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广西之最》之一《古骆越王都留下的一部天书》解说词

(2008-01-17 09:41:20)
分类: 影视剧本
11456397525515937_small.jpg

【画外音】是神,飞上去了?虽然,我并不确定,但我也从不否定。

 
    一个谜,一个千古之谜,在包括宁明、龙州、江州和扶绥等等在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两百多公里的崖壁上,兀自美丽,兀自神秘,就像是一部有待破译的天书。
    一年,一年,又一年……多少年来,无数的考古学家蜂拥而来,带着各自的智慧,带着许多的猜想,都试图解开这个一直都在向世人挑战着的千古之谜,却都无济于事,徒叹奈何。就似乎,连从那儿吹过的风,也是茫然的,茫无头绪、不得要领的。
    这个千古之谜,是由五千多个图像组成的世界上的最大的岩画群。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作“左江岩画长廊”。清代廉官黄定宜曾来这里考察过,因此,也便在他的《考辨随笔》中留下了这样的句子:“沿溪三十六峰,皆山岸壁画也。”就可见,这些岩画的由来已久和家族的庞大显赫了。
    岩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凭祥等县市的沿江一带。放眼两岸,皆为岩画,说是星罗棋布,琳琅满目,恐怕没有人会怀疑。
    岩画多用赭红色的铁矿粉加以动物的脂肪调配涂制而成,色彩古朴典雅,线条简约明晰,形象栩栩如生,神韵汩汩而出,堪称岩画艺术中的黄金。
    仔细看去,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仅有0.3米。人像、马像、鹿像、犬像、鸟像等等,一应俱全。环首刀、长短剑、铜鼓、羊角钮钟等等,也应有尽有。或如群星般密集,或如秋叶般稀疏,都无不引人瞩目,叹为观止。
    在当地,壮族居民都把花山称做“岜来”,汉语的意思便是,花花绿绿的石山。“花山岩画”的说法,也便由此诞生了。因为,这里的岩画,乍一看去实在酷似盛开在悬崖峭壁上的美丽的花朵。
    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诞生在春秋战国至东汉之间,记录了壮族先民的图腾崇拜,意在祈求五谷丰登和人丁兴旺。历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却依然清晰如新,活灵活现,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花山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宁明花山岩画了。因为,这里的岩画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形式也最多样,加上险峻的山体,神秘的地气,实在是蔚为壮观。因此,宁明花山岩画,一向便被视作左江流域岩画中的代表,被誉为华夏稻作文化的最大的标志和世界岩画艺术中的极品。
    来到了位于崇左市宁明县城西北25公里处的明江河畔,也便等于是来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的山水画卷,不是漓江却胜似漓江。再加上丰富多彩的岩画艺术,就更是令人神往、引人入胜了。这里的岩画多是人物造型,也有铜鼓、箭簇和野兽之类。人物多呈双手向上弓张、双腿半蹲的舞状,也有侧身前奔、击拳、联袂欢歌状;动物图像则更是惟妙惟肖,有马,有驴,有犬……各具神采;物体图像中包含了太阳、铜鼓、铜锣、弓箭等等。整个画面,气势恢弘,热情奔放,极富玄秘色彩和艺术魅力。超拔的艺术造诣和浓郁的民族情调,也便不言自明。
    从岩画的规模、内容和地理环境等等方面来分析,其创作的组织者应该是具有极高的权威和极大的声望的人。因此,就有人这样认为,岩画的最初动机,应该是古骆越首领即骆王所为。花山一带,曾是古骆越的王都,也便是有据可依的了。
    一幅幅妙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或是铜鼓劲擂,惊天动地;或是歌乐飞扬,载歌载舞……无不群情振奋,欢声鼎沸……面对这样一些神秘的岩画,许多人都说,它们是天下一绝,千古之谜。可这些奇形怪状、异彩纷呈的岩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莫衷一是!
    古人给今人留下的,是一个谜,或者说是谜中之谜。我们,也就只有不断地去猜谜了。
    趁越来越多的人们猜来猜去的当儿,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便于1988年8月应运而生了。
    包括了德天大瀑布、明仕田园风光、江州石景林、左江斜塔、友谊关、金鸡山、大连城、小连城、中山公园、南疆长城等等在内的300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全是如诗如画的景观。要把这些景观全部消化掉,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精力了。如果你有足够富馀的精力的话,那么,这里的一切,就肯定都是慷慨的,不给你的肺腑塞满了瑰宝,就绝对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花山岩画是一个巨大的金库的话,那么,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了。打开这个巨大的金库和宝库,也便等于是打开了壮族先民的悠远历史和骆越文化的丰赡内涵了。从这些独特的内涵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壮族先民从渔猎经济过渡到稻耕经济的历史画面,也可以看到壮族文化从巫术文化走向铜鼓文化、歌墟文化、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也许,破译了这部天书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破译了一种文化。因此,破译的工作,也便一直都在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去武鸣采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