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也风华文也风华

(2008-04-10 13:14:38)
标签:

评论

分类: 文学评论
11054bdaab4.jpg                                    人也风华文也风华
                                   ——严风华散文的片面考察
              

    读过严风华的《民间记忆》、《像风一样飘荡》、《壮行天下》等书,跟着他的文字一起去感受过许多的民族、民风、民俗等等,心回来后,便是满满的了。这满满的东西,不外乎“自然”和“文化”,既有外在的自然也有内在的自然,既有民族的文化也有生命的文化。我所看重的,就是严风华所打通的这个内与外的秘密通道。因此,即使是在写“第一自然”的时候,他也总能让我们看到“第二自然”也即“心灵自然”的出场;即使是在写“显形文化”的时候,他也总能让我们看到“隐形文化”也即“心境文化”的在位。这就使得,他的文本一下子就找到了严密的逻辑——不愧是姓“严”——我说的是艺术的逻辑。从他的艺术的逻辑里,我们不难分辨出心灵的四季,也不难分辨出骨头里的鸟语花香。
    自然是一种呈现,文化是一种沉淀。当某种世相或心象呈现在严风华的生命世界时,一旦被他捕捉了,他就总能有办法让它们一一沉淀为一种意境。这样的办法,我把它称作“文学的智慧”——“文学的智慧”和“写作的聪明”显然不是一个意思——严风华的文学智慧,看上去很像是禅家的“拈花微笑”和“圆转入神”。这样的文学智慧,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如果不是心里明白、笔底深秀,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大概这就是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的笔调之所以受青睐的直接原因了。严风华的骨血里显然是浸染了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的许多气韵的——注意这个“气”和“韵”——否则,他的散文也不会烙上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似的“乱云飞渡仍从容”。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肯定也正是这样形成的了。
    不信你来看——

 

    风是无形的。但风有影子。你看落叶缤纷,你看飞沙走石,你看怒海滔天,你看大树连根拔起……这些都是风走过时留下的影子。风的影子有时婀娜纤纤,轻柔细软;有时勇武赳赳,力大无比。而且,风的影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苗族像风。


    五千年前,在黄河边,在长江岸,一个叫九黎的部落联盟,掀起了一股强烈的风。风顺着水,迎着山,穿过高空的云端,掠过森林的树梢,越过沙漠的炎热,横过海峡的开阔,撒向四方。
                                              ——《风的影子》

 

    我之所以急切地把严风华的散文片断先拈来一段,是想让他的文本自己说话。肯定你也已经听到了,它的话音的分量。应景的分量与这个无关,迎合的分量与这个无关,论调的分量与这个无关,商业的分量与这个无关,轻而狂的分量与这个更无关。从这样的分量里,你绝对不可能会看到文本的脆弱和意味的寡淡。这就不禁使我再次想起了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所一向主张的“有意味的形式”。超凡的文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
    因此我就在想,严风华肯定是悟出了流水的力量的:别看流水就那么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地流着,却总是有着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方向、自己的仪态、自己的神采。有“自己”,就行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文本的个性吗?没“自己”,哪来的文本的个性?我估计,严风华八成是悟出了这样一句话的深意:把“自己”放进去,小心,别让它漏出来!
    严风华的文本个性,是需要细细来吟味的。缺乏吟味能力的人,读不得。这样一说,我就马上理解了他在《劳心之苦》一文中所奉送的一些意旨了:“关于作家在文学中的劳动,我以为应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劳力,二是劳心。劳力者,笔耕也;劳心者,思虑也。劳力时,不分冬夏寒暑,不分白昼黑夜,无论日晒瓜棚或是月照窗台,皆奋笔疾书,且常因不思茶饭而弄得形影憔悴,衣衫不整。而劳心时,对家事国事,社会人生,无不日日挂心,夜夜思虑。劳心是一种自言自语,是一种孤独的自我对白。劳心者常常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摆开一个宽阔无比的战场,让自己和自己进行搏杀。”这让我一下子看清了他的清醒。别看他有时候在文字里装糊涂,其实他很清醒,他不愿像有些人那样装疯卖傻、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就是了。这样一来,儒风和道风,就从他的文本里悠悠地刮来了。儒风和道风所裹挟的,自然就是儒艺和道艺。“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世说新语"赏誉》里的这个意思,无疑就是严风华的人本和文本的总概括了。
    谁都不喜欢一成不变、路数单一的文字。可能是严风华懂得这个接受美学上的重要心理吧,因此他给我们送来了另外一种形态的文字:“跌是一种姿势。跌改变了流水的形态。跌是痛快。跌是豪爽。跌是飞翔。跌是勇猛。跌是粉碎。跌是风流。跌是挑战。跌是生命……跌是音符。跌是节奏。跌是坚韧。跌是风度。跌是魅力。跌是风景。”这样的快节奏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严风华轻易不出囊的“短剑”。“长剑”使得,“短剑”也使得,并且懂得如何个使得,这就是功夫。写散文,没有功夫肯定不行。没有功夫,写出来的就不叫“散文”而叫“散话”。严风华不屑让“散话”来他的文本里扩大它的势力范围。
    像旷野的风一样充满了自由,像新鲜水果一样饱含了汁液,也便势在必然了。
    之所以从容不迫,大概就是因为严风华相信自己文字间的水分绝不会突然蒸发。用心血灌溉的文字,自然是不可能会干涩、干瘪、干裂的。有声有色,有韵有味,也便是跑不掉的内涵了。盯住这个内涵细看,就会看出里面除了悠然和澹然之外,还有超然和廓然。应该说,这就叫丰富了。
    “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发展,更要养护。因爱好书法,我常练一些字。后来,有一友人对我说,毛笔是要养的,即洗笔去墨。养好了笔才好用。一个‘养’字,就道出了一种蕴意。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因为它的孤援无助而渐渐销声匿迹了。所以我们才有了的‘遗失’、‘遗存’这些遗憾并略带凄凉的用于文化描述的字眼。这就是缺乏‘养’的缘故。”原来,严风华是在“养文”,而不单单是在“撰文”。
    这个严风华,真有意思。
    他的人的意思和文的意思猝然遇合之后,就更是别有风味了。这样的风味,真的是需要来品,就像品茶一样。如果你带了一张狼吞虎咽的嘴巴,肯定是无济于事的,还不如像一头老牛一样去饮河沟里的水。文学如茶道,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使你不承认这个说法,也应该承认文学有文道。没文道,便没文法,更没文采。
    “风景往往是在僻静处,或以山水为主,或以草木为美;或以小巧见长,或以宏大取胜……却无不展现着大雅大俗的姿态。”严风华有了这份感悟,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感知了。知天也好,知地也好,知人也好,就会更加知心、知情、知底。知心、知情、知底的文本,无疑都是一些熠熠生辉的好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