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的叶子
格言在流浪
其实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名字不知道,来历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一位卖格言的老人。不卖光碟不卖药,不卖首饰不卖刀,专门卖格言,这有意思。
我便停下了。那时候,我所供职的《红豆》杂志社还没搬迁,还在南宁市南环路98号办公,去那里必须经过一座高架桥,而他的摊位就在高架桥下面。我便走了过去。他头也没抬,依然在心无旁鹜地写着什么东西,似乎这城市里的噪音与他毫无关系。仔细一看,他写的是格言。这便让我更加好奇了。现场创作现场卖,这的确是一桩新鲜事儿。
看上去,他大约有六十几岁的样子,头发都白了一多半了。我终于忍不住跟他唠了起来。他说,他是外地人,从五十岁开始就在全国各地流浪,以卖格言为生,到现在已经十五六年了。这十五六年,他走遍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气候,各种各样的人,几乎都见过了。我问他,您这些自撰的格言,卖得动吗?他说,反正两块钱一本,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无所谓的事情。我说,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一本也卖不出去,那您吃什么?他说,反正饿不死的。我说,也是,一个心里有格言的人,是无论如何也饿不死的。说到这里,他便又埋头写他的格言去了。我则围着他的格言摊子转来转去,翻翻这本,看看那本,全是一些朴素的、劝诫的格言,用硬笔写得整整齐齐的。我知道,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心,靠他的一堆格言,是无论如何也劝不动的,但我还是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感动之余,我便买下了五本——一本大约有十来页,每一页上都没有我真正需要的格言。或许别人需要吧,因此,这五本手写本格言,不久就被我全部送人了。
没有送人的,是他的影像。他的影像其实就是一句最好的格言。这句格言一直完好地保存在我的脑海里。
也不知道那些格言又跟着那位老人到哪座城市里流浪去了。格言的流浪和老人的流浪,一样让我心酸。幸好,还有格言和老人相依为命。
你爱好什么
我刚到山东外事翻译学院艺术系做客座教授的时候,曾经不止地这样问过我的学生:“你爱好什么?”他们的回答像是早就商量好了似的:“我的爱好可就多啦,比如唱歌呀,比如上网呀,比如旅游呀……”如果再细问下去,他们就会这样对我说,当然是唱流行歌曲啦,当然是上网聊天啦,当然是找最好玩的地方去玩啦。说得我这个做老师的,左一声叹息,右一声叹息。心里直想,还是艺术系的学生呢,竟然很少有人说“我爱好艺术”的。只有一个名叫“赵婉”的学生,跟他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老师,我从小就爱弹琵琶。”这让我的一直站在那里叹息的心,稍稍地得到了一点儿安慰,觉得他们这一代人当中还残存着一点儿希望的种子。
在这里,我绝对无意贬低我的学生。只是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是变了,变了。记得小时候读《红楼梦》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一句话就是:“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大观园里的人们,彼此见了面,不是问“你吃了吗?”或“你最近发财了吗?”或“你最近高升了吗?”或“你最近又到哪里去玩了?”或“你离了吗?”……而是问“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多美好的事情呵。可是,这个世界说变就变了,变得眼睛都看花了看累了;变得就连读书人见了面也很少听到“你最近在读什么书”这样温暖的问候了。
从一个人的爱好中,完全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趣味、修养、品位等等。这是谁都知道的。不信你到大街上、广场里、集市里去问问,从他们各自的爱好中,你就会大体知道他或她的趣味、修养和品位。只是,趣味高、修养好、品位也不低的人再也不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了。因此才有了那么多的人去追赶潮流,追逐时尚:赚钱、当官和享乐。
“时代在哪里,美女就在哪里。”这话是恩格斯说的。意思是说,过去的美女大多都在大英雄的身边,现在的美女却大多都在大款的身边。这话句稍为转换一下就是:“时代在哪里,人们的爱好就在哪里。”过去许多人的梦想是做科学家,因此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问世,就让许多的人热血沸腾;现在许多人的梦想是当歌星、影星和球星,因为当歌星、影星、球星既得名又得利。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了。
算起来,我所参加的各种各样的聚会也不算少了。在这些聚会中,能够静下心来和我进行精神沟通、艺术交流的人,可谓越来越少,屈指可数。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一些无聊的话题上面了。因此,我就经常地觉得我很不合时宜。可我为什么一定要去合时宜呢?不合时宜的我,永远都喜欢像高尔基那样钻进“不合时宜的思想”里。
不合时宜的我,还喜欢逢人便问,你爱好什么?我真的是想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变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真的是,我们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前挪了几步而精神生活却大大撤退了吗?
每天都是感恩节
对我有恩的人,从来都是有的。哪怕是不大的一个恩,哪怕只是半个恩……我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我心里有一本明细簿,记得清清楚的。我知道,是这些恩,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热忱和兴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施恩的人,我才觉得周围不再大雾满天,寒风刺骨。
对于这些有恩的人,我经常地在心里这样说,谢天谢地之前,先谢你!
这些对我有恩的人,往往像我一样,怀着一颗火热的感恩的心。他们从来不计得失,不计回报。他们绝对没有那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心理,像有些人那样给了你一个恩然后再从你这里得到十个恩的利息。仔细一看,这些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朴素的,本色的,真实的,明亮的。也只有这些人,才称得上是心灵的朋友。无论是见过面的还是没见过面的,也无论他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和他们见了面,就仿佛和春天见了面;和他们在一起,就好像和节日在一起。
人面越是模糊,人心越是险恶,人际越是复杂,人情越是寡淡,人性越是微妙,人事越是沧桑,我越是珍惜那些温暖的源泉,感动的所在,就像珍惜我的眼睛和心脏。
当然了,我从不认为哪怕是一滴恩降临到我的头上是应该的。世界上永远没有应该的事情。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学会照顾自己之前,我们已经在享受一切了,比如风和日丽,比如鸟语花香,比如父哺母育……这个时候,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文化。有了这样的美德、修养、境界和文化,自然也就懂了“每天都是感恩节”的深意了。
西方有个非常好的节日,叫“感恩节”。感恩节那天,人们往往都要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以感谢上帝的恩赐。的确,恩赐是需要感谢的,而且要用心来感谢,除非你是一个麻木不仁、无情无义的人。麻木不仁、无情无义的人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在我们中国,一浆十饼、一饭千金、饮水知源、结草衔环、恩风长扇等等,也都是一些感恩的佳话。只可惜,这些佳话大多都被丑闻代替了。
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感恩戴德是一种美好的德行时,人类的诗篇就真正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