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心理援助志愿者们的重要建议!!!(转)

(2008-05-27 10:50: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星星点灯

亲爱的心理援助志愿者朋友们:
  你们好!
  首先感谢你们如此热诚地希望投入到灾区“重建心灵家园”心理援助计划当中!
  在进入灾区之前,有以下问题请你们慎重思考:
  1、灾区心理援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有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你们是凭一时的热情,还是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
  2、是有人需要你的帮助,还是你需要有人来被你帮助?
  3、你的身心,特别是心理状况是否足够健康(并不等同于坚强),你生命经历当中的各种创伤是否已处理,以支撑你走完“重建心灵家园”心理帮扶的道路?
  4、你是否有能力划清自我界线,如:在得到灾民信任和允许的前提下做辅导;在被他们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身体接触;不用你的思想观念去强加和改变;管理、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慈悲而不沾身,不被他们的痛苦所沾染?
  5、你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或拥有帮助你处理自身问题的专业督导?
  善良而热情的志愿者们,在你们参与灾区心理援助的过程当中,专家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你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心理创伤,所以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对于现在即将进入灾区现场的志愿者朋友们,我们建议,现在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灾区被动等待灾民的倾诉,或者是无声的陪伴,甚至陪伴他们哭泣。
  若您需要任何专业帮助,请致电:四川省科协心理专委会心桥心理研究中心

 

PS:地震刚发生的几天,特希望也能够去灾区做点什么。这几天冷静下来,去灾区,光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怎样能够真正帮到他们?如果不准备好,是真的去帮别人,还只是满足自己想帮助别人的心?心理援助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稍后会去的。除了上面这篇,这几天看了很多贴子、讨论什么的。

 

瑞士社会创伤专家Anngwyn女士:
“现在最关键的是解决灾民的生存基本需求,如清洁食水、食物…帮助寻找失散家人等。人们仍然在震惊的状态中,很可能已经跟自己的身体感觉脱离。有可能的话,尽可能把他们投入到援救他人的事情上。使命感可以帮助人们回到清醒专注的状态。”
“这不是帮他们发掘情绪反应的时候!要等迟一些,当紧急事态完全受控的时候才可以做这部分工作。现在最重要是每个人都安排做一些事情。”

澳大利亚Chris Walsh(心理学)博士
治疗师四大注意事项:
1.现在切勿鼓励当事人再叙述他们的遭遇和情绪反应,这会增加创伤后压力症的风险,只对当事人有害无益。(原文是一千次说“不”)。如果当事人真的自己想说,是可以的,除此以外,在这阶段千万不要鼓励。
2.但这不能把沉痛的哀悼混淆。人们是需要对死难的亲友哀悼的。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要被尊重,而不是强迫他们使用其他方式——例如,更加强烈的情绪表达。治疗师这个时候最大的力量是“见证”,有同理心的聆听者,能包容自己的情绪,同时创伤受害者的情绪。
3.一种证明有效的方式是“解决方法”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这称为“关键事件压力管理”。这种助人方式是指鼓励当事人讲述他们怎样应对,把他们的“能动性”发掘出来,就算是发现一个孩子丢失的玩具,也是很有帮助的。
4.注意治疗师不要自己替代了当事人的创伤——因为发挥同理心跟受了创伤的灾民连接太重,反而自己代入其中,自己受伤。注意要充分休息、运动和静心,才能帮助他人。

我认为像herstory一样号召大家翻译几本书籍,要比盲目跑去灾区有用的多。
而且其实台湾已经有地震的专业心理干预书籍了。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地震后心理辅导方面不但不是专家,而是基本的专业常识都不具备。
灾区人民的不幸就在于,他们受了地震之灾后,还要陪一大批心理工作者作心理治疗的练习。
提个问题——
如果一个四川的农民告诉你,“我不要做啥子心理干预,你把你做飞机的钱,吃饭的钱给我,我去把我们家的猪圈修理一下好了。”
你愿意满足他的这个需要吗,还是你要继续满足你给他做心理干预的需要?

干预是必要的,关键在于被干预者他需要吗?
最起码的原则是,他人有要求我们才去干预!
为了自己的理由去干预合适吗?

 

1.不要指望对方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不少心理工作者基于理论常态去看待灾区人们。他们的那些所谓的心理干预不啻在说:“你受灾了,地震给你的心理带来了伤害,你应按照我即将采取的模式来应对,否则你就会落下病根。”而工作者们通常的方法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假设:人不应该压抑否认自己的情绪。——这些在和平年代生活得太久的书呆子们应该多看看战争片了。

2.以为共情是万能的,却在不知不觉中演化为同病相怜、感同身受。在一般情形下,对情绪的照顾性共融也许是必须的,但在重大灾害等特殊环境下,人们信服的是那些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的人。

好象弗洛伊德说过:“要心智健全,最重要的就是工作。”对灾区的人们来说,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本身就起着一种心理救助——这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是有用的,有尊严的。因此,让没受伤或轻伤者帮着照顾一下伤员,让伤员配合照料者,请一些情绪稳定的人和心理工作者陪伴情绪不定的人等等。对灾民来说,白天相对好过些,夜幕降临的时候才是真正需要心理工作者的时候。

 

我恨那些伪善,一心只有名利,又没有救人的能力的人,他们对本已千疮百孔的心理,又倒了硫酸。
 不原谅

 

早期心理疏泄在危机干预中其结果可能理想,也可能不理想。有些研究认为是有效的,有些认为是无效的甚至增加伤害的。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具体翻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危机干预本身就存在着危险。另外,关于危机干预的心理效果并不肯定。所以,在我们看别人如何操作的时候,还是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

目前在我们所采用的干预模式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现有模式。在把这些模式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去的时候,可能并没有考虑实际的需要。

希望当我们把一些方法搬到具体过程中的时候,能去考虑具体的情形。

另外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都要增加对自身一些行为的觉察,比如说对地震后人员实施危机干预的愿望或行为是不是存在着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趋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