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管理自己的快乐
——戴欣明之《论语》的启示(一)
戴欣明著作节选
你现在快乐吗?这是一句平常得在不能平常的话,但是我们却经常忘记这样问一声自己!
人生的确有这样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快乐如同蜡烛,照亮了别人,却在这个过程中燃烧了自己。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无数人的人生写照。一种人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快乐,比如教师。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做了无数的嫁衣,去发现没有一件是为自己做的,比如那些有能力的经理人,这样说的原因是有证据显示越是有能力的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越短,除非成为股东,或者大力突出自己,这都使企业难以抛弃自己,比如万科的王石。
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没有联系的一位同房来电话询问我的近况,同时提到我在大学的时候说的一番话让他一直在思考,也影响他的一切,感染着他的学生。
他说我说的原话是这样的:
“山又高又大,但没有地球大;地球大,但没有宇宙大;宇宙大,但没有我们的胸怀大。”“胸怀在那?”“胸怀在我们的背心里!(背心,北方男人穿法,南方只穿衬衣)”
他说:“这些年,他已经深深地领会了这些话的含义,心态很重要,所以他很快乐。”
“心态决定着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什么事情要能够看得开,用快乐的心态就对待,生活自然就会快乐起来!”
我听到他这些话的时候,我哈哈大笑起来,这是我说的吗?
他说:“这的确是你说的,还有下面的话!”
“这看上去是个像个哲学问题,但是可以告诉我们,当你做大事时,那可能是件小事,当你做小事时,那可能是件大事的开始;大、小只是一个定义而已,最主要的是你做了。”“那个时候听起来很别扭,文绉绉的,可能同你那个时候看哲学书多有关。”
“这些话我都记在我的本子上哪!我的学生一听到这些都会为之振奋。”
“你现在快乐吗?”老同学问道:“你在大学的时候很快乐,你还记得吗?你经常用《论语》中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与大家逗乐,当时我们还笑你:你当时是班上岁数最小的几个人之一,那么年轻还称自己老了,哈哈……”
老同学的话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老同学提起的这段话是《论语·述而》中的一段对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应该怎么回答。而孔子却自我陶醉地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其实孔夫子是在自述其心态,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说明他是多么的自得其乐。
孔子的一生虽然是坎坷多,磨难多,都是始终把快乐放在第一位,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的结合体。正因为如此,我崇拜孔子,有事儿没事儿都都把《论语》拿出来读一读。
早年考上大学是种惬意,一方面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胜利后的自豪,也有进入大学哪梦想天堂环境中快意;享受着哪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也是我在大学时的写照,那时也是我读研读《论语》最投入的时期……因为《论语》会给我们无限的启示!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