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午”的解释
最近一次的文言文练习,文段选自《明史
列传一九六》,内容有关陈宁。文中有“旁午”一词,未给出注解,学生多有不解。
原文:“陈宁,茶陵人。元末为镇江小吏,从军至集庆,馆于军帅家,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览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时方四征,羽书旁午,宁酬答整暇,事无留滞,太祖益才之。……”
文章并不费解,但“旁午”一词成了阅读障碍。尽管据上下文可粗知大意,然而心里终究不太踏实,何况网上搜索原文,往往会搜出“帝午”一词,更是心中忐忑。
“旁午”也写作“旁迕”,通常有下面几个义项:
1、交错;纷繁。 汉 王褒
《洞箫赋》:“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
颜师古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旁午纷紜,殊无寧月。”
2、四面八方;到处。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尔朱荣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谋 魏
社稷,愚智同见。” 宋 刘克庄 《运粮行》:“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
钱锺书注:“旁午,四面八方。”《明史·刑法志三》:“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
3、接近中午。这个义项只能写作“旁午”,“旁”即“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