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延桐
谭延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71
  • 关注人气:31,2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宵节来接春节的班

(2007-02-28 12:22:55)
分类: 写意散文
            元宵节来接春节的班
            
       早早地,我就闻到了汤圆的味道,就像是闻到了迎春花的味道;看到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的热闹场面,就像是看到了梦中的场面……在我的内心的街市里。我知道,这是元宵节近了……再一眨眼,它就会逼真地站在我们华夏儿女的眼前了。
       春节在眼前晃了一下就再也不见了,元宵节就第一个跑了来争着要接春节的班了,而且是那样地热情奔放,喜气洋洋,这不能不成为我们生命的调色版上的一种暖色。也就禁不住在心中的图画上配上了卢照邻的“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好问的“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之类的诗,并很自然地想起了陈三和五娘共赏花灯、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的样样美好。种种诗意,样样美好,无不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和传说的锦衣,正是这些节日的盛装和传说的锦衣挡风遮雨才使这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诞生了的美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且不说皓月当空是多么地明净了,也且不说彩灯万盏是多么地喜庆了,更且不说共品汤圆是多么地甜美了……单说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浪漫,就足以让许多人浮想联翩了。也难怪,这个节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呢。有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好想的……称作“双份的节日”,也实在是毫不为过了。
       说到了这里,我就又想起了我小的时候,每逢元宵节,像泥鳅一样在热闹的人群里钻来钻去的场景……那个时候,虽然我只知道这个元宵节就是一个元宵节,实实在在的元宵节,红红火火的元宵节,咚咚锵锵的元宵节,却并不知道它同时还是元宵节之外的另外一个节,但我毕竟用我的心装下了这个节,并背着这个节的涵义——“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涵义——开始了我一生的寻找。找来,找去,最终才发现,我要找的,其实还是“月圆”。
       古代的“行歌”也好“踏歌”也好,“乐舞”也好“百戏”也好;现代的“偷挽葱,嫁好尪”也好,“偷挽菜,嫁好婿”也好,还不都是为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月圆”吗?
       据说,这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之夜,人们对这样一个特殊之夜加以庆祝,说到底,也是对一种美好时光和浪漫情怀加以挽留。
       谁不想挽留住由圆月主持的喜庆呵?
       “明天就是十五了,过了十五再走吧。”我在山东铝厂一中和山东大学求学时,每当十四这天不得不返校时,母亲总是这样对我说。我知道母亲是不想因为我一个人而破坏了我们一家人的元宵团圆,可我也并不想因为我而破坏了比家人多出十几倍的学友们的团圆,最终,我还是走了,走在了母亲越拉越长的目光里……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学校开学,报到注册,不绕过十五这一天呢?想来想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十五,本来就不是为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家庭而准备的。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知道“月圆”只能在天上了。大概,也正因为在天上,地上才长出了一种叫做“遐想”的东西吧。
       遐想……有人也叫“瞎想”……遐想也罢,瞎想也罢,反正我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思想。这不,思想的考察队又出发了——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挂灯的风俗,源自汉朝。至唐,赏灯活动便更加兴盛了,无论是在皇宫里,还是在街道上,都无不大红灯笼高高挂,并且竖起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至宋,赏灯活动便愈演愈烈,往往要持续至少5天。到了明代,赏灯活动就增至10天了。现在呢,你看,除了燃灯,还要烟花助兴呢……可见,一直以来,灯就是元宵节的眼睛。无疑,这是一个“眼睛”最多的节日了。
       不说看得见的“眼睛”了,就说看不见的“眼睛”,谁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不信你就去数数,数数汤圆里的灯,或者叫眼睛……也许,你就会像我一样,数出数不胜数的明亮来了。数完了,再像我一样吞下几颗汤圆,心也就倏然亮了。这时候,你再去猜灯谜,或别的什么谜,就会顿然觉得,信心倍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