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香比花香更重要

(2009-12-02 02:02:35)
分类: 写意散文

书香比花香更重要

    我们需要三样东西:爱情、友谊和书籍。然而这三者之间又是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书籍的内容,书籍又是人类最最忠实的朋友。                                  ——(法)米歇尔·德·蒙田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久久地打量着这句古训……打量来,打量去,就打量出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和滋味,说不出是什么心情,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突然就又想起了小的时候,小的时候我的耳朵里总是灌满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随时随地都在近旁的顾问”、“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之类的话。特别是宋真宗赵恒的那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那时候就一直在想,书可真是一样好东西啊,书里可真是应有尽有啊。就无比地崇拜书、热爱书、迷恋书了。长大之后才知道,书尽管是好东西,却并不是应有尽有。时代变了啊。时代没变之前,在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里,读书人可以做官,做了官便可以揣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更好地报效祖国了……“学而优则仕”么。如今,就是你的书读得再好,设若没有别的方面的本事的话,也是不可能飞黄腾达的了。即使你侥幸成了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或徒有虚名的“状元”,也是没有多少前景可言的了,因为书根本就做不了你的保护伞。
    在古代中国,做官可以说是读书人的唯一的出路,也只有做了官,手中有了一定的权柄之后,才会更好地造福于民。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做了官之后,并没有忘记“学而优则仕”的另外一句——“仕而优则学”,因此他们就总是学而不怠,学而不倦,学而不厌,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终身大事。那个时候的官,基本上都是好官,贪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可以说一个都没有。即使兑换成现在的人民币,也一个都没有。
    而今不同了,而今即使有被书垫高了的官员,也大多都与清白无关了。不信你看看吧,而今的官员,身上有几个是带着书香的呢?本来就有限的书香早就已经被财色挤没了。
    变了,的确是变了,我们眼前的这个时代,变得面目全非、面目可憎了。
    有人发愤读书,据说是为了拿学历——学历可是与学力无关的啊。有人发愤读书,据说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处境——当然是自己的处境了,至于民族的处境、国家的处境、人类的处境,就统统与自己无关了。有人发愤读书,据说是为了名利——名利可是一样好东西啊……你看吧,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了。什么梦想啊,就让它见鬼去吧。我听到许多人都在心里这样狠狠地说。
    “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你就会过得很寒酸很悲惨很凄凉很无奈。”曾经有人亲口对我这样说。我理解他所说的,也相信他所说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活例证。古今中外的书,他读了已经不下几千册了,而且还不是囫囵吞枣的那种读。可是,他进得去出不来啊,读得尽是死书啊。
    这就不得不谈到了怎样读书的问题。读怎样的书,怎样去读,实在是个大问题。有的质量很差的书,即使你读上几万本,大概也是比不上你认认真真地读上几百本品位很高的书的。第一是选择,第二才是怎样去读的问题。选择错了,很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接下来便是用眼睛去读还是用心灵去读的问题了。如果只是用眼睛去读,就往往读了也是白读。水过地皮湿,用处毕竟不大。要想让读过的书浸到骨头里和血液里,首先你的骨头和血液就应该有吸收的功能才行。如果连起码的吸收的功能都没有,那也是读了等于白读,白白地给你手中的书籍做了一回可有可无的按摩。古人所说的“两脚书厨”,就是这样来的。“两脚书厨”只能装饰自己,却不能装饰别人,有时候甚至连自己也装饰不了。这是一种悲哀。我的那位只知道盲目地读书的朋友,无疑便在这悲哀之列了。在这悲哀之列的人,一是在自己的脑子里跑别人的马,二是从来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两样,都是要人的命的,有些读书人自己不知道罢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选择上也没有错,读书的方法上也没有错,可就是没有碰到好运气。运气,太重要了啊。一生都碰不到好运气,书香就会在生命里慢慢消散,最后不留一点儿痕迹。自然,这也是很可惜的,没有办法,好运从来都不是抢来的。你抢亲似的抢了来,它也不会在你这儿好好地呆着。
    从大的趋势来说,这的确不是一个读书的年代了。书香是怎么也抵不过物质的弥漫、娱乐的横行、游戏的猖狂了。因此,安心读书的人大多都是苦命。即使生命不苦涩,有点儿甜味儿,生活也塞满了苦涩,随时都可以尝得到。精神的撤退,无疑就是这样来的。
    有人哭,有人笑,世界永远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是,抱着古训不改的读书人,哭的多。哭就哭吧,反正读书人大多都认定了这样一个死理:世界上,不能没有书香,书香比花香更重要。可以没有菜香,可以没有酒香,就是不能没有书香。这些人的生活尽管有些粗糙,生命却相当精制。他们的眼睛比一般人要亮,骨头比一般人要硬,血液比一般人要浓,气息比一般人要清爽,身影比一般人要醒目。即使世界暂时遗忘了他们,也是不可能永远地遗忘他们的。如果真的永远地遗忘了,这个世界肯定就是不可救药的了,离末日不远了。
    有些人天生就不用读书,不读书他们的生命质量也依然很高,比如不识一字的禅学大师慧能,可这样的人毕竟凤毛麟角,打着灯笼也难以找到几个。因此,大部分的人还是需要用书香来浸染自己的生命的,从书香里不断地摄取人格的养料和精神的维生素。也只有真正做到了这样,自己才会活得比一般意义上的人更像一个人。
    要不,所有的生命都物化了,我们的世界还有什么指望呢?地球还瞎转个什么劲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