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知道你的名字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你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诗风颇为雄浑豪放,如行云流水。书画也超凡绝尘,独领风骚。你的自述诗“梦回抬得吹来句,十里南方草木香”,许多人都记忆犹新。据说,你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曾有大臣在神宗面前将你比作李白,神宗慨然,“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无苏轼之学”。不无道理。
你看,我们说见面就见面了,竟在这里,我遇到了你的足迹。就感觉,像是突然邂逅了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一样,心里如夏天的阳光一般温暖。虽然,我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但感觉已经是老朋友了,这源于一份心灵的默契和一种价值的认同。
——这样说,我不会有高攀之嫌吧?
久违的朋友,我知道你是在62岁的时候,因“乌台诗案”坐了大牢,险些被杀了头——那个“乌台诗案”,是因为你不满王安石的过激变法而酿成的。这当然不是你的错,借诗讽谕怎么会是你的错呢?是诗歌的良心教你这样做的啊。错就错在,他们不该头昏眼花,视丹如绿,将你捕押解京——正因为这样,你就从广东的惠州被贬到了荒凉的海南岛。在惠州和儋州,你好几次差点儿病死。三年以后,也就是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你才被召回合浦,受到了廉州名士邓拟的盛情礼待,并被安排在了风光旖旎的邓氏园林的清乐轩居住。你虽然只是在清乐轩居住了两个月,却写下了《廉州龙眼质味珠绝可敌荔枝》、《雨夜宿净行院》等名诗名篇,以及《记合浦老人语》一些札记,因而给当地的文化版图抹上了重重的一笔,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你在离开合浦的第二年,也即1101年,就在北上途中,卒于常州。后人为了纪念你,便在清乐轩故址建起了这座意义非凡的亭子。
此刻,我就站在这座以你命名的亭子前面,就像站在你的前面一样。世事沧桑,人事变迁,你早已不在了,但你的影子还在。你的影子一定看见了我的影子,我相信你的影子也是独具慧眼的。
这座亭子,位于合浦师范学校院内。看看这里,再看看四周的环境,我就不禁在想,有那么多的学子生息在你的周围,也不知他们浸染了你的才气和灵气没有?至少,他们是绕不开你的吧?是的,无论是离你近还是离你远,反正都绕不开,从古至今都绕不开。正因为绕不开,清乾隆41年,才有了这座歇山顶二进亭阁式砖木结构建筑。也幸亏有了这座建筑,如果没有这座建筑,我又到哪里去寻访你呢?
亭子正门的上端,有“东坡亭”三个大字,这是40年代广州大榕寺主持铁禅和尚的手迹。这不俗的手迹,基本上还是对得起你的不俗的。走进去,正面壁上就看到了你的阴纹石刻像,这刻像,也算是基本上符合我心目中的你的形象——许多激情澎湃的诗章,原来都是从这个目光炯然、仙风道骨、学养富赡的形象里跑出来的。刻像上方的“仙吏遗踪”四个古朴浑厚的大字,不断地楔入我的眼中,我不禁又一次想起了你古朴浑厚的一面。刻像的左上方,是你在合浦时所作的诗文碑刻,共有十多件。你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数度颠连,却诗才不老,诗兴弥烈,就可窥一斑了。
主亭前面和左右山墙上开有古朴的圆窗,不知怎么,这圆窗突然就让我想起了你敞亮的心胸和明亮的眼睛。亭四周回廊贯通,亭内外镶有许多碑碣,碑碣书体真草隶篆俱有,就像你的风骨、风范、风尚、风采一应俱全一样。亭的四周,回廊环绕,既可遮挡烈日,又可躲避风雨,漫步其间,欣赏着园中美景色和壁上碑刻,悠然自得。
亭东约30米的地方,有一眼以你命名的井,据说这井是你当年亲手所挖,被称作廉州的四大名井之一。当时的人喝井中之水,赴考文士,可金榜题名,不知这传说究竟是真是假。东坡公园,便在旁边,东坡公园里有亭有阁,湖水环绕,波光潋滟,垂柳成荫……不知你的魂来到这里,还认得这里么。可能你不会想到吧,这里,如今已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合浦旅游胜地了。但我还是在想,这里,是应该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为别的,就为这里永远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当然了,你的雕塑,这里也是有的。许多人已经像我一样把你的雕塑搬到心里了,用积攒了多年的力气。
一翻《合浦县志》,见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坡亭始建于何时,失考。清乾隆41年,也即1776年,重建。道光、咸丰、宣统年间又几次修建。民国元年九月,廉州火药局爆炸,亭被夷为平地。民国七年重建。抗日战争时期,亭为日机炸毁。民国33年再在旧址重建,也即现在的东坡亭。”
虽数度被毁,却能数度重建再起,万劫不灭,就可见它的生生不息了。这点,就如你的坎坷人生:原配、续配和爱妾都先你而去。幼子夭亡。爱弟也与你同时遭到迫害,兄弟二人长期不得相见。朝中小人构陷,你由堂堂知州突然被捕入狱,成了阶下囚。出狱后被贬黄州,官职卑微,薪水了了。以后又一贬再贬,越贬越远,终不得欢。晚年,一直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日啖薯芋”的无奈生活。几起几落,却依然心胸旷然,气度超然,豪情不灭,诗情不减,从而在时间的广场上竖起了一座叫做“苏东坡”的碑。这座碑,既是有字碑,也是无字碑,它自古以来都竖在人们的心里。
你一向主张为文要“有为而作,有补于国”,“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可以伐病”……而今重温你的这些话,再看看四周的天气,不禁感慨万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活……”
“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
我一首接一首地默诵着。这呼啸和咏叹,在生命的回音壁上经久不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