破历史最高纪录。竭泽而渔,带来了一衰再衰、衰而不振的恶果,因此就出现了弘治12年即1499年朝廷用银万两征夫万人不遗余力去铤而走险的现象,更出现了嘉靖年间许多珠民被活活打死、“下四府之地数百里无人”的恶象……
当时的南珠,共有七个产珠池,主要产地都在合浦一带,因此历代珠官都驻守在这里,对这里又是水师镇守,又是固海防寇……想尽了一切办法。
这个见证了当时的一切的白龙珍珠城,位于北海银海区白龙镇境内。到这里,并不多远,朝着城东南方向驱车,不多久就到了。一度令人骄傲的南珠的标志,便会立刻展现在自己的眼前。
城,是四四方方的城。城的方和珠的圆,构成了一种神秘的“方圆”关系。只是,人们很少注意到这种“方圆”关系罢了,最多,只看到里面的“规矩”。墙高6米,基宽6米,就可见它当时的外在规矩和内在防范了。壁垒森严,单从条石脚、火砖墙、每10公分一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壳且层层夯实的中心上就可以看出了。分设的东、南、西三个城门上都设了门楼,从门楼上可以瞭望并监视到整个城池和海面……不说虎踞龙盘,也是虎踞龙盘了。
想想看吧,与皇帝沾了边儿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城内设有采珠公馆、珠场司、盐场司和宁海寺等。城墙周围可见当时的加工作坊遗址,以及明代钦差大臣的《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等遗迹——虽然这碑上的字迹因年代久远早已漫游不辨,但“李爷”和“黄爷”向皇上沥情启奏、请求朝廷停采珍珠并揭谗遏佞、惠及珠民事迹却是清晰可辨的。这就行了,意义可辨就行了。相信人们从这两块面容模糊的残碑上,都会清清楚楚地看到一种存于天地之间的胆气。胆气,自然是不会说散就散的。
残贝散落,遍地都是,在诉说着它当年的繁盛。繁盛落尽,留下的就只有思索了。
也不知道城东城基上的那棵盘根错节的古榕树,究竟在思索着什么;更不知道后来才赶到的废墟上的珍珠亭,又在思索着什么。一个死死地缠住城砖,一个牢牢地攫住大地,肯定是,有它们自己的想法了。只要来到了这里,像古榕树和珍珠亭一样有想法,显然是好的。最怕是,面对着一个醒目的遗址,什么想法也没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