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写意散文 |
甭在那里耍花枪
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有“小人”这种杂碎出现了。他,就是齐国的易牙。小人易牙为了博得齐桓公的高度信任,不惜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做成了肉羹,奉献给齐桓公,因而感动了齐桓公,最后得到了重用。重用之后,易牙马上便与同样是靠耍花枪吃饭的刁竖、开方等结成狼群,开始争夺权力。齐桓公的最终的饿死,显然他是主谋之一。齐桓公死后,他便大发淫威,大开杀戒,大扫大除,全部排除了异己,逼走了太子昭奔宋,把无德无能的公子无愧立为齐公。好端端的一个强盛之国,就是让这么一个死不要脸的小人给搞得七零八落、残花败柳的。
余秋雨曾经写过一篇《小人》,他在《小人》一文里是这样归纳小人的重要形为特征的:
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一贯擅长鬼鬼祟祟地把一切美事变成丑闻。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人的注意力总能拐弯抹角地绕向权力的天平,在旁人看来根本绕不通的地方,他们也能飞檐走壁绕进去。乍一看他们是在投靠谁、背叛谁、效忠谁、出卖谁,其实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人的概念,只有实际私利。其三,小人不怕麻烦。怕麻烦做不了小人,小人就是喜欢在麻烦中找事儿。小人比谁都清楚,越麻烦就越是容易把事情搞混。其四,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急于事功又不讲规范,有明明暗暗的障眼法掩盖着,办起事来几乎是遇不到任何阻力,能像游蛇那样灵活地把事情迅速搞定。其五,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他们的使命注定是要连续不断地伤害被伤害者,如果你被小人伤害了一次,那么就等着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就还是在等着你。因为,如果不这样去做,小人就总是缺乏安全感。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只会害怕,越是害怕就越是凶狠,往往一条道走到黑。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他们反复地向别人解释,自己才是天底下最为不幸的人,自己才是弱者,弱得不能再弱的人,似乎生就是被别人欺侮的料。在他们企图囫囵吞食别人产权、名誉乃至身家性命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让低沉的喉音、含泪的双眼、颤抖的脸颊、欲说还休的语调一起上阵,逻辑说不园通时便哽哽咽咽地糊弄过去,直到让你同情为止。其七,小人善用谣言制造气氛。借权力者之手或起哄者之口来卫护自己,绘声绘色地谎报“敌情”,一向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的天赋,就在于能够熟练地使谎言和谣言编制得合乎情理。他们是一群有本事诱使伟人和庸人全都深陷进谎言和谣言迷宫而不知回返的能工巧匠。其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小人精明而缺少远见,因此他们在制造一个个具体的恶果时并没有想到这些恶果最终组接起来将会酿发出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当他们不断挑唆权势和舆情的初期,似乎一切顺着他们的意志在发展,而当权势和舆情终于勃然而起挥洒暴力的时候,连他们也不能不瞠目结舌、骑虎难下了……
总结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只是,那“其八”,应验的并不多。也可能是, 余先生的一种良愿吧。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连余先生自己也说,“显然没有消解小人的良方。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这,实在是一种无奈。就是有时间去和他们周旋,我们也缺乏像他们那样的厚脸皮呵,更何况我们还没时间呢。
有人曾总结过君子为何斗不过小人的一些原因:是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总说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追求和谐,小人存心捣乱;君子严责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总在明处,小人常在暗处;君子不记人过,小人与人交恶;君子惟理是求,小人拉帮结派;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已私;君子顾及脸面,小人不计影响;君子老实做事,小人弄虚做假;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鼠肚鸡肠。君子适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风,小人阴险如冬日严霜……不无道理。这些对比使我一下子想起了孔子所说过的一些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实在是精辟。
前不久在书店里看到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小人研究》。书中专门有一章,讲的就是“君子为什么往往败在小人手里”。看来,人们一致认为,小人是难对付的。
但是,无论怎样地难对付,我们也无需怕小人,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要对着洋洋得意的小人这样说:“我们死都不怕,还怕小人吗?”
为了便于通缉小人,给小人画一张画像,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是一位优秀的画师,你只要抓住“萎缩、阴暗、肮脏、龌龊、、歹毒、险恶、卑鄙、下流、无情、无耻”等等这样一些关键词,就会把小人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了。这张“通缉令”,我建议张贴在每一个人的心上和时间的墙壁上。等小人越来越少了(绝迹,看来是不大可能的),就去重赏。重赏,便是世人对画师和缉拿者的感激和拥戴。
历史上有多少英雄死在小人的花枪之下呵!如今有多少真人本该成为一代枭雄和一代豪杰,最后却让小人的花枪给活活败坏了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