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
(2012-12-10 22:41:19)
标签:
杂谈心理健康人际沟通 |
分类: 星星点灯 |
老公今天出差,昨天他去单位的时候,我就欠儿欠儿地(东北话,不知道用普通话如何解释,大抵是积极主动的意思?)把他的包给收拾好了。他回来后,怕我给装的东西太多,又打开翻看了一下,然后又装回去......
然后,今天早上他正准备要走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手机充电器居然落在包的外面,我赶紧象抓到什么把柄一样地大呼小叫,然后给他装进去......我常常在找各种“证据”,证明他“离了我不行”.....而他,也常常会“配合”我,搞点什么岔子出来。
......
好朋友的老公很讨厌她一下子买很多吃的东西然后吃不了扔掉,看到了就会很生气。她其实可以背着老公处理掉的,但是常常会被老公“抓”到。这是在“配合”。
妻子特别干净,总是挑剔老公不讲卫生啊懒惰啊什么的,那老公呢,也就常常会“不了心”掉了苹果皮啦烟灰啦在地上。这也是在配合。
父母总是吵架,但是如果孩子一旦生病,父母就会放下所有的事情顾不上吵架,赶紧着送孩子去看病......于是,孩子总是生病。这也是配合。
领导看不上某位下属,而下属一见到领导就紧张,所以经常会搞砸很多事。这也是配合。
......
人际之间,任何模式的形成,都是大家互动的结果,是每一个人相互“配合”的结果。
例如孩子抱怨说自己已经成年了,可是妈妈依然会干涉他的生活。妈妈的手是伸的长了些,但是,是谁允许妈妈把手伸过来的呢?是什么让孩子难以坚守自己的界线呢?
既然模式的形成是双方,甚至多方相互“配合”出来的,因此,只要关系中的某一个人开始打破这种互动,不再“配合”了,慢慢地,已经形成的模式就会开始转变。
我们说,在关系中,要让每个人的责任“回归”。
只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做那个最先改变的人。
如果大家都不改变,都是你配合我,我配合你,那么模式还依然是原来的模式。
所以如果我们抱怨关系出了问题,在指责对方的同时,也要看看自己,是如何“配合”着对方来达成这个“完美”互动的。
例如,一个喋喋不休不休的妻子和一个不爱回家的丈夫之间的配合——妻子越是唠叨,丈夫越是往外跑;同时呢,丈夫越是往外跑,妻子就越是抱怨......
妻子唠叨是因为无人愿意倾听她,缺乏关心,感觉孤独;
丈夫往外跑是因为难以忍受妻子的唠叨,越唠叨丈夫越烦她越忽视她越不关心她。
所以,对于妻子而言,越唠叨越是把丈夫往外推;
对于丈夫而言,越忽视,妻子就越唠叨。
那么,如果丈夫主动关心妻子呢?如果妻子停止抱怨,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呢?
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
不得不承认,关系中如果只是一方改变,特别是孩子,再回到家庭中,又容易被原有的模式拉进去。于是呢,家庭治疗--家庭中的人都坐在咨询室中,来探索每个人对关系的“贡献”,然后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来达成转变,效率就会高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