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字都张着嘴巴

(2007-06-06 11:10:31)
分类: 文学评论
              每个字都张着嘴巴
              ——丁肃清散文集《你们要进窄门》序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for the gate is wide and the road is eas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there are many who take it. For the gate is narrow and the road is har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there are few who find it.”这是《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里的一段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这是耶稣“登山宝训”中最短的一段,也是整个新教精神的核心。它的意思显然是在告知世人,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艰难险阻,就意味着要走窄门。丁肃清之所以拣选了其中的这句“你们要进窄门”作为自己的这本书的书名,显然是有它的深刻的寓意的。这个寓意,便是学者型作家丁肃清所一向持守的。
    说肃清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并不是因为他是一名大学教授——大学教授不见得就是学者型作家,无论他读了多少书,写出了多少文字,制造出了多少影响——而是因为,他的意识,他的理念,他的审美,他的境地。正是这些极为重要的元素,构成了肃清的“学者型”。中国,太需要货真价实的学者型了,因为只有货真价实的学者型才能引领中国的学理和学风。文学,当然也离不开学理和学风。只有学理和学风都整饬了,整合了,文学才有可能会出现“大乘气象”。要不,盲人骑瞎马那样的写法,就会一直在混淆着世人的视听,影响着价值的判断。
    肃清的文本,特别是小说,我是读过许多了,但人一直未曾晤过面。未曾晤过面并不等于我对他不了解,他的第一世界,或曰心灵世界,或曰精神世界,我还是相当了解的。这次,通过他的第三本散文集《你们要进窄门》进一步地了解,我就更加觉得,他的世界是丰富的,斑斓的,充满了感性和智性的光辉的。因此,我就很乐意为这样的一个世界栽下一片葱郁的祝福。美好的世界,都是值得去满满祝福的。

                                

    肃清说他的生命如此简单。我看,并不简单。抛却了喧哗与骚动,远离了枯枝和败叶,整天地在书香和墨香里穿行,在文字的大世界里穿行,是不可能会简单的——我当然理解他说的“简单”,是“上班下班,下班上班,几十年如一日”,但他从他所供职的那个学院下班了,接着又来文学这个学院上班了;从文学这个学院下班了,接着又去他所供职的那个学院上班了……并不简单。要不,他早就被其中的某一个学院给辞退了。“劈水担柴皆为妙道,行卧起坐皆为道场”这一说,大概就是因为里面蕴含了“不简单”,才活到今天的。他自己也说了,“我是个傻子,智力是十岁儿童的水平,但是我不弱智,我说我是个并不弱智的傻瓜。把心给同事,给朋友,甚至给敌人,没有戒备,也没有余地”。不弱智的傻瓜,从来都是把“丰富”当“简单”的。很显然,这是一个智慧的傻瓜,可爱的傻瓜。也只有这样的傻瓜,才会吃苦耐劳,边走边写,边写边感动,最终把自己写成了一块诗歌一样、散文一样、小说一样的活化石。这就够了呵,见素抱朴,且灵魂飞扬,这就够了。
    看看肃清是怎样让他的灵魂飞扬的吧——
    看见群鸟飞过珠穆朗玛峰,他就想到了生命的形式和生命的意志,并让它们在自己的脑子里不断地飞,飞……得到了朋友赠给的“你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这句话,他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思它,想它,念它……蚊子去咬他,结果就咬出了一个“强大的资本,丰厚的底气”来……上下班的十字路口安了个红绿灯,结果他的心里也安了个红绿灯,这个灭了那个就接着亮了……人家说了句“不到八十八”,他就接着跟了句“五十八,结个瓜”,纯真得像个孩子……拣来了一个“气色不错”,他也同时拣来了一个感觉不错,并把这感觉发扬光大,从而让这感觉独木成林,蔚然成风……人家怕丢钱,丢官,丢机遇,丢面子,他却怕丢“自己”。觉得这个“自己”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老本,才是浑然的一切……别人都说路是平行的,他却说路是垂直的,只有这垂直的路才会把人引向某种高度……主持人喊了句“意大利万岁”,他就跟着喊了句“喊了就喊了”。还说,真正的释放心情,原本就是“目中无人”……天上下起了雪,他的心里也下起了雪。把心里的这些雪一点一点地打扫起来,便有了“心中有佛,眼中就是佛;心中有雪,眼睛里就有雪。应了那句俗话,境由心造”……史蒂芬"霍金要到太空去旅游,还没去,他的思想就提前去了,去宇宙空间里寻找一个崭新的居住地……朋友在电话里说,快站到阳台上,看看天空的云彩,他就真的去了,结果就看到了“落日的傲慢”……
    这样的飞扬,才叫真飞扬,才叫真的不拘形式。真正的写作,就是要不拘形式。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显然不在我这里所说的“形式”之列。如果在,那肃清的“形式”无疑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我们不能忽略了这样一个“形式”,因为这是一个长了翅膀的形式,鲲是它的兄弟,鹏也是它的兄弟,它们这个家族一向就是相当有信心的。肃清之所以看重这样一个相当有信心的家族,完全是因为,如果他不让自己的灵魂扶摇直上,生命就会难受——没有尝过难受的滋味的作家,绝对不是好作家,肃清是尝过了。正因为尝过了,肃清的文字才有了百般滋味,时而让人喜时而让人怒,时而人你悲时而让人欢,时而让人甜时而让人苦,时而让人爱时而让人恨……
    似乎每个文字都张着嘴巴,在争着诉说。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这是曲阜孔庙第一道腰门的一幅楹联;“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这是乐陵文庙的一幅楹联。类似的楹联还有很多,比如,“形上为道,形下为器;今人与居,古人与稽”;“蔼若泰山,澄如秋水;仁为人德,吉是鸿义”;“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读书是敦”……肃清心里的楹联就更多。但最醒目的,其实也是“道由天纵,德合时中”、“道与天地参,德留春秋在”之类的涵义。正是这样一个涵义,使得肃清的文字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困境和俗境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道陷德落、礼崩乐坏的年代,这个,实在是比黄金还要重要。
    天坏,地坏,心也不能坏。心坏了,就只能酿造坏文字了。因此肃清就说,“我这个人写文章,只写美文,正统的说法叫散文;我这个人说话,只说好话,从不说别人的坏话,即便别人坏也不说别人坏”。瞧,他已经把自己给领进窄门了。在这样一个窄门里,他睇视着奔腾不息的时光之河里的浪花,思悟着历尽沧桑之后的刹那的明净。正是人生之路上的川流不息的平凡,你来我往的困境,熙熙攘攘的挫折,成就了这般那般的生命的魅力,还原了奔涌、清新、不死的激流……他在验证着,并被滚滚而来的信息所打动着。文字里的点点滴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汇聚在一起的。在这里,我们绝对看不到心灵的狼藉,也绝对看不到精神的杂乱,只看到,他在一遍又一遍地把生命的律法写在自己的心上,然后,守法,守约,守信,守望。
    肃清的涵义显然都是有所依托的,这点儿我不能不说明。肯定他也懂得,物一旦离开了依托就会远离大地,文一旦离开了依托就会远离根器。比如,“人的肢体生命和精神生命需要病痛的淬火,然后才可以使得生命成为一把锋利的刀,切割除去一切贪婪和私欲的赘瘤”,这层涵义的依托就是“割脖子”;“做人,一定要做的像是五粮液,耐喝”,这层涵义的依托就是“酒文化”;“坐了好位置,常常是只有了个位置,却没有了真实的自己”,这层涵义的依托就是“靠边儿”……有了依托,也就有了定力,不会轻易动摇了。定力是好东西,动摇是坏东西,特别是对于一位作家的心灵来说。
    有时是轻灵的,有时是沉郁的;有时是调侃的,有时是庄严的;有时是幽默的,有时是深沉的;有时是让人含着笑的,有时是让人流着泪的……这就是肃清的涵义。很显然,这是一种丰盈。丰之为拥德,盈之为护道,这是一种德的丰盈道的丰盈。仓廪丰实,腰缠万贯,如果用在这样的一层涵义上,那就成了。

                                

    散文这种文体,最怕刻意了。因为,一刻意就会失却自然,失却从容,失却风度。在这一点上,肃清显然也是憬悟了的。因此肃清说天说地,说东说西,说人说物,说情说理……都是情之所至,就像是在和老朋友拉家常一样,既没有摆出一个作家的姿态,也没有端出一副牧师的面孔,像时下一些流行的幼稚病那样。这样一份随和,才是随和当中见真情;这样一种悠然,才是悠然之中见真知。这样的写作,才是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写作,春风化雨般的写作。
    “我被震撼了,有些颤栗,感觉到的是一种神秘?一种威严?一种傲慢?一种刚毅?我说不准确,只是觉得这太阳是活生生的一个老人,它把一种神奇的魅力留在这一刻,然后突然一转身,走进了山脉的背后去了。”真的感觉,肃清就像他所写的这位活生生的老人,心也活生生,字也活生生。只不过是,他没把自己扔到时间的大山背后罢了,只隐退在了心灵的贝壳里罢了。这个贝壳,只要清风一吹,就会跑出许多飞扬的旋律,有滋有味的旋律,有情有义的旋律。掌管散文的神,看着这一切,都是好的。
    人情世故,人间烟火,人生哲学,都在这里了。这里,显然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疗养院。
    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鲁迅所说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刘半农所说的“赤裸裸地表达”,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极好的印证。当然了,肃清从来就不是为了去印证什么理论,而是印证自己的心灵。也可能,在肃清看来,只有找到了自己的独特的心灵存在方式,才是最最充实最最光辉的吧。很显然,他是找到了,并在他所相遇了的这样一种存在方式里,安居乐业,扭乾转坤。掌管生命的神,看着这一切,都是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