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灵飞经》讲开去
给巴洛克艺术学校书法班的学生上书法课,讲授唐代著名书法家钟绍京的代表作《灵飞经》用笔的提按顿挫、用墨的枯润浓淡、笔划的粗细藏露、笔势的顺逆圆转、节奏的快慢轻重等等运笔规范和使转体势……讲着讲着,便讲出了一些与写作有关的经验来。就比如,《灵飞经》的平切横,在切入的时候速度一定要快,绝不能拖泥带水;写作还不是一样么,写作最怕半天不吭一句,或即使吭声了也总是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或即使说也只是说了一大堆的废话了。起笔切入纸面之后,笔尖要继续向右渐按运行;写作的运行也还不是一样么,写作也是要不断地向纵深处发展才好,否则就不会有开掘,有深度,有文字中的文字,有意蕴中的意蕴。最后稍驻收笔,从线条的外廓看,下部是一直线,上部是一弧线,正是这一弧线造就了一种圆润丰泽、富有弹性的艺术效果;写作的收笔及美学内涵,其实也正如这稍驻和弧线一样,否则就不可能会有笔势如虹、钟声悠远的效果和内蕴。
至于仰切横所强调的角度和斜度,短平横所强调的切落、轻提、收回、下压、放松后收笔,垂露竖所强调的发力回扣、推动下移,悬针竖所强调的尖顿、提高纸面,短撇竖所强调的行笔出锋,斜撇所强调的直挺峻利、直中带曲,竖斜撇所强调的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平衡重心,月弯撇所强调的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俯仰撇所强调的蓄势渐快、曲中有直,斜挑所强调的挑出后与首笔呼应,弧捺所强调的以切势平落,微点所强调的补足空疏,竖折所强调的快速圆转,等等,写作也还不是一样么,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处理的方法有所区别就是了。
说到了这里,我就很想谈谈提按用笔。提按用笔是书家要诀,对于书家来说,如果缺少提按,线条就会僵硬呆滞缺乏活力。因此清人刘熙载就曾这样说过,“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在书写的过程中,仅会使用中锋、侧锋、绞锋等等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点画本身就会失去活力。要想留住活力保持活力的话,靠提按、徐疾、轻重等等变化来体现,显然这是没有商量的。因此就说,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提按技法的转换过程,是提与按的交递进行,加上轻重、徐疾的丰富变化,带来了线条的生命、律动、神采和情调。
善按者线条拙实而少灵动,善提者线条轻飘而近乎浮滑。只有提按得当,才会尽得风流。大概,这是谁都不会来置疑的。
写作,自然也有这样一个提按关系。在这里,我主要指的是心灵的提按关系。哪里该提,哪里该按,实在是事关宏旨。说白了,这就是轻重缓急的美学涵盖。不讲轻重缓急的写作者,肯定是一个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写作者,是万万要不得的。
再就是,写字的人大都知道,在写字的时候,起止笔处往往要用按笔,行笔之中要用提笔,但收笔重、中间轻,线条就很容易出现“中怯”现象。这个“中怯”,对应到写作上,其实就是内容不充实、不饱满、不丰富、不光辉。这也是文章的一个大忌。肯定是,谁都不喜欢大而无当、稻草人一样的文章的。
《灵飞经》整体上看去很清爽,写作也是应该讲个清爽的。那些面容模糊、一脸苍茫、吞吞吐吐、枯枝败叶、污泥浊水般的写作,大概是谁都不欣赏的。即使欣赏,也是倒着欣赏,是个欣赏的负数。
眼到,手到,心到,那就更是不用说了。无论是临什么样的帖,写什么样的文章,都是要讲个眼到、手到和心到的。这既是书法的境界,也是写作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