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上艺术家

(2008-09-20 09:58:17)
标签:

北海

疍家

风情

吉祥

艺术家

桑提亚哥

分类: 写意散文

海上艺术家

    在北海,有两种文化是怎么绕也绕不开的,一是汉墓文化,二是疍家文化。在这里,我想把镜头对准疍家文化。
    疍家,说白了,就是水上人家。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与黎族有远亲关系的水上人家。疍家长期以船为家,过着飘摇生活,从事着各样渔业和运输业。久而久之,疍家的船只便在粤、桂、闽一带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水上聚居区,看上去蔚为壮观。疍家的脚下是水,眼前是水,心中也是水,无处不在的都是水,就像是一出生就再也离不开了水,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样。
    经常地还会听到这样一个说法:疍家棚。疍家棚说的自然是疍家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疍家,有的是居住在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里的,而这些棚户,都是竹瓦板壁,身影简陋,陈设简单,就好像一幅随时要准备搬走的样子。因此,疍家都管这样的棚子叫做“疍家棚”。历史上北海的疍家棚多在外沙岛和市区海边街傍海一带,只要是来到了这一带,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疍家的生活和疍家的文化了。
    有的人觉得疍家浪漫,有的人觉得疍家艰辛,说法不一。其实,浪漫和艰辛从来都是不矛盾的——谁的人生离得开艰辛呢?何况许多人的艰辛中还未必就有疍家的浪漫呢!无论是在自然的海上捕捞,还是在时间的海上捕捞,肯定都会面临着惊涛骇浪,风雨雷电……这时候,疍家精神,也就是义无反顾地把自己交给一片蔚蓝的精神,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要不,就不可能会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不可能会有那个打不垮的硬汉桑提亚哥。桑提亚哥,其实就是古巴的疍家。
    好,还是来具体地看看疍家的生活好了——
    在历史上,疍家一直被看作是“愚蠢不谙文字,不记岁年,朝夕惟局促舟中,所得鱼仅充一饱的蛮民”,更有“男女衣不盖肤,婚时以蛮歌相迎”等习惯……可见,这看法是带着显而易见的偏见的。不谙文字,也不见得就一定是愚蠢,禅学大师慧能就不谙文字,你能说慧能愚蠢吗?至于“不记岁年”,我看,岁年这东西,该忘的时候还是把它忘了吧,反正时间都是人定的,只要心里有个时间就行了,不误了心灵的时间就行了。我是一向主张艺术家没有年龄的。疍家当然也是艺术家,是海上艺术家,这些海上艺术家一生都在观察着海,思索着海,雕刻着海……他们对海的认识,肯定是比一般人高明多了。如果你不愿承认他们是生命艺术家,至少也应该认可他们是生活艺术家吧?艺术家的生命里就应该有激情,有燃烧感,那个“蛮”字,很显然就是激情和燃烧感的一部分。生命中没有蛮力,肯定是不行的。这个蛮力,说穿了就是生命力。所谓的现代文明在一天天地稀释着现代人的生命力,而疍家却自始至终都在捍卫着这种生命力,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人,还是应该自然一些好,自然了才能谈到悠然和超然。说到了这里,我在北海所听到的那句流传甚广的“有女不嫁疍家老”,就觉得它是十分可疑的了。这不是辩论赛,我不想在这里辩论。反正,人生还是越自然越好,越简单越好,就像疍家那样自然和简单。越来越复杂,就会最终导致,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疍家人的服饰非常有特色。男子上身一律短衣,下身一律简筒。女子则宽档阔腿,斗笠盖顶。有的女子也喜欢头戴红黄相间的方布作饰,看上去更是别致。年轻姑娘则腕戴银镯,身穿露脐短衫,宽裤赤脚,站在船上或走在海滩上,就给人一种活力毕现、韵味十足的感觉。
    疍家的饮食自然是以鱼虾为主。这些鱼虾既可以做成好吃的糟鱼也可以做成好吃的糟虾,反正做法十分简单,只要将鲜鱼鲜虾放在酒曲糯米里一腌就成了。虽然烹制方法十分简单,味道却是十分地独特和鲜美,啖之,便会唇齿留香。如果这时候再来一碗疍家的土泡蛇酒,那就更是心中流光溢彩了,绝对是美得醇厚,美得难忘。
    疍家绝对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饮食方式竟悄悄地引发了外沙岛上的一场饮食大变革。
    这时候,外沙岛已经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了,人人都知道的那场春风刮到了这里,疍家的某种意识突然就被唤醒了。接踵而来的,便是一家一家的海鲜排档。这些海鲜排档,又用它的独特的疍家风味和低廉价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眼看着,疍家的日子就红火起来了,今昔对比了,像是梦一样。名声传了出去,便有不少人专门从外地赶了来,来过海鲜瘾了。凡是来了的,都说不虚此行,既享受了美食,又旁带着欣赏了美景,实在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下子,疍家便纷纷仿效,不几年,外沙岛上的海鲜大排档便遍地开花了。发展着发展着,便发展成了现在的海鲜排档街区。当时的海鲜大排档都是竹木结构的简易棚子,道路也疙疙瘩瘩,桌椅大都摆在棚后的沙滩上,然后再随便扯上几个照明灯;现在就不同了,像孙悟空一样摇身一变,变成了这酒店那酒店了,而且是大酒店,豪华酒店。每到夜晚,这里数百米的路段熙熙攘攘,显然都是奔着这里的诱人海鲜来的。
    人多了,疍家的观念自然也便开始变了,不会说普通话的也会说普通话了,不会说外语的也会说几句外语了,特别是神态、神色、神采什么的也变了,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和“国际化”了。见识这东西,看来它本身就是一位老师。那些永远封闭在窠巢里的人,是不可能会体会到这样的意思的。
    看着由钢管、金属瓦、竹木楼、霓虹灯、渔家歌舞等等构成的疍家风情,不禁心里在琢磨;看着挂在墙上的斗笠、渔具、渔灯以及穿着阔档短筒渔家服务生,就更是心里在琢磨……琢磨昨天和今天……
    如果你觉得在这里享受还不够的话,还可以去疍家棚访问一下。不过,如果你真的去了,有些规矩是必须记在心上的,比如进门时忌踏门槛;比如吃饭期间碗、匙之类的餐具忌扣桌上;比如夹菜时手心不能向下;比如筷子不能搁在碗上——据说这是翻、沉、搁浅之相,是疍家最忌讳的;比如坐姿忌两脚悬空——据说这是不到埠的预兆;比如在交谈期间忌说翻、沉之类的词……不过,如果你实在不懂,大度的疍家也不会和你翻脸给你难看,最多会提醒你几句,以防你再去别的疍家做客的时候重蹈覆辙。疍家世世代代与海为伴,见识了太多的风浪,他们是不会把“风浪”推给任何一位客人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客人都是来祝福的,有客人才好,才叫吉祥。
    说到了吉祥了,我就还想说说疍家的焚香燃烛。疍家之所以在出海前都要焚香燃烛,自然是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保佑出海来去平安。如果真的遇到了不测风云,比如渔船被大海吞没了……岛上的亲人就会对着沧海哭泣,让泪水和海水汇聚在一起,带走他们心里的悲伤。并将一只活狗绑在竹排上,放进深海里,让它越飘越远,越飘越远,去为不归的亲人招魂。这是让人悲怆也让人感动的一幕,谁都不愿看到这样的一幕。
    心里发沉的时候,就该说说疍家的喜庆了。疍家自然有疍家的喜庆,就比如哭嫁——哭和哭可是不一样的啊——疍家女儿出嫁前是一定要例行哭嫁的,据说从出嫁之日的前十天就开始哭。这个哭嫁,说穿了就是以唱对答,唱的自然是哀伤婉转。这样的唱法,完全可以用“欣赏”来对待了。新娘哭嫁的内容是“叹家姐”,形式是自哭自叹;母亲、姐妹、伴娘等哭嫁的内容是养育之辛、惜别之情、祝福之言等,都一概地丝声绸语,悱恻动人。我不禁又一次想起了“海上艺术家”这个称谓。这些“海上艺术家”的唱声,常常地引来左邻右舍的众多姐妹,或倚在门外静听,或站在窗下静望,久久地,不忍离去。大喜之日,男女两家先是以酒相赠;继之,新娘便在众多女伴的拥簇下荣登船艇,撒下一路欢歌;身后,则是爆竹脆响,整个海港一片喜庆。“群妇子饮于舟岸,两性联舟数十,互歌为乐”,便是这时候的真实写照了。有一艘大船,是专门用来服务喜日的。另外还有男女两家的船,这时候也紧紧地泊在了一起,象征着和衷共济。当晚,喜宴散了,便会有一个以小伙子为主的说唱晚会,当然也有擅歌的姑娘前来竞吟对唱,直到说得东方发了白,唱得霞光跳在了新一天的桌面上。反正,自始至终,都会贯穿着一个唱字,歌声绝对像海浪一样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更有趣的是,如果在婚礼那天新郎因故出海未归,婚礼也得照常举行,绝对不能拖延半日,只因为良辰吉日是早就择定好了的。这个时候,男家就会按照惯例捧来一只公鸡,好让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
    疍家在婚礼上唱,在婚礼下也唱,咸水歌便是他们经常唱的极富情调的歌谣。他们出海打渔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唱起,织网聊天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唱起,亲友相聚的时候就更会唱得波涛汹涌、热浪翻滚。
    你听,歌声说来就来了——

 

                               天上有星千万颗,
                               海里有鱼千万箩,
                               哥你有情妹有意咧,
                               只恨牛郎织女隔条河……

 

    唱的人醉,听的人也醉!不信你不醉!
    一切的美好,其实都是来之不易的。沉醉之中,我就不禁又想起了疍家的过去——
    18世纪之初,外沙岛上是没有桥梁和海岸相连的。那个时候的疍家,就只靠小舟穿梭于两岸。1876年,北海辟为通商口岸之后,位于南岸的九曲巷和沙脊街才日渐繁华,并成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从这个时候开始,岛上与岸上的交往也便多了起来。九曲巷一下子变成了疍家专门用来交易鱼货和生活用品的地方。那个时候的珠海路上只有一口“接龙桥双水井”,里面的水通过石砌水槽引到了海边的蓄水池,疍家便是靠这个蓄水池来解决渔船的用水问题。可是,一涨潮,蓄水池就不见了,非常麻烦……
    而今,看着我眼前的这一切,不禁感慨万端。过去岛上的沙滩边青藤很多、树木却很少,现在树林成片、如诗如画了;过去岛上洁白的沙洲只能成为岸上人家的梦幻,如今这个梦幻可以随意翻看了;过去这边的人们只能看着岛上的渔家姑娘在沙滩上织网、说笑、唱歌,现在这边的人可以随时参与到她们中间去了;过去岛上的鱼香只能远远地飘过来,现在可以走近这些鱼香,尽情地咀嚼这些鱼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